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月圆了,家散了。那个7岁的小女孩不知道,她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是在国庆假期第一天的夜里10点。
中秋节。月圆了,家散了。那个7岁的小女孩不知道,她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是在国庆假期第一天的夜里10点。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时,正在办公室加班。窗外是重庆的夜景,灯火通明。
我突然想起自己7岁时的模样。那时候我也经常在同学家蹭饭,但我知道,无论多晚,家里总有人等我。
这个女孩不一样。她爸爸失联了两天。同学家的大人报警,警察也联系不上。最后破门而入,发现这个男人已经在家中离世。
而他的女儿,还在等他来接。现代社会最大的残酷,不是贫穷,是孤独。一个成年男人的死亡,居然无人知晓两天。这比任何悲剧都更触目惊心。
我仔细看了这个新闻的细节。女孩的父母离异,平时跟爸爸租住在九龙坡区一个小区里。
父亲手掌残疾,四十多岁,很少管女孩。女孩一放假就在小区周边到处玩,附近不少店铺的人都认识她。
这段话信息量巨大。一个残疾的中年男人,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社交圈子极其有限,内向不爱说话。
连女孩经常去玩的同学家,都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个隐形人。
真正的底层,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更是社会关系的彻底断裂。
没有朋友圈可以炫耀,没有同事可以聊天,没有亲戚可以串门。
只有一个7岁的女儿,成了他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连接。现在,连这个连接也断了。
我想起一个数据。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过着“原子化”的生活。
上班,下班,外卖,游戏,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没有死于贫穷,也没有死于疾病。他们死于被遗忘。
这个重庆的父亲,就是这2亿人中的一个缩影。当李先生送女孩回家时,也只是送到门口等门开了就离开。连最基本的社交礼貌都省略了。
不是他不懂礼貌,是他已经习惯了被边缘化的生活方式。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在北京的出租屋里,在上海的工厂宿舍里,在深圳的城中村里。他们像幽灵一样存在,像幽灵一样消失。
现代人最大的奢侈品,不是名牌包,不是豪华车,是被人惦记。
这个事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女孩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时,她“懵”了一下。
同学的爸爸赶紧安抚她说“爸爸在医院里”。7岁。她还不懂死亡的含义。
但她很快就会懂的。就像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个过早懂事的孩子一样。她会明白什么叫生离死别,什么叫世态炎凉,什么叫人走茶凉。
好在,她还有妈妈。10月8日晚上9点左右,女孩的母亲已经来家里将孩子接走。
这可能是这个家唯一的温暖。一个女人,在前夫去世后,依然选择承担起母亲的责任。
她们的婚姻失败了,但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孩子。真正的成熟,是在关系破裂后,依然能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我算了一笔账。一个7岁的女孩,如果她成年时还记得这个中秋节,那就是2037年。到那时,她会如何回忆这个故事?
会如何看待她的父亲,她的母亲,还有那些在关键时刻收留她的好心人?她会不会成为一个更加珍惜关系的人?会不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避免重蹈父亲的覆辙?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事会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底色之一。
就像我们每个人童年时经历的那些创伤和温暖,会在成年后的某个瞬间,突然涌上心头。
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7岁的孩子。
最后说一个观察。这个新闻在网上传播时,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在感慨生活的不易,或者赞扬同学家的善良。
但很少有人问一个关键问题:这样的悲剧,如何预防?一个成年人的死亡,为什么会无人知晓两天?
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的邻里关系,我们的人文关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每一个这样的悲剧,都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不幸”。
文章来源
真正的文明,不是让每个人都活得富有,而是让每个人都不会被遗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但愿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在中秋节的夜里,独自离开。也愿每个7岁的孩子,都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回家的路。
你怎么看?
来源:汐汐社保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