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科技赋能绘出金秋好“丰”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22:17 1

摘要: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当前,秀美花溪沃野飘香,叠翠流金。从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到一串串飘香的瓜果;从一个个兴旺的产业,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处处绽放的丰收图景,构成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当前,秀美花溪沃野飘香,叠翠流金。从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到一串串飘香的瓜果;从一个个兴旺的产业,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处处绽放的丰收图景,构成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农机助力 稳粮保供

金秋正是丰收时,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连片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随风掀起层层波浪,大型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驰骋,颗粒饱满的稻谷堆满机仓。

看着从收割机里倾倒而出的稻谷,丰收的喜悦堆满马场村村民陈明玉的脸庞。“还是用机器快,半个多小时就能收一亩地,省了不少劳力。”9月19日,陈明玉家里的三亩地没多久就全部收割完毕,他张罗着用车拉着刚刚收获的稻谷赶去晾晒,一年的丰收账也在心里渐渐明晰。

黔陶乡是花溪区有名的香葱种植大乡。这一年,陈明玉每亩地上都进行稻姜葱轮作。“一年下来,一亩地差不多能收成万把块钱。”在自己的土地上辛苦劳作,收获自己的幸福,陈明玉很满意眼下的生活。

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花溪区在机具保障、技术培训、服务支持等方面不断发力,全面打通农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现代科技力量在田野间尽情奔涌。

“目前,全区可提供粮油收割服务的农机合作社有8家,农机收割大户有5户,在册登记稻麦联合收割机32台。”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站站长彭勇刚介绍,在机具保障方面,农机站指导农机合作社及农户完成秋收前机具检修保养,确保技术状态良好;在技术培训方面,组织开展操作技能与安全生产培训,提升机手规范作业水平;在服务支持方面,持续开展“送年检”下乡、上门办理农机注册登记等服务,让合作社及农机手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就能办理农机相关手续,确保不误农时。

日益提升的机械化水平,让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以更高的效率守护每一季的颗粒归仓,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未来,花溪区将持续扶持有服务积极性的主体,充实他们的机具设备,以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将先进的农业机械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规模种植 助农增收

9月底,走进花溪区马铃乡的新寨坝区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一串串小番茄鲜红透亮、圆润如珠,宛如悬挂的彩灯,映射丰收的喜庆。

这个占地1000亩的蔬菜基地是花溪区重点推进的种植项目。2023年,花溪区引进贵州科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科学化、规模化种植串收小番茄。今年,基地将大棚面积从去年的120亩扩展到375亩,共建有75个大棚。基地负责人郭华健介绍,今年,基地总产量预计超100万公斤,产值约1700万元。

种植大棚里,工人小心翼翼地剪下小番茄放进桶里,再将它们送进分拣中心。在分拣中心,打包工人则将采收来的番茄分拣装箱,准备运往全国各地市场。

今年60岁的谷中村村民曹伍英在基地工作已有五六个年头,不管是田间种植还是分拣打包,她都是“熟练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她的老伴也在基地实现“家门口”就业。“年纪大了,出去也找不到活路,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两个人一个月有六七千元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谈到因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曹伍英的脸上满是知足的笑容。

在基地,像曹伍英一样实现就近就业的群众不在少数。据初步统计,除170名固定工人外,基地在种植和采收高峰期还招聘大量临时工,全年可带动2.6万人次就业,发放劳务费用200多万元。

除了带动就业,基地的示范效应也激发了更多人创业的勇气。今年63岁的张成秀是基地最早的员工之一,自基地落地起就在这里工作。她熟练掌握了串收番茄从种植到采收的全套技术后,去年与老伴共同承包了四亩半大棚,开启自主种植之路。

“每亩能收近3000公斤,现在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得益于成熟的技术支持,张成秀第一年试种就获得成功,采收完成后她准备多种一季莴笋,让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创业热土持续播撒勤劳致富的种子。

智慧养殖 产业兴旺

“以前养鸡哪有现在这么省心,智慧养殖让产业发展有了新方向。”谈到大数据带来的变化,花溪鑫源养殖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龙从东说。

日前,记者来到花溪区马铃乡的蛋鸡养殖基地5号鸡舍,鸡舍内没有异味,蛋鸡在“公寓式”鸡笼中接受精准饲喂,产下的鸡蛋随即被传送带自动收集,粪便也同步清理,彻底颠覆传统的养殖模式。

龙从东介绍,在行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公司将陈旧设备更新为现代化设备,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环境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的全自动控制。同时,中央集蛋机通过传送带将鸡蛋统一传输并分拣包装,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改造后,鸡舍基本实现喂食、饮水、收蛋、清粪、调温等功能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同时,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和指标集中到中央控制器,方便管理和调控。

鸡舍旁的控制柜上,一块平板电脑大小的屏幕实时闪烁着数据,这是整个鸡舍的“智慧大脑”,龙从东每天都会盯紧这块屏幕,监测各项生产数据。“每天,鸡舍温度保持在20至26摄氏度,消耗约8吨饲料和15吨水,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实时掌握蛋鸡的健康状况,用数据说话,实现精准管理。”龙丛东说。

除精准管理外,智慧养殖降本增效的作用同样明显。“现在,5号鸡舍共养殖8万羽蛋鸡,只要一个养殖工人就可以完成日常管理,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产蛋率。”龙从东表示,得益于智慧养殖,鸡舍产蛋率从原来的92%至93%提高到现在的98%,在行业处于较高水平。

发展至今,公司养殖基地一期项目已建成4栋育雏舍和6栋蛋鸡舍,蛋鸡存栏量约30万羽,日均产蛋约600箱,每箱鸡蛋360枚,全年约5000吨。育雏环节单批可培育20万羽鸡,年育雏总量达100万羽。

“我们一期项目已有4栋鸡舍完成设备改造,另外两栋鸡舍的改造正在推进,预计最晚在明年能全面完成。”龙从东说。

记者 李春明

来源:贵阳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