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王朝的皇帝真没几个能活得久,更别提在皇位上坐太久。不是英年早逝,就是中途折腾出事。明太祖朱元璋好歹熬到七十挂帅,后边的大多数,只能在六十多岁就打烊。可是说来也怪了,大明那些宗王,日子倒过得悠哉悠哉,活得比皇帝还长。在王位上待机几十年、七十年不罕见,让皇帝羡慕
明王朝的皇帝真没几个能活得久,更别提在皇位上坐太久。不是英年早逝,就是中途折腾出事。明太祖朱元璋好歹熬到七十挂帅,后边的大多数,只能在六十多岁就打烊。可是说来也怪了,大明那些宗王,日子倒过得悠哉悠哉,活得比皇帝还长。在王位上待机几十年、七十年不罕见,让皇帝羡慕得直眨眼。
你要是问明代宗王里最长寿、在位时间最夸张的,是谁?有人会把襄垣王朱成鍨拎出来,说他熬了九十多岁,王位上坐了八十四年。但考来考去,这“在位八十四年”多少有点水分。真说时间,有趣的反而是吉阳王朱聪注,虽说没冠绝天下的寿命,但在王位上一坐就是七十二年,哪怕在庞杂的大明宗室里,也是当之无愧的“老王头”。
朱聪注的人生,说起来没啥轰轰烈烈,反倒适合慢慢咂摸。关于他的出生,连正史都记不清年龄,只知道是代惠王朱成錬的庶出第四子,生母是侯氏,一家里五个兄弟,头三个全是侯氏所生。你要说侯氏在王府里没点地位,反正我是不信的。多半是个能干又吃得开的女人,否则哪轮得到她家孩子都能捞个王爵。
不过说到分家产这事,皇子郡王们过得也不都一样。岁禄多少,全看皇帝脸色。吉阳王起初只有一千石岁禄,朱聪注的爹心里有点不痛快,专门给朝廷写了封信,唠叨自家兄弟俩花销不够,请求加一笔。皇上的答复很简练:老家山西年年天灾,粮食少,你们日子紧点也算作福。别再折腾了。这种回复,到哪朝哪代都像一碗温吞水,喝下去也怪不得朱成錬心里憋屈。
朱聪注其实有点像老干部,性格淡定,又不爱折腾,不像哥哥爱喝酒,更不喜欢“拍马”上天。他好读书,偶尔给皇帝请教,弘治年间朝廷还赏了套《四书大全》和几本经典。说白了,在群星闪烁的宗王堆里,他像是那个专心写字的角落小叔叔,没啥动静。
只是,人哪能一辈子不惦记身后一摊事。等年纪大了,朱聪注开始琢磨家业传谁——王妃是都城守军副指挥的女儿,十多年前就走了,没给他留下嫡子。到嘉靖十八年,他自己都该算个老爷爷了,开始翘首盼着朝廷能替庶长子朱俊槿升格为吉阳王长子,顶家门继爵。但皇帝每天事多,礼部查了查,自认找到了先例,可明世宗压根不认:“以前那是旧账烂账,我就是不依。”有时候老臣老王们讨个说法,听来像是给“祖训”碰个灰,这倒霉孩子朱俊槿,眼巴巴等了好多年也没捞着。
其实这祖训也不是铁板一块,大大小小的亲王郡王,许多都私下开了口子。成化年间、永乐年间,明史上随处可见“不是规矩也变规矩”的例子。动辄祖宗法度,有时反倒是皇帝自己说着好听。换做今天我们“唠家常”,大约就是:说好只许嫡子接班,但这事谁没为自家孩子开过后门?明世宗不过是想跟前任较劲,哪管底下人哭笑不得。
朱聪注的眼见晚年也落了个“名分不保”,不过他自身倒是活得蛮舒服。七十二年王位,不作妖不惹事,安安分分地老去。等到嘉靖三十三年,终于人走茶凉,朝廷赏了个“恭顺”的谥号。八十来岁,算一算也算诚实、平顺。人说王世贞在《弇山堂》里专门提过他,说他高寿又坐得住。身后事怎么安排、爵位怎么传,说到底还是一场宫门里的微风细雨,外头谁也不太关心。
朱俊槿呢?那庶长子等了快二十年,总算熬出来,晋封吉阳王。也活到古稀之年,八十岁挂边。再往下顺数,吉阳王府的“长寿”好像成了家风。第三代朱充煟,也是庶出,安稳做了二十八年王爷。到第四代朱廷埢,这小兄弟太背,刚等到朝廷批准袭爵,诏书还没送到人就病死了。老实话,这事儿搁普通人家,也是口难言的遗憾。
后头还有吉阳王朱鼐钧,《明实录》里有名字,但修史时就消失了。是不是因为清朝“避嫌”,还是宫里角角落落那些权力纠葛,没人说得清。明清鼎革,两朝史官各有心思,留了谜团。像吉阳王府这样“透明”的宗室,几代长寿、几代安稳,偏偏看不到闹新闻的劲头。外地宗王抢地、造反、闹丑闻,这一家子你基本只看到名字,几乎不出圈——又是大明宗室里最不显山露水的那一系。
偶尔想来,这种家族,反倒有点意思。活得长、坐得稳,亲缘清清爽爽,有点小无奈,有点大留白。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皇帝、当将军;多数人其实只在家门口看日出日落,琢磨手头几亩地能种什么,孩子能不能安顿。宗王们也未必都心怀天下,更有些只是愿意“守本分”,“安安静静做个透明人”。
那朱聪注的孤寂,会不会也是一种淡定?活在皇权的阴影下没闹过动静,最后也是顺顺利利地把爵位传下去。后世史官写了半句、抹掉一页,我们也只能隔着一层迷雾,瞅瞅那段历史。
你说长寿是福气,还是寂寞?王府里那些年,想必有春风有秋雨。可有谁还记得这些安静的影子,正好一晃就是百年。
来源:单纯叶子m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