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3年,61岁的周建平是江苏一所大学的历史教授,教学认真,备课一坐就是一整天。学生们都说他讲课有劲头,可他自己却常常忙到连饭都顾不上吃。早上图省事,只喝一杯浓茶,午饭随便吃点盒饭,晚上回家就喜欢做几个下酒菜,配上两杯黄酒,说是放松一下。他爱重口味,偏咸偏油的菜
03年,61岁的周建平是江苏一所大学的历史教授,教学认真,备课一坐就是一整天。学生们都说他讲课有劲头,可他自己却常常忙到连饭都顾不上吃。早上图省事,只喝一杯浓茶,午饭随便吃点盒饭,晚上回家就喜欢做几个下酒菜,配上两杯黄酒,说是放松一下。他爱重口味,偏咸偏油的菜是常态,夜里还喜欢边改论文边嗑花生米。工作压力大,他又习惯熬夜批作业,常常到凌晨才睡觉。平时运动几乎为零,最多就是从办公室走到教室。虽然体检查出血脂偏高,但他觉得自己也没有哪里不舒服,从不放在心上。这样的生活一晃多年,他却没意识到身体早已在透支。
2003年12月6号,周建平正在办公室里改论文,一连看了三小时。刚准备伸个懒腰,忽然胸口猛地一紧,像被一块铁板死死压住,闷得厉害。他皱着眉,揉了揉胸口,心想可能是姿势不对。可那股闷劲没散,反而越压越紧,从胸骨中间往左边蔓延,像有块硬石头死死卡在里面。他试着深吸几口气,可气刚进胸腔就像撞上墙,呼吸卡在喉咙里,每一次呼吸都伴着刺痛,连心跳都乱了节奏。右手的笔掉在桌上,他捂着胸,身体微微前倾,额头的青筋绷着。他想站起来走动缓一缓,可刚起身,胸口那股疼又钻了上来,疼得他倒吸一口冷气。
几分钟后,疼痛并没有缓解,反而像被点燃一样往上窜。那股压迫感从胸口一路往上冲,心脏像被人攥在手里乱揉,每一下都带着生疼。他的呼吸越发困难,额头冷汗直冒,衣领都被汗浸湿。他抬手去解扣子,却发现左臂开始发麻,从肩膀到指尖一点点失去知觉,他用右手撑在桌边,胸口剧烈起伏,喉咙里发出几声急促的喘息。他的身体微微前倾,额头几乎要贴到桌面,连坐都坐不稳。胸口的疼一阵比一阵重,他咬紧牙关,胸腔却像要爆开,空气根本进不去。他的眼神开始发空,脸色灰白,喉咙发出断断续续的哼声。
又过了一会儿,周建平的视线开始发黑,脑子一片嗡鸣。他想去拿手机,却发现双手都没力气,身体一点点往下滑。那股疼突然变成撕裂感,心口像被狠狠扯开一条缝。周建平猛地一抖,整个人从椅子上滑下来,背撞到地板,耳边的声音都远了,只剩心跳在胸腔里砰砰乱撞。他想喊人,但舌头沉得像铅。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流,他的身体抽了一下,整个人侧倒在地,胸口仍在微微起伏。走廊传来脚步声,他听见门被推开,却已经说不出话。眼前的光一点点暗下去,周建平的眼神一点点失焦,身体慢慢倒向一旁,彻底失去了意识。
周建平被发现他的同事紧急送到了医院,入院时他已陷入浅昏迷,面色灰白,呼吸急促。急诊医生立即为他做心电图,显示广泛性ST段抬高,伴V1-V5导联病理性Q波,提示前壁大面积心肌缺血坏死。血压下降至88/54mmHg,心率快而乱。抽血检测结果显示肌钙蛋白I显著升高至6.5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达480U/L,血钾偏高。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收缩严重受限,射血分数降至35%。冠状动脉CT成像发现左前降支完全闭塞,右冠动脉轻度狭窄。医生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结果,确诊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属极高危类型,需要立即行急诊PCI手术。
医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将周建平推进导管室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手术。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血流中断。医生迅速穿过导丝,注入造影剂后进行球囊扩张,再将金属支架准确释放在闭塞处。随着支架展开,原本停滞的血流重新恢复通畅,监护仪上的心电波形逐渐平稳,血压也缓缓回升。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十多分钟,医护人员始终紧盯各项指标。手术结束时,医生长出一口气,确认血流灌注恢复正常。周建平被推回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氧气面罩下的呼吸变得均匀,面色也渐渐恢复血色。医生在病历上写下手术顺利,叮嘱护士严密监护。他终于从生死边缘被拉了回来。
几个小时后,周建平在监护室里慢慢醒来,眼神还有些恍惚。医生走到床边,语气温和地告诉他,这次是急性心梗,好在送得及时,手术也顺利,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医生坐在床边耐心解释,说他的血管之所以堵住,是因为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压力大,再加上血脂偏高,导致冠状动脉内形成了斑块。这些斑块在血流冲击下破裂,血栓堵住了血管,心肌瞬间缺血坏死。医生指着影像片告诉他,手术中放入的支架相当于在堵塞的地方撑开一条通道,让血液重新流通,心肌得以恢复供氧。周建平听着,心里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体生出了真正的敬畏。
经过一周多的治疗和观察,周建平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心电图平稳,血压也控制在理想范围。医生查房时看着他精神不错,笑着说可以准备出院了。办理手续前,医生又特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认真叮嘱几句。她告诉他,支架手术只是第一步,血管虽然通了,但新的血栓随时可能形成,必须坚持服药,抗血小板药、调脂药、降压药一样都不能漏。饮食上要彻底改变,少盐少油,多吃蔬菜和全谷物,戒烟酒,尤其不能再熬夜。每天保持适度活动,比如散步、慢骑车,不要再长时间伏案。医生看着他,语气放缓,说很多病人就是觉得好转后放松警惕,结果又复发。周建平点点头,眼神认真。
出院后,周建平干脆办了退休手续,把讲台彻底交给了年轻老师。回家后,他的生活节奏一下慢了下来。早餐改成燕麦粥配水煮蛋,午饭多是清蒸鱼、青菜和粗粮,晚上不再喝酒,只喝温水。以前爱吃的咸菜、花生米全都戒了,厨房的油壶都换成了小容量的。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吃完药就去小区花园慢走四十分钟,中午午休半小时,晚上八点准时关灯睡觉。手机上定了提醒,抗血小板药、降脂药、降压药都按时吃,不敢漏一顿。朋友来看他,他笑着说,现在的任务就一个,修养心脏。他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听着老歌,第一次觉得,慢下来的生活也挺踏实。
2004年5月9号晚上,周建平和老伴刚吃完饭,他坐在客厅里看新闻。电视里正在播历史纪录片,他正把声音调大,胸口猛地一紧,虽然并不尖锐,却异常的沉重。他愣了下,脸色瞬间发白,手下意识地摁住胸口。那种疼从心窝处一点点往外扩,闷得透不过气。他深吸一口气,气却像被堵在喉咙里,额头开始冒汗,舌头也发干。他靠在沙发上缓了几秒,心想这感觉太熟悉了,那种沉闷的从心脏往外钻的痛,他一下就意识到自己可能又犯了。
疼痛迅速升级,像有根铁钩在心口来回拖。周建平的左臂开始麻木,胸口一阵阵发胀,他艰难地伸手去拿手机想打120,可指尖在发抖,怎么也伸不直,这个简单的动作都累得他汗顺着脸往下滴,嘴唇发青,呼吸急促。他想喊老伴,却发现声音挤不出来,只能发出低低的气音。他的心跳越来越乱,每一下都像心脏在狠狠地撞着胸腔。那股疼带着压迫感爬到脖子,他的脸涨得通红,眼神开始发散。他终于挣扎着拍了下茶几,发出一声闷响,想引起老伴注意。可那一下用尽力气,手一滑,手机从手边滚落。
疼痛几乎让他失去了意识,心口像被硬生生撕开。周建平艰难地呼吸,胸口起伏剧烈,整个人微微抽搐。他试着站起来,却刚撑起半身,胸口的痛瞬间攀升到极限,整个人像被重击,猛地摔在地上,眼前一片白光,耳边嗡嗡作响。老伴被动静惊到,冲过来时,他的嘴唇已经发紫,手仍紧捂着胸口。他张着嘴努力想说话,却只能发出嘶哑的喘息,身体已经不受控制地抽搐,眼珠上翻,最后彻底瘫软下去。老伴惊慌失措地抱着他,大喊他的名字,手抖得连急救电话都按不稳。
送到医院时,周建平意识模糊,面色灰白,呼吸浅促。急诊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V4-V6导联T波倒置,提示急性下壁合并侧壁心肌缺血。血压降至85/50mmHg,心率不齐。血检结果显示肌钙蛋白I升至8.2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510U/L,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下壁节段性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至32%,出现轻度心包积液。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原置支架远端形成新的血栓,血流几乎中断。医生结合症状与检查结果判断,支架远端血栓形成,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复发。
医生立即为周建平启动二次急诊手术,将导丝从原支架处小心穿过,注入造影剂后发现远端血栓几乎堵死通道。团队迅速进行了吸栓、球囊扩张,并在原支架下方再放置一个药物支架。血流恢复后,心电图上的ST段缓慢回落,血压逐渐回升。手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医生们几乎没抬头。术后,周建平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靠着氧气面罩微弱地呼吸。醒来时,他的声音沙哑,连说话都得喘口气。他看着医生,眼神里透着无力和疑惑,轻声问道:“我不是已经戒酒、控制饮食、天天散步了吗?怎么又这样?是不是我这心脏,撑不了多久了?”他的嘴角微微颤抖,手指在床单上攥紧,眼神里满是恐惧与不甘。
医生沉默片刻,语气缓了下来,轻声对他说,这次的复发并不代表前期努力无效,他的改变确实让心脏比很多人都稳,只是有些细节可能被忽略了。生活、饮食、用药,甚至再小的习惯,只要出一点偏差,都可能让血管再次出问题。支架手术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只是暂时疏通血流,血管仍然可能在微小的地方出现再狭窄或新生血栓。医生叹了口气,说医学能做的只是降低风险,但不能完全阻止复发。病房里一时间安静得只剩下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周建平的老伴坐在床边,眼眶湿红,紧紧握着他的手,谁也没再说话。那份无形的不安,在空气里越积越重。
出院后,周建平整个人都变了。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个年纪经不起心脏反复做手术的折腾,绝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每天早上醒来,他都会先摸摸胸口,再量血压、测心率,把数据一一记在本子上。吃饭变得极其讲究,盐和油都称着放,连水果都问营养师该不该吃。他走路不敢快,连气都算着呼吸节奏。可他越这样小心,心里越觉得不安,总担心支架里那段血管哪天又出事。于是他动用了自己在学校的人脉,联系到医学院的老同事,又拜访了省里几位心内专家,想弄明白是不是有更科学的恢复方式。每次见医生,他都带着厚厚一摞检查报告,语气恳切,像个重新求学的学生。
时间一点点过去,一年、两年、五年……转眼过去十九年,周建平已经八十岁了。谁也没想到,他那枚当年被所有医生叹息的支架,竟然一直稳稳地撑在血管里,没有再堵过一次。每年体检结果都让医生啧啧称奇,血脂、血压、心率都在理想范围,心电图平稳得像年轻人。周建平自己也几乎忘了病人的身份,头发虽然白了,人却越来越精神,眼神清亮,说话中气十足。每天早晨他依旧去公园慢走,手里提着一壶温水,偶尔还和老友聊起当年那场手术,语气平静得像在讲别人的故事。学生们来看他时,总惊讶他气色红润、思路敏捷。十九年的时间,把一个濒死的病人,磨成了一个懂得珍惜呼吸的人。
周建平八十岁那天,家里热闹得像个小型的同学会。老同事、学生、亲友都赶来庆祝,饭桌上笑声一阵接一阵。有人打趣,说他现在看着比退休那年还年轻,脸上气色红润,走路都带风。酒过三巡,学生们围着他问这问那,有人忍不住提起当年的往事——“周老师,您那时候不是半年内做了两次支架吗?怎么十九年过去了,一点事都没有?”
这一句话,立刻让在场的人都来了精神。坐在对面的老同事说自己前年刚装了支架,如今还常胸口发闷;另一个学生的父亲做完手术才五年就复发去世,提起时语气里带着一丝唏嘘。有人摇头叹气,说现在做支架的人太多,可真正能平稳十年以上的少之又少。大家的眼神一下都聚到周建平身上,语气半是敬佩、半是好奇。有人凑得更近问:“周老师,您到底怎么保持的?是不是吃了什么特别的药?”还有人笑着接话:“您这心脏怕是有神仙保佑吧!”一时间,餐桌上气氛热烈,连外屋的亲戚也探头探脑地往里看。
周建平被问得一愣,笑着摆手:“哪有什么神秘的法子。”大家都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看着众人那一脸渴求的表情,他顿了顿,不再卖关子:“我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持血管通畅的秘诀,但我注意到,很多冠心病病友们在做了支架手术后,只知道控制饮食和多运动,但其实这3件小事也很重要。如果大家能和我一样,在生活上做好这3件事,也能够有效遏止冠状动脉进一步狭窄,预防心梗的发生!那么冠心病也没什么可怕的!”
周建平做支架手术后,最坚持的一件事是早晚用温水漱口并喝一小杯温水。他发现早晨起床时血液最黏稠,夜间又容易脱水,于是养成了这个习惯。这个小动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液黏度,帮助维持循环的顺畅。医生告诉他,血液过于黏稠容易在支架内形成血栓,尤其清晨是心梗和脑梗的高发时段。周建平坚持每天早晚定量补水,从不喝冷水或含糖饮料,尤其在运动或天气干燥时,会适当增加水量。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补水,让他的血液流动保持稳定,也减少了支架内再堵塞的风险。
他还特别注意控制体温变化,尤其在洗澡和早晨出门时。很多支架患者复发并不是因为饮食失控,而是因为冷热刺激让血管突然收缩。周建平每次洗澡前都会先用温水浸湿四肢,让身体慢慢适应温度。他冬天绝不空腹出门,哪怕走几步路也要先喝点热水或吃口食物。气温骤降的清晨,他会多穿一件背心,避免冷空气刺激胸口。这个习惯让他的血管维持了更稳定的收缩反应,减少了突发性痉挛,对心肌供血极为重要。
他还坚持每天记录身体的细微变化。支架手术后,他买了血压计、心率手环和血氧仪,每天在同一时间测量并记录。不是单纯关注数值,而是观察波动趋势,一旦某几天心率或血压异常,就主动联系医生。周建平甚至会记录睡眠时间、醒后精神状态和服药后身体反应,通过这些小数据判断血液循环是否平稳。这种细致的自我监测避免了潜在的风险积累,让问题在最早阶段就被发现。他常说,身体的预警不会无缘无故,只是多数人忽略了它的语言。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敏感和坚持,让他的血管十九年来始终保持畅通。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03):195-206.柯元南,陈纪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04):295-304.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1979,上海)[J].中国药事,1987,(02):17-20.(《纪实:江苏80岁教授心脏支架手术顺利,19年血管未堵塞,原来是这3件事做对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