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未封王却掌控大清40年!曾国藩凭什么成为‘千古第一完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1:51 1

摘要:就连一向忌惮汉臣的慈禧太后也下令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这是清代文臣死后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872年3月12日,南京。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在午后散步时突然眩晕倒地,

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

> “我平生以诚自持,无愧天地。

消息传出,京师震动,百官哀悼,百姓焚香祭拜。

就连一向忌惮汉臣的慈禧太后也下令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这是清代文臣死后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他就是——曾国藩。

一个出身湖南乡下的普通农家子弟,

没有显赫家世,没有天赋异禀,

却凭借一己之力,从科举小吏成长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一手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挽救大清于倾覆边缘;

更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被后人尊为“半个圣人。

梁启超称他为“近代中国人精神之典范”,

毛泽东青年时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案头常年摆放《曾国藩家书》,奉为治军修身圭臬。

那么,曾国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他凭什么能在乱世中逆风翻盘?

又为何能在权力巅峰全身而退?

今天,我们走进这位“中国最后一个理学家”的一生,

看他是如何用笨功夫、硬骨头、高情商,

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圣之路。

---

### 一、起点极低:一个“笨小孩”的逆袭剧本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是天才,

其实恰恰相反——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选手”。

生于1811年,湖南双峰县荷叶塘一个农民家庭,

家里三代没出过秀才。

他本人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愚钝”。

传说有次小偷潜入他家想等他睡着行窃,

结果发现这孩子背一篇《岳阳楼记》到半夜都背不会,

气得跳出来骂:“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然后扬长而去。

但他胜在两个字:坚持。

连续考了七次科举,23岁才中秀才,28岁考中进士,

进入翰林院,实现“寒门跃龙门”。

在北京做官期间,他立志“学做圣人”,

每日写日记反省言行,拜师求道,苦修程朱理学,

短短十年间,从一名普通京官升至礼部侍郎(副部长级),速度惊人。

这背后,是他近乎苛刻的自我管理:

✅ 每日早起读书两小时

✅ 每日静坐养心半小时

✅ 每日写日记检讨过失

✅ 终身戒烟、戒色、戒妄语

他曾说:

>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注脚。

---

### 二、乱世崛起:从文官到统帅,他重建了一支“有信仰的军队”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席卷南方。

清廷八旗、绿营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咸丰皇帝急令各地办团练“保境安民”。

时任丁忧在家的曾国藩,临危受命,

在湖南组织地方武装——这就是后来震惊天下的湘军。

但问题来了:

一个从未带兵的文官,凭什么打赢身经百战的太平军?

答案是:他打造的不是军队,而是一支“儒家理想主义战斗集体”。

与其他军阀不同,曾国藩选将不重出身,而重品德;

募兵不用城市油滑之人,专挑山野农夫;

他亲自撰写《爱民歌》,强调“不扰民、不抢掠、不奸淫”;

他还把儒家忠孝节义灌输给士兵,让打仗变成“卫道之战”。

正是这支看似土气的军队,

历经十余年血战,攻克武昌、九江、安庆,最终攻陷天京(南京),

终结了太平天国运动。

据统计,湘军前后投入兵力十余万,阵亡超过五万人,

而曾国藩作为统帅,始终亲临前线,多次濒临绝境,甚至两次投水自杀未遂。

他的坚韧与担当,赢得了全军敬仰。

---

### 三、功高震主:他是如何躲过“兔死狗烹”命运的?

按常理,平定如此巨变,本应加官进爵、封王拜相。

可曾国藩不仅主动裁撤湘军,还不断自贬身价,

甚至把自己比作“丧家之犬。

为什么?

因为他太清楚清朝的忌讳了:

满清以 minority 统治 majority,最怕汉人掌兵

历史上权臣篡位的例子太多(如曹操、安禄山)

他若拥兵自重,立刻会被全国围攻

于是,在攻下天京后,他立即上奏:

> “愿将湘军精锐遣散,只留数千老营护卫地方。”

此举震惊朝野,慈禧龙颜大悦,反而更加信任他。

此后他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掌管财政、外交、军事大权,

却始终谨言慎行,绝不结党营私。

他教育弟弟曾国荃说:

>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 “利不可独,谋不可众,功不可居。”

这种“功成身退的政治智慧,

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建大功,又能保善终**的权臣。

---

### 四、立言传世:一部《家书》,影响中国三代人

如果说他的军功是“立功”,道德修为是“立德”,

那么《曾国藩家书》就是他的“立言”。

这套写给兄弟子侄的书信集,

涵盖了修身、治学、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内容,

语言质朴,思想深刻,被誉为“东方家训圣经”。

书中金句至今流传:

勤则百弊皆除。

“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更难得的是,他对子女要求极严,

儿子曾纪泽后来成为著名外交家,

收回伊犁主权,扬眉吐气于列强之间。

相比之下,李鸿章子孙多败落,

而曾氏家族绵延七代,人才辈出,

无一人贪腐堕落,堪称奇迹。

他严重近视,晚年几乎失明,仍坚持批阅公文。

他每天只吃一碗米饭、几样素菜,生活极其简朴。

他一生纳妾仅一人,且出于传嗣压力,并非好色。

他患有严重皮肤病(疑为银屑病),常年瘙痒难耐,却从不抱怨。

他去世当天,枕边还放着一本《理学宗传》,正在圈点批注。

---

### 六、历史评价:他是圣贤,还是卫道士?

当然,曾国藩也有争议。

有人批评他镇压太平天国是“维护腐朽封建统治”;

有人说他提倡理学压抑人性;

还有人认为他对洋务支持不够,错失改革良机。

但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看:

他没有选择推翻清朝,而是选择**在体制内尽最大努力救国**;

他不主张激进变革,但推动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尝试(如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技术);

他不是完美无瑕的圣人,

但他做到了儒家所追求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我们这个时代,崇拜天才,迷恋捷径,

> 可曾国藩告诉我们:

> 一个普通人,只要肯下笨功夫,也能成就非凡事业。

> 他不是天生强者,

> 却用一辈子的自律,把自己活成了一座灯塔。

> 当整个国家都在沉沦时,

> 他选择了挺身而出;

> 当所有人都想攫取权力时,

> 他选择了主动退场。

> 所谓“完人”,不是没有

#曾国藩 #晚清重臣 #湘军之父 #中国近代史 #儒家圣贤 #家风传承 #历史人物评价 #头条爆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源:恋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