牛剑广撒拒信,成功率不足20%,太扎心了…

B站影视 2024-12-08 12:44 2

摘要:另一边又在一波接着一波狂撒拒信。各专业学生都在社交媒体上哭诉与复盘,尤其是牛津大学下起了无面邀拒信雨,许多背景条件还不错的学生,比如5A*、有科研项目、竞赛摘金夺银的选手都没打动招生官,今年牛剑太卷太难了!

最近,牛津、剑桥开启了工作狂模式。

一边狂发面试邀请offer,根据全国各个学校的数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枚面邀offer。

另一边又在一波接着一波狂撒拒信。各专业学生都在社交媒体上哭诉与复盘,尤其是牛津大学下起了无面邀拒信雨,许多背景条件还不错的学生,比如5A*、有科研项目、竞赛摘金夺银的选手都没打动招生官,今年牛剑太卷太难了!

为了入读牛剑,很多家庭会提前好多年做规划,考语言,刷竞赛来保持竞争力,原本以为至少能顺利挺到面试环节,哪曾想牛剑这么不给面子,如此无情!

五花八门的专业,统一的拒信理由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所有学院和专业的拒信几乎是统一口径:今年申请竞争太激烈了,没有足够的入学名额。

先来看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是按学院来通知的,它是先看申请者是否符合自己填报的意向学院要求,如果意向学院不给面试机会,但又觉得该申请者条件还不错,就会推给其他学院自行评估,一旦它们也否定了,那么就会收到一纸拒信。

牛津共有39个学院,目前统计到发拒信的学院至少有:

女王学院(Queen's College)

圣希尔达学院(St Hilda's College)、

圣凯瑟琳学院 (St Catherine's College)、

赫特福德学院 (Hertford College)、

圣艾德蒙学堂 (St Edmund Hall)、

圣彼得学院 (St Peter's College)、

彭布洛克学院 (Pembroke College)、

默顿学院 (Merton College)、

伍斯特学院 (Worcester College)、

圣休学院 (St Hugh's College),

被拒最多的专业包括数学、化学、PPE等。

牛津大学在官网中称每年通常收到超过22,000份申请,但招生名额只有3,300个左右。

从近五年来的真实申请及录取数据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五年来的申请人数均稳定在2.3万多人,招生名额从3500到3900人不等,最终录取的学生集中在3200人左右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中中国学生2021-2023年三年共有6691人申请,最后录取人数只有538人。

牛津大学透露称,每年会邀请大约1万名候选人进入面试环节,即面邀率约为45%这就意味着超半数申请者会在第一轮筛选中就被直接淘汰掉!

牛津大学在其官网中也公布了所有本科专业2021-2023年平均面邀率、成功率和入读人数。

整理后发现,牛津大学所有专业的平均面邀率是54.3%,成功率19.6%,其中计算机科学、经济与管理面邀率是最低的,为17%,面邀后成功上岸的概率仅仅5%,这是牛津申请最火爆的两个专业。

其余备受欢迎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医学、生物医学科学、数学、法律、历史与政治、物理,哲学、政治与经济学(PPE)的面邀率都没有达到40%,成功率仅为8%到16%。

再来看看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的拒信是由各个学院发出来的,相比牛津的千篇一律,剑桥大学有些学院会隐晦地给出拒绝理由。

比如2位申请剑桥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Sidney Sussex College)工程专业、女王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拒信中表示:学院和大学收到的申请数量远超招生名额,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了解自己为何没有受邀参加面试:

近期学业成绩,包括成绩单、GCSE、AS(如参加了)、A-L evel及其他资格;入学考试成绩(如参加了);语言成绩,例如雅思(如参加了);

背景因素方面,如UCAS申请、“我的剑桥申请”、补充问卷以及特殊情况表;

人口与学校层面的指标,诸如由英国多重贫困指数和其他英国数据库所提供的相关数据;

推荐信内容与预估成绩;

·还有感兴趣学科所展现出的兴趣证明以及在课堂之外参与该学科活动的相关证明。

有些学院会很直白,比如菲茨威廉学院(Fitzwilliam College)经济学专业一位申请者的拒信中直接点名不成功的原因是,自身竞争力不足,实力达不到剑桥大学的面邀门槛,文末还不忘补上一句扎心的话:“即使能在面试中表现出色,也不会考虑录取。”

剑桥大学的面试邀请率远高于牛津大学,但它没有公布每个专业的面试邀请率,官方只称每年会给75%的申请者发放面试邀请即第一轮只淘汰25%的人。

2023年剑桥共有21445人递交申请,根据推算,预计16083人左右可以拿到面试邀请,最终录取3557人,面邀后成功录取的概率约为22%。

不同专业之间的录取成功概率又有所差异,申请人数较多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中,法律,人类、社会和政治科学,经济学成功率均在14%以下,科学类中的自然科学、工程、医学、数学、录取率在15.6%到22.4%,计算机科学仅有7.6%。

所以剑桥大学虽然大方,比牛津大学更容易进入面试环节,但它们的录取率是不相上下的,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罪魁祸首就是笔试,这也是无面邀被拒的另外一大重要原因。

牛津和剑桥的笔试有两大差异。

其一是笔试宽松度不同。牛津大学更重视笔试,笔试设置在面试前进行,入学考试设计深入而广泛,适合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剑桥大学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申请前的笔试,还有一种是入围后学院要求的测试,它的笔试以选择题为主,更为宽松,不像牛津要分析和推导。

比如同样是热门的经济学方向,牛津大学的PPE和经济与管理专业均是TSA考试,偏向于社科,不仅要考验学生的文字表达、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还要评估学生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剑桥的经济学专业笔试则是纯数学考试 TMUA,侧重于基本数学思维和推理技能,相比TSA就更为容易些。

其二是筛选方式不同。牛津大学在面试前就通过更严格的笔试淘汰掉了许多申请者,而剑桥大学则主要是用面试做筛选,会让更多人先进入面试环节,然后再进行更为激烈的厮杀,这就是为何剑桥面邀率高于牛津的原因所在。

因为牛津和剑桥大学申请者只能二选一,于是每年担忧笔试考不好的学生会选择剑桥,希望在面试环节扳回一城,而口语表达较弱,但考试实力更为突出的孩子会选择牛津大学。

但不管怎么选择,作为英国高等学府的代表,来自全球的卷王们同时闯关牛剑笔试肯定相当不容易,如果笔试不占优势,无面邀被拒也是一种常见现象。

牛剑无面邀拒信雨过后,该怎么办?

牛剑无面邀拒信雨十分残酷,两者拒信理由也都是笼统的模板,似乎只想用一句竞争激烈来搪塞申请者,但申请季还未结束,拒信雨过后,依然要继续赶路。

每年被拒后,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申诉,这部分学生往往实力较强,自身没有太多缺陷,牛剑也设有申诉的环节,但成功率基本上比较低。

牛津大学直言如果申请者没有在面试环节入围或是没有获得offer,这本身并不是申诉的理由,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名额供所有优秀的申请者来这里学习,除非有证据表明存在严重的错误或是违规行为,否则是不支持申诉的。

剑桥的言辞较为委婉,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不要轻易申诉的含义。

它在官网中表明每年只录取最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但高质量的候选人太多,名额又有限,无法为每个人提供席位,参与评估的招生官都是经过培训的,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公正且专业审核申请者的所有材料,包括申请、考试、作品集和面试,以确保录取到目标学生。

这似乎在暗指学生的申诉很可能就是在质疑和挑战招生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性。

另外,剑桥毫不留情面地表示,有申请者可能会因为没给offer而感到不满,并且相信这是由于程序错误导致的,由此提出了申诉,但不论出于何种理由,申诉的前提都是要讲究证据。

如果确实感觉自己被误判了或者有新的信息证明自己的学术实力,那么提出申诉有可能会化险为夷,将一纸拒信转变为面邀offer。

但如果没有任何新证据来增加成功率,无面邀被拒后申诉被捞回来的,所以绝大部分学生的补救措施是加申英国的学校或是转战其他国家,也就是多国混申,来保证有学可上。

多国混申是现在特别火爆的一种申请策略。国际局势不稳定,再加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申请数量都在水涨船高,越来越多家庭为了规避申请风险,稳妥上岸,会多选择几个国家或地区,比如英美双申、英港新等等,同步提升学术和软实力来增加录取几率。

英美双申往往是每年牛剑选手们的首选,尤其是藤校、美国T30级别的大学。

英美的的教育体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术水准高,名校选择多,不过两者培养模式有些许差异,进而使申请选拔机制有极为明显的不同。

英国本科注重学术深度,强调专业领域的实力与潜力,因此学术成率先成为第一筛选器,而美国顶尖大学倡导全人教育,均衡发展,兼顾深度与广度,申请时既要展现学术潜力与兴趣,还要在非学术方面有所造诣,更要有诸如服务精神、领导力和责任感等隐形特质。

当然这些年靠高分越来越难凸显优势或拉开差距时,牛剑选手也出现了向规划美国方向看齐的倾向,牛剑也不约而同向学生展示更多软实力,比如剑桥就希望申请者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线上线下研讨会和讲座、做志愿者或是参加学术竞赛等证明自己的兴趣来脱颖而出。

圈内流行「七年爬藤,四年牛剑」的说法,想要英美双申难度大,是时间、精力和智慧的多重考验,因此在美国之外,和英国有根源的新加坡、香港、澳洲就成了保底或是退路之选。

它们都归属于英联邦教育体系,一脉相承,名校也多,学制相似,申请流程和要求差别也不大,都重视GPA、语言成绩、文书材料等,在规划时可控度更高。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香港、澳洲的学费也比美国低,比如香港八大名校国际生的学费一年在14万到21万港币之间,澳洲顶尖的悉尼、墨尔本和新南威尔士大学一年20到50多万元,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学费也集中在这些区间内,比美国一年学费动辄六七十万起步更具性价比。

无面邀被拒后的还有一种选择是查缺补漏,积攒实力,来年再继续申请牛剑,这适合非牛剑不可的学生。牛剑也欢迎申请者在下一学年重新申请,新的申请会独立审核,上一次的失败经历不会纳入到下一次的考量。

根据UCAS截止今年10月15日的申请数据显示,共有73720人申请英国本科,其中有6870人为重申学生,占比约9%。

重申的学生不会被区别对待,招生官也不会直接接触到学生上一个申请季的申请材料,在面试环节,更不会有额外的要求。

如果决定重申且已经拿到其他学校offer,要么Gap一年,要么在已录取的学校边读边重申。Gap一年再申请有更多时间准备,在读重申牛剑很大可能不现实,因为除了特殊情况,牛剑一般都不考虑在读重申的学生,尤其是英国在读大一学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非牛剑不可的学生可以在硕士阶段再出发。牛津大学耶稣学院的面试官Matt Williams就有多次被拒的经历。17岁时他被剑桥拒绝,之后他选择去布里斯托大学完成本科学业,申请牛津硕士再次被拒,直到第三次申请牛津才录取了他。

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拒信,作为招生官的Matt Williams说:“每年大概有80%的申请者最终会收到拒信,有四倍多的申请者可以胜任牛剑的课程,但限于招生名额,学校只能取舍。招生官大概会花20小时来决定是否接受一位学生并确保过程公平,虽然我们不是靠抽奖一样来筛选学生,但申请过程中的确有运气成分。”

被牛剑淘汰,并不是你不优秀!

申牛剑亦或是爬藤本就是一场零和博弈,每增加一个被录取的学生,意味着有更多的申请者被拒绝,这是资源有限情况下不可避免的。

每年的名校录取只是少数人的成功,其他均沦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一次无面邀被拒者选择浮出水面,只是被大众关注到了而已,在此之前他们就一直存在着。

牛剑无面邀拒信雨纷纷而至,不少学生也陷入到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总以为是自己不够优秀、背景不够丰富而导致的失败,这是一种典型的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是对负面情绪、过去事件、失败或恐惧的反复思考,它具有重复性、消极性、侵入性、无效性、被动性以及不可动摇和无法控制等特点,一旦出现,往往会加剧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精神内耗,比如牛剑被拒觉得是自己太差了、不够好,不够完美等,进而失去对自我的认知。

一位被剑桥大学拒绝的学生在回忆时说:“当我看到regret时,心脏瞬间漏了一秒钟,我被拒了,甚至面邀都没有。三年来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深夜崩溃被一纸邮件给否定,全部化为灰烬,我真的这么烂吗?是不是我做的还不够好?申请环节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大脑里搜寻一圈无果后,失望情绪后知后觉涌上心头,泪水再也止不住了,像是溺水的人,无法呼吸,甚至有结束一切的想法。”

经历过的人都能感同身受这种无限接近成功后突然所有的幻想被击溃的失落感和绝望感。

实际上,能申请牛剑的选手一定是全球顶尖水平的学霸,这本身就已经说明申请者是足够优秀的人。

被拒不代表能力不行或是不优秀,而是没有完全展示你的优秀,只是差一点就被录取了而已。

图源pexels

被拒也不是失败,不是人生就没有了出路,由此陷入无尽的黑暗,它反而是一种提醒,让自己停下来思考:什么适合我?我想要什么?

名校申请就像相亲,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相互碰撞,适配度高才会牵手走到一起。

每年牛剑或藤校的申请者有很多并非是真心想去那里就读,享受的是它能带来的身份光环和滤镜、同校学生之间的胜负心以及家人的殷切希望,于是在内心不断告诉自己:只有申请到牛剑这样好的大学才能说明我有价值,我很厉害。

但牛剑好不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对自己而言是否是未来几年里最好的伴侣?

也有申请者是有自己的学术梦想,而牛剑的学术资源和高质量教育水平会让自己完成梦想,但梦想完成的方式千千万万,牛剑只是个加速器而已。

人生从来就没有上岸这一说法,只要有目标和追求在哪里都有机会,在哪里都能重振旗鼓。

近期活动推荐

【预约】,开播提醒👇🏻

12月14日在深圳,我们会组织1场"留学机构深度线下探访",当天会去3家【美本机构】,各有特色,风格不一。活动适合愿意花时间、不喜欢流水线机构并且正在给孩子选机构的家庭。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