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娜主持央视秋晚的消息一出,网上立马炸锅,大家伙儿直呼“董卿康辉那些人不比她强百倍”,可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猫腻,央视真要靠流量来砸专业门槛了吗?
谢娜主持央视秋晚的消息一出,网上立马炸锅,大家伙儿直呼“董卿康辉那些人不比她强百倍”,可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猫腻,央视真要靠流量来砸专业门槛了吗?
谢娜主持央视秋晚
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的主持阵容一公布,谢娜的加入立马就炸锅了,网友直接吐槽说“看看董卿、康辉、董宇辉、撒贝宁这些,哪个不比她强上百倍”,这话可真是戳到痛处了!
其实这不是光针对谢娜个人,而是大家心里发毛,觉得央视晚会的专业标准好像在悄悄滑坡。
想想董卿,她连续13年主持春晚,在《中国诗词大会》里那种文化底蕴,还有《朗读者》的人文味儿,早就把主持提升成文化传播的标杆了;康辉呢,在《新闻联播》里字正腔圆,2025年网络春晚还改编了《走四方》,证明新闻的严谨和现代审美能完美融合;撒贝宁更绝,在《经典咏流传》里把革命精神和流行音乐混搭,让主流价值年轻人也爱看;董宇辉通过东方甄选的知识输出,重新定义了带货主播,变成文化载体,2023年央视网络春晚的魔术解读就显出了他的专业价值。
这些人的成功路径清清楚楚,董卿靠《朗读者》拿了白玉兰奖,康辉凭《新闻联播》得了金话筒奖,撒贝宁用《今日说法》赢得口碑和流量,董宇辉从老师转型一直专注知识传播,专业壁垒的建立,全靠能力积累,不是靠流量炒作。
可谢娜的加入偏偏撕开了这层壁垒,她在《快乐大本营》里那种“疯癫式”综艺风格,2019年湖南卫视跨年就被批“像主持幼儿园晚会”,2015年春晚小品被毙后总导演还亲自道歉,这些事早就暴露了她职业素养的短板。
这次中秋晚会,她试着用四川话主持、表演《火辣的毛血旺》RAP来融入巴蜀文化,结果在黑塔街外景录制中被说成是“一本正经”的生硬符号植入,镜头还被删减了,这可不是艺术选择,纯粹是节目组在躲风格错位!
早前就批评她“缺乏媒体素质”,这可不是一次两次的事,而是专业门槛长期失守的累积结果。
当她把“家乡人”身份拿来当地域认同的遮掩,专业能力的缺失反而被流量逻辑放大,谢娜的争议话题老上热搜,确实给晚会带来短期关注,但2026年春晚策划邀约的传闻更证明,央视在全民性和流量焦虑间摇摆,把“以争议换资源”当成了可行路子。
专业门槛的消解,说白了就是行业价值标准变模糊了。
央视晚会主持人需要的语言掌控力(像康辉的播音)、文化储备(像董卿的诗词)、现场应变(像撒贝宁的救场)这三大核心能力,谢娜的主持却靠个人特质而不是专业积累。
她的“转型”不过是在综艺标签上贴文化标签,根本碰不到专业内核。
流量逻辑的困境就这么出来了,当谢娜的“疯癫”被误当成亲和力,当镜头删减被解读成节目组的“保护”,行业标准其实已经悄悄垮了。
董宇辉的成功恰恰说明,知识型主持能在流量时代出头,关键是把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度结合,不是靠争议话题的短期炒作。
谢娜的困境,就是专业门槛被流量逻辑侵蚀的缩影,她不是不能融入文化,而是职业能力停滞,让任何“融入”都变成表面功夫。
央视的决策暴露了媒体融合时代的深层矛盾,流量成了资源分配的隐形标尺,专业性反而被牺牲了。
当谢娜在秋晚里用RAP表达“巴蜀”,专业门槛的消解已经从质疑变成现实,流量逻辑的困境,正让主流媒体在权威性和关注度间陷入一场无解的博弈。
谢娜主持风格与央视秋晚的错位
核心问题说白了就是谢娜那种娱乐化的味儿和晚会该有的文化严肃性根本合不来,比如在“山月满”那个环节,谢娜突然用四川方言开玩笑,说什么“德阳幺妹”的团聚趣事,硬生生打断了任鲁豫讲三星堆文化的诗意部分,观众当场就觉得不对劲。
这可不是偶然,因为谢娜的主持风格成型于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长达 24 年的实践,早就养成了一套“舞台化综艺表演”的习惯,就是那种快节奏互动、搞笑表达,纯粹是为了带气氛。
但中秋晚会是国家级的文化大戏,要的是庄重和深度,结果她的风格在这儿就彻底垮了,你看她明明放慢语速想装正经,可肢体还是那么夸张,直播里看着就特别生硬,镜头给她的时间也少得可怜,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娱乐化那套在严肃场合里注定要翻车。
谢娜的风格早就定型了,在《快乐大本营》那么多年,她就是把搞笑和互动变成了一种固定程序,说白了就是个调动情绪的工具。
可到了中秋晚会这种仪式感强的地儿,这套东西反而把文化深度给毁了。
她还想靠川剧变脸、方言这些元素来融入巴蜀文化,比如团队搞了个外拍叫《火辣的毛血旺》,硬是把四川说唱和变脸塞进去,可调查显示,60%的观众觉得这玩意儿像旅游广告,根本没摸到川剧变脸的历史厚重感,或者方言里的民俗魂儿。
文化表达就这么被掏空了,谢娜的“巴蜀元素”就是贴上去的标签,根本不是从文化里长出来的。
反过来看谭维维唱《川江号子》,用那种粗粝的嗓音直接带你回历史现场,廖昌永的《直下看山河》靠古典声韵唤醒集体记忆,人家那才叫真文化,靠的是对文化的敬畏,不是玩花样。
央视中秋晚会本来就是讲“家国同构”的平台,得把自然意象像明月、历史符号像三星堆、现代科技成就全叠在一起,造出一种文化认同的庄严感。
可谢娜老爱扯私人故事,比如唠叨“家庭团聚的月饼口味”或者“德阳幺妹”的个人身份,结果当镜头拍到黄继光纪念馆的英雄雕像时,她的玩笑就显得特别扎眼。
这种错位不是意外,而是两种逻辑在打架,综艺要的是去中心化、强互动的狂欢,而主流晚会得保持仪式感和权威性。
就算2024年撒贝宁主持春晚时也有类似矛盾,但谢娜的娱乐标签太鲜明了,冲突就更刺眼,因为她本身就是娱乐化的代表。
这场争议的根子在于主流媒体现在为了抓观众,拼命往娱乐化转型,可又玩不转,反而陷进流量焦虑里。
央视最近老请流量明星、加综艺元素,想靠这个破局,结果搞砸了。
谢娜还被邀请去策划2026年春晚,看着像是把争议当资源用,可这正好暴露了问题,太依赖娱乐化吸引年轻人,文化品格就丢了,晚会从文化载体变成流量战场。
观众为啥集体不爽“破坏意境”?
那是因为大家本能地抵抗文化严肃性被稀释。
这不是什么风格之争,是娱乐逻辑在啃文化的根儿,在玄珠湖的月光下,谢娜每一下“俏皮”都在提醒我们,文化表达的分量,从来不在镜头多少,而在能不能打动人心。
来源:加勒比探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