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情绪牵着鼻子走——聊聊“挑动负面情绪”这股歪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2:36 1

摘要:别怀疑,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人民日报最近连发好几篇文章,点名批评一种“网络情绪污染”——有人专门挑动我们的负面情绪,把键盘当鼓风机,把热搜当柴火堆,一点就着,一着就炸。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股风到底怎么刮起来的?凭啥不能让它再刮下去?以及——你我到底能做点

最近刷手机,你有没有一种感觉:

“怎么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

“怎么每条视频都在教我做人?”

“怎么评论区一打开就吵得跟菜市场似的?”

别怀疑,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人民日报最近连发好几篇文章,点名批评一种“网络情绪污染”——有人专门挑动我们的负面情绪,把键盘当鼓风机,把热搜当柴火堆,一点就着,一着就炸。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股风到底怎么刮起来的?凭啥不能让它再刮下去?以及——你我到底能做点什么?

一、先上三个“现场回放”,看看这风长啥样

1. “饭圈”互撕:一场球赛,怎么就成了“南北大战”?

去年杭州CBA总决赛,辽宁对浙江。本来挺热血的一场比赛,弹幕里却突然冒出一句:“东北人就是粗鲁!”

紧接着有人回怼:“南方人就会算计!”

十分钟后,#东北人滚出篮球# 居然冲上了热搜。

再点开话题,全是P图、辱骂、举报链接,连两地球迷会长的私人电话都被扒出来“开盒”。

——一场球赛,最后变成地域黑对轰,平台流量吃饱,球员球迷都傻眼。

2. “剧本约架”:直播间里真刀真枪?

今年3月,某短视频平台,两个网红主播连麦“PK”。

左边嚷嚷:“你敢来长沙,我让你竖着进来横着出去!”

右边直接掏出一把管制刀具(后来证实是道具),镜头里还有“小弟”齐喊“弄他!”

十万多人围观,弹幕刷屏“真男人”“干就完了”。

第二天,线下果然“约架”,警方通报:行政拘留14人,平台关停账号27个。

——屏幕前的“爽点”,成了街头的痛点。

3. “焦虑外卖”:你的不安,是他家的流量

算法比你妈都懂你。

刚投完简历,刷到的就是《35岁还被面试官羞辱》;

刚领证,推送《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孩子满月,蹦出《窒息式母爱毁掉了多少天才》。

每一条都精准踩中“最怕的点”。

点进去,发现是卖课、卖保健品、卖情感咨询。

——情绪被“投喂”,钱包被“收割”,问题还在原地。

二、为啥有人乐此不疲“喂”我们负面情绪?

1. 流量=钱,越骂越有钱

平台算法偏爱“完播率”“互动率”。骂战、撕逼、眼泪,永远比心平气和热闹。一条挑口水的视频,可能给账号带来几十万粉丝,广告报价瞬间翻十倍。

2. “二极管”最省力

把复杂问题拍扁成“男 vs 女”“南 vs 北”“穷人 vs 富人”,观众不用动脑,直接站队。作者也不用调研,直接贴标签。写稿成本趋近于零。

3. “背锅侠”最好使

房价高?怪“丈母娘”。

找工作难?怪“00后整顿职场”。

情绪有了出口,真正的问题就被糊弄过去。

——反正骂完就爽,爽完就忘。

三、别小看“嘴炮”,它真能“线下见血”

1. 谣言跑得快,真相追不上

今年5月,“武汉校内被撞小学生母亲跳楼”谣言一出,孩子母亲微博瞬间涌入10万条谩骂,三天后她真的不堪压力跳楼身亡。警方事后证实,所谓“跳楼”最初只是微信群一张截图。

2. 青少年被“带节奏”,三观直接长歪

山东某中学,初二女生因为喜欢韩国偶像,被同班男生在群里P成遗照,连续30天“网暴”。女生最后患上重度抑郁,休学一年。男生却觉得“只是跟风玩梗”。

3. 社会共识被“切碎”,对立越来越固化

当“女权=打拳”“爱国=小粉红”“质疑=1450”成为万能公式,公共讨论就只剩立场、没有事实。

长此以往,谁还相信“我们能一起解决问题”?

四、整治这阵风,到底怎么下狠手?

中央网信办已经发话:

2025年9月—11月,全国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打以下“七寸”:

1. 借热点强行贴“身份标签”,挑地域、性别、职业对立——发现一个下架一个;

2. 组织“饭圈”互撕、批量举报、人肉搜索——主犯销号,跟风禁言;

3. 编灾情、险情、警情,贩卖焦虑——造谣者该拘就拘;

4. 策划“剧本打架”“直播约架”——线下涉案的,按治安管理处罚法顶格处理;

5. 用AI合成血腥、恐怖、虐待画面——平台不拦截,就罚平台;

6. 炮制“丧文化”“躺平即正义”等热搜词条——对账号停收益、降权、限流;

7. 对未成年人推送极端情绪内容——直接关青少年模式,连算法负责人一起约谈。

一句话:谁把负面情绪当流量密码,就让谁真正“破防”。

五、说回我们自己:不做“工具人”,能做点什么?

1. 先按暂停键

看到“爆炸标题”,心里默数5秒再点。很多时候,5秒足够让理智回笼。

2. 学会“三问”

这是谁写的?证据在哪?有没有相反数据?

把“三问”养成肌肉记忆,80%的谣言跨不过这道坎。

3. 不给眼神,就是最大的打击

骂战需要观众。滑走、取关、点“减少类似内容”,比回怼一句“SB”更有杀伤力。

4. 举报按钮,不是摆设

抖音、微博、B站都把“挑动对立”“网暴”放进了一级举报入口。

别嫌麻烦,你的一次随手举报,可能挽救一个真人。

5. 对下一代“提前打疫苗”

家里娃上了小学,就可以教他“三步识别套路”:

- 是不是只给结论不给证据?

- 是不是让你立刻生气或害怕?

- 是不是最后让你转发或掏钱?

只要占一条,先当骗子处理。

孩子从小会“拆套路”,长大才能“拆炸弹”。

六、写在最后

负面情绪就像雾霾:

等风来,不如自己戴口罩;

怪工厂,也得少开车。

网络世界一样,平台要“算法向善”,监管部门要“长牙带电”,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要“不做柴火”。

下次再刷到“全世界都在害你”的内容,不妨对自己说一句:

“我的情绪,我做主。”

别让别人的生意,变成你人生的灾难。

一起把这股“挑动负面情绪”的歪风,摁死在屏幕里。

来源:博学沉默是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