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洪灾刚过,越南被骂泄洪?真相让人沉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13:06 1

摘要:其实,所有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两条常被讨论的跨国河流,水口河与平而河,虽然携带着上万平方公里的雨洪穿越中越边界,水流下来的背后根本没有任何大坝调控。原因很直接,这两个流域上游没有修建大型蓄水设施,缺乏任何能够有人为控制洪峰的设备。当地甚至没有实现基本的水利调度

水涨得太快了!谣言竟然越传越离谱——越南竟然“半夜开闸”导致广西多地被淹,这种说法到底从何而来?

其实,所有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两条常被讨论的跨国河流,水口河与平而河,虽然携带着上万平方公里的雨洪穿越中越边界,水流下来的背后根本没有任何大坝调控。原因很直接,这两个流域上游没有修建大型蓄水设施,缺乏任何能够有人为控制洪峰的设备。当地甚至没有实现基本的水利调度能力,谈何“开闸”?——这些河流上游无大型水库

越南那一侧,地势有起伏,喀斯特地貌石头居多,土壤承载能力弱得可怜,雨一下,洪流毫无阻力地顺坡而下。地理和气象已决定一切,实际上两地同时降雨,水叠加后洪峰自然迅速形成。理论上,谁都改变不了地势,将灾害推给他国毫无现实依据。两地雨情同时叠加,洪水难以避免

不断有网络言论跳出来指责邻国,背后的逻辑就是——水大量涌入广西,越南一定要负责任。但核查越南高平、谅山等地区,完全找不到能“随意泄洪”的硬件。所持指控不过是网络造谣者渲染情绪,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速度混淆视听,言语毫无佐证。越南并无泄洪能力

水流的归宿很明确:水口河从广西那坡进入越南高平,平而河由越南谅山地区流入广西凭祥,二者到龙州汇成左江,一路流向南宁。此外,整个水系流域面积庞大,70%分布在越南境内。由于雨季突发暴雨频繁,地表汇水又过快,下游城市不可避免迎来洪峰。越南的经济状况和地形也决定了,他们没有修筑拦截这股洪水的资本。

遇到灾害时舆论总是急于找“究责对象”。中国上游的红河源头虽在国内,但并没有利用河流水文条件对越南采取单方面水资源“控制”。历史上中国主动推动澜沧江-湄公河的多国水文共享,使相关国家能及时掌握上下游水情,减少水资源误会和潜在矛盾。水利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相互尊重,实际早已落地。

网络短视频推波助澜。带着“奇闻”色彩的谣言炮制方式,冲着点击率来,只需一个夸张标题。一旦信息不透明,人心恐慌后果很重。事实上,重大水文信息未补全,区域预警滞后同样可能滋生误读。“信息系统落后”直接影响了防灾认知。

两国流域历史上曾被硝烟覆盖,如今风波已归于自然,洪灾与人为摩擦已截然不同。纵观整个中越跨境流域,相比西南邻国因控水而反复争执,广西与河流对岸的应对方式平稳许多。矛盾焦点从来不是工程措施,而是预警系统的不完善,让人们在洪水期摸黑“盲猜”。

预警落后,灾难难防

观测网络和预警渠道尚不健全,站点布局稀疏,实际监测数据缺失。洪涝脚步来到前,农村很多居民只能依赖经验或村口广播,几乎没有现代化的提前响应手段,更谈不上科学应急。每一次灾害,群众的反应以数小时甚至每日为单位——远远慢于洪水速度。

网络上的矛头却总指向外部,暂时忽视了地区协同和技术硬件的短板。信息不畅的后果直接体现在灾害触顶时的人为混乱。舆论漩涡之下,更需要彻底提升预警与数据互通,加快区域水利信息软件联营。设计调蓄池等基础设施、提升通信覆盖率,是客观上避免同类灾难反复发生的前提。

中越两国均未做出极端控水举动

对于红河、湄公河这样的国际河流,中国作为上游国家,始终保持与下游国家的信息联络和协作,并未对邻国采取压制型水资源管理。中越双方没有落入以水论输赢的“老路”,更未出现人为利用水灾进行地缘施压的案例。两国在水系治理领域保持了底线。

偶有声音提出是否可通过上游工程手段解决问题,实际上涉及的不只是河流和土地的归属,更是跨境生态、水文秩序、农田灌溉以及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这种单方面操作通常弊大于利。

数字化水利与气象服务不完善,成为洪灾中的巨大硬伤。突如其来的暴雨本已足以让城市体系陷入混乱,而数据系统延迟和预警信息薄弱更让地方政府难以周全部署,当地民众更无从提前准备。每当洪水袭来,“提前预警”几乎沦为空谈。

地势和气象规律是一切灾难的主线。越南北部地区长期面临资金不足和地表改造难度大等问题。无论自然而然的水流还是洪水携带的破坏力,都只能选择顺其自然随势下泻。缺乏节制的水情只会反复困扰下游,预警与补救是提升对抗灾害的唯一现实途径。

城市化进程与水灾防控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广西城市密集区和大量农村低洼地带,绝大多数还未建成完善的排洪配套设施。每轮大雨过后,通常只能寄望水退得足够快。中越交界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跟不上城市扩张与人口聚集速度。

两国历史形成避灾默契

早年曾因战争造成的紧张,现时已被双方逐步淡化处理。各自以相对平和的方式消化各类自然灾害,没有把“水”变成争端和口实,只是共同面对同一条河上的不可控风险。与恒河流域上下游国家常陷“水权”争议形成鲜明对比。

今日广西大水暴发,本质是区域极端降雨叠加地势引发的自然灾害。从源头到下游,连锁反应迅速铺开,并没有人为“推波助澜”。针对舆论所讲的“越南放水害广西”,未有一分一秒的现实依据。逐层溯源,只有跨国协同打造预警网络,才能对冲突或误解形成根本抑制。

短视频、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已成为洪水之下另一种“灾变因素”。耸动假设、虚假消息,通过算法推荐迅速放大,假新闻甚至比洪灾更先进入公众视野,极易误导判断和情绪。

要扭转这种格局,离不开科学灾害管理和舆情引导,“谁操作了水闸”已不重要。重中之重是信息直达和基础支撑设施的完善,如果仅靠人情猜测,必然让误会逐年累积,影响地区稳定。

看似简单的“水从上游来”,掺杂的既有天文地理,更有历史现实。防控能力提升、技术手段升级、透明信息互通,才是未来减少对抗、减轻损失的唯一有效路径。所有源自流域上下游的困扰,其实早已等待新型地区协同骨架的搭建,只有补足短板才能共同抵御灾难连锁效应。

来源:潇洒水滴uvz2Hh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