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有趣+有用!他们把科研变得不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22:31 1

摘要:“浙江大学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我们团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吴丹介绍道,“有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依托‘青青计划’等项目参与专业的学术训练,在大四时就可以开始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为之后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朝未知有趣的领域

做踏实有用的事

在浙江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由吴丹教授领衔的

MIND脑影像技术创新团队

获得学校首届

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青年组)

在跨学科、跨阶段、跨平台的特色下

学生们在新手阶段“试炼”高阶课题

进行多门硬核学科交互研究

与海内外学者共同分享灵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支导学队伍

感受向上攀登、互助有爱的导学氛围

“浙江大学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我们团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吴丹介绍道,“有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依托‘青青计划’等项目参与专业的学术训练,在大四时就可以开始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为之后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一年,在学院开展的夏令营活动中,一位同学携带了详细的简历找到吴丹,跟她请教科研问题。“在沟通中我得知,其实这位同学并没有获得夏令营的正式名额,但因为他对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所以还是想尽最大努力争取一下。”吴丹回忆道,“这让当时的我很惊讶也很感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珍贵的特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之竭尽全力。我相信这种对待科研的热情能够支持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最终,这位“毛遂自荐”的同学顺利通过保研进入团队,以一如既往的主动求索、向上攀登在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以炽热初心点亮了自己的科研未来。

另一位本科外校的学生陈星州则是带着毕设来敲门,在吴丹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并走向了磁共振成像系统领域的深度研究。“在本研一体化的培养中,我能感觉到团队为我们定制的规划中探索的空间和潜力是很大的。”像陈星州这样刚出“新手村”的本科生对未来的研究规划多数都会有过迷茫,团队则会结合他们已有的科研经历,为其设想了长远而连贯的研究思路。当年迷茫的陈星州也在今年正式成为了硕转博研究生,成为团队中的新生力量,继续在研究领域中深入探索。

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至少有六位来自“医学+X”和“信息+X”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如何帮助同学们在“新”的研究方向中锚定科技创新的航向?团队有妙招!

在小组会上,我们会对同一方向的研究进行深入评析,对自己的研究进行精细化的探索,而在大组会上,我能接受到更多相关领域的信息,加深了对研究方向全链条的理解,更能找到自己的定位。”2022级直博生李思荟分享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定期召开的“大小组会”上,同学们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大组会上不同方向的发现和思考,让大家都能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小组会上对共同目标的毫厘析辨,则让研究向下深入,更进一步。互补的会议模式让大家在深耕的同时也能广泛涉猎、找准定位,因此也能感到新领域的研究不是孤身奋斗,而是“有邻”互相点拨

组会的分享给新的研究提供思路,兴趣的牵引则为科研注入动力。五年前,刚进入团队的2020级直博生巴睿成仍显稚嫩,时常找不到主动开展科研的方向。面对这种情况,团队以兴趣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他揭开研究对象的神秘面纱,感受科研“解谜”的魅力。

“一开始,我跟着他一起读了几篇文献,分析了领域内的进展。比如某个模型还有什么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引导他关注这个问题,思考可能的思路。”仅一年多,巴睿成就已经进入角色,完全深入数学建模领域,还发现了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科研也更有“盼头”,实现了从“被推着走”到“每天第一个到”的转变。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获评5A,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磁共振的微结构建模成像技术领域范围内的肯定。

团队既与浙江大学众多附属医院紧密联系,也面向国内外许多临床团队和工科团队开展合作,除了跨学科培养中提及的国内医院、团队等平台,团队更将视野转向国际,因而有“跨平台”的优势。

团队里的其他六位导师跟吴丹一样有海归背景,因而国际化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成为团队的重要特色,团队学生可以前往英美等国家长期交流深造,与英国生物银行研究团队(UK Biobank)、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院士团队等进行长期交流沟通。通过国内外平台联动培养学生,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开拓视野、走在前列。

“出国求学的这段经历,让我更坚定地选择继续深耕科研。”导师张祎团队里的博士生雍兴旺感慨道,毕业后他继续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开展博士后工作,“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能够将国内扎实的科研训练经验运用于国际顶尖学术环境中,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在跨平台资源的团队优势下,大家一致选择全员攻读博士,际于天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对一个博士最大的认可也许就是,感觉到看他的博士论文是一种享受。科学的体系、全面而深入的论述,阅读这样的文章真的会深受震撼。”讲到此处,2025级硕转博研究生陈星州眼中有光,为所在研究方向略尽绵力,为宏大工程添砖加瓦,正是他选择转博的原因。“我想做有用的事。”2022级硕转博研究生徐芯怡这样说,“对胎儿早期发育的研究可以及时地排查疾病,也能更好地帮助母亲优生优育,这一方向与临床紧密结合,而研究落到实处也是我的终极目标。”

受益于各大平台,也将学习所得的光热反哺国家,热爱化作满天繁星。毕业后,团队毕业生选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领域,在头部企业、顶尖医院、机构基层和高校继续贡献浙大力量。

“无论在哪行哪业,我们同学都一定要坚持两点,一是踏实,实事求是,及时止损。二是创新,勇于改变,寻求突破。”吴丹老师这样说。做有用的事,不给自己设限,这正与校训相契合,从第一天踏入校门与浙大结缘,到毕业后规划未来,浙大人在一遍遍“求是创新”的叮嘱中崭露头角,峥嵘岁月,灿若星辰

兴趣导向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学生导向增进团队的师生情谊,科研的道路固然坎坷,但幸运的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互相勉励,有几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指点迷津。

有爱,有趣,有用

这是吴丹团队的自我总结

同样也是导学团队氛围的正向示例

“三有”氛围的炼成,离不开

夜深时分老师办公室里亮着的灯

组会上激烈的讨论、真诚的分享

赛场上的默契与挥舞的球拍

互相欣赏的眼神

漫步时的谈心

......

导师与学生更像是伙伴与朋友

以纯粹的热爱携手共赴每一场山海

来源:浙江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