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城西市的一家布庄旧账本里,藏着一笔不太起眼的记录:某年秋,七十二套女装布料被宫中统一采买,备注写着“赐嫁”。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长安城西市的一家布庄旧账本里,藏着一笔不太起眼的记录:某年秋,七十二套女装布料被宫中统一采买,备注写着“赐嫁”。
这事儿搁在别的时代可能没什么稀奇,可在贞观年间,这背后却牵动着整个帝国的人口命运。
当时谁都没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会从宫里的“闲人”动手,打开一条重建人口的路。
不是什么战功赫赫的军令,也不是一纸大赦天下,而是让宫女——那些本该终老深宫的女子,走出红墙,嫁给普通百姓。
可这事儿,为什么能成为朝廷档案里被反复提起的关键节点?怎么就能让一个国家的人口翻身?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得从头说起。
那会儿是贞观初年。
唐朝表面上统一了,实则满目疮痍。
前几年天下打得太狠了,从隋炀帝开始,连着好几场仗,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尤其是中原一带,村庄空了,田地荒了,能拿锄头的人都不够了。
李世民接手的是这样一个摊子。
他不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军队要兵,田地要人,赋税要户口,没人口,什么都白搭。
可说到底,人口不是说生就生的。
那时候的老百姓,刚从战火里爬出来,哪还有心思成家立业。
再说,光棍多,女人少,就算想成家也只能干瞪眼。
这时候,李世民看向了身边。
他忽然发现,宫里这群女子,其实也在“占编制”。
她们年轻力壮,很多人还没到二十岁,却一辈子不能婚嫁,不能生育,只能在宫里打转。
说到底,这些宫女原本就是民间选进来的。
家里人指望她们能在宫里有点前程,可大多数人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
那会儿宫里人多得都挤不开,连太监都说:“有些宫女都认不全了。”
李世民也清楚,留着她们,只是浪费资源。
于是他下了道命令——宫里留下必要人手,其余的,安排出宫,配婚百姓,自择良人。
这事儿一传出去,长安城像炸了锅。
坊间传得沸沸扬扬,说皇帝开恩,不但赐婚,还给布料、嫁妆、安排官媒牵线。
那会儿,许多守边的老兵、一辈子没娶成亲的农户,都等着这趟“宫女下嫁”的机会。
其实这背后,还有另一层考虑。
除了宫女,宦官数量也在迅速膨胀。
李世民开始觉得,这种体制不划算。
太监多了,宫内运转复杂、开支庞大。
于是他干脆连太监的编制也砍了。
除非特殊岗位,不再招募新宦官。
两项政策一出,朝中有人说他太激进,说宫女是皇家体面,说太监是制度传统。
但李世民没改口。
他曾和房玄龄说得很明白:“天下之本,在乎人。
人足,则百事可为。”
除了“宫女下嫁”和“减少宦官”,李世民还动了一件更大的事——改婚姻制度。
那时候,女子出嫁讲究“贞节”。
一旦嫁了人,不管丈夫死活,都要守一辈子。
再婚是被人戳脊梁骨的事。
李世民觉得不行。
这样下去,人口生不起来。
他下令女子十五岁可婚,寡妇可再嫁,离婚者可再婚。
这在当时,简直是炸雷。
有的老儒喷他“败坏礼法”,可他根本不理。
他知道,得让制度松动一点,才能让人动起来。
同时,他还设立户籍奖励机制。
男子成婚上报官府,有补贴,有粮票。
很多从战乱中逃过来的汉人,也被安置回籍,重新登记。
甚至还从突厥、龟兹那边赎回了不少流落异国的同宗百姓,一家一户接回唐境。
贞观四年,凉州那边的将军带着好几车金银去北地,把上千户流民带回来。
那不是简单的赎人,那是把血脉和土地重新连接起来。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另一个人。
几百年前的刘邦,他也为人口问题头疼过。
汉初,战乱同样严重。
刘邦的做法就没那么温和了。
他直接下令,女子年满十五未嫁,要交“剩女税”。
年年翻倍,甚至要坐牢。
这事儿在当时引发了朝堂震动。
群臣反对,他就说:“你们子女不受此限。”于是争议也就压下去了。
但这种政策,说白了是逼婚。
效果有,但怨声也不小。
李世民不一样。
他绕开了“逼”,选择“导”。
给条件,给空间,让老百姓自己去成家。
最终的结果是,唐朝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粮食产量上去了,军队也扩编了,连城市的市井气息都比之前浓了。
有一年,长安城的户籍册上,新增婚配户超过五万。
各州县的报表里,光棍户骤减,寡妇再嫁数翻倍。
那时候有人说,“百姓渐喜,市井如春。”
而那批最早出宫的宫女,很多人后来在地方上成了贤妻良母。
也有几位,嫁给了边关守将,随军驻守,直到老去。
从那以后,朝中再提“宫女制度”,语气里多了一层敬畏。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傅乐成,《中国通史》,中华书局,2002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杨宽,《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朱绍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来源:招财虞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