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顺势而为,在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非要在现实中去落地自己的主观愿望,那么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同样,曾国藩不敢走称帝这一步除了他可能真没有这个想法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当时的客观条件不成熟,他不具备杨坚、赵匡胤这些人顺势
文 / 子玉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顺势而为,在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非要在现实中去落地自己的主观愿望,那么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同样,曾国藩不敢走称帝这一步除了他可能真没有这个想法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当时的客观条件不成熟,他不具备杨坚、赵匡胤这些人顺势而为的历史条件。
1864年,在攻克南京城灭亡太平天国之后,历史就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因为,曾国藩也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扩军,且拿到了两江总督的实权,同时通过运作,曾国藩还完成了湘系核心要员对东南各省重要岗位的渗透,在事实上掌控了东南半壁江山。
和历史上那些依靠地方军队平定内乱的王朝一样,清朝也在平定了太平军之后不得不面对湘军坐大、威胁朝廷的事实,因为,军队是曾国藩招募、训练出来的,湘军的粮饷也是曾国藩个人解决的,湘军和曾国藩个人是深度绑定的。因此,不仅朝廷怕湘军会转身向京师发难,湘军内部也有拥立曾国藩问鼎的意志。
事实是,在攻克南京之前,湘系内部就已经在秘密筹划此事。首先就是左宗棠托胡林翼给曾国藩送去了一副“神所依凭,将在得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的对联,当时,胡林翼也以“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话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至于左宗棠和胡林翼为何会作出如此行为,主要原因还是,1861年,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大家对女主干政、幼主垂拱的模式的不看好,尤其是当时清朝局势异常复杂的情况下,众人有理由怀疑清廷的驾驭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出于公心。
据说,在1861年的下半年,湘系核心成员就曾聚会商议如何面对剧变的局势,也曾讨论过由湘系来主导天下局势的可能。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能从同为湖南人的王闿运在咸丰去世之后的反应中看出来。在咸丰去世清朝出现权力真空之际,两宫皇太后就和顾命八大臣围绕核心权力进行博弈,当时,湘军正在围攻安庆,作为肃顺门客的王闿运就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表示,在历史的剧变时刻,曾国藩应该暂时搁置安庆而应率兵北上,联合肃顺和恭亲王奕䜣打倒慈禧,杜绝女主干政的可能。
后来,肃顺被杀之后王闿运还曾深切叹息,为曾国藩不用自己的计策而表示惋惜。
虽然王闿运当时没有劝曾国藩问鼎的意思,但带兵北上就已经是干预朝政、左右天下局势的表现,只要走出了这一步,接下来的一系列行为就不是个体的意志所能左右。
对于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态度,曾国藩的回答是,将“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改成“鼎之轻重,未可问焉”,在拿给胡林翼看过之后,当场烧掉。
行文至此,笔者有必要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胡林翼在世时拥有着比曾国藩更高的江湖地位,且拥有比曾国藩更为广泛的人脉,同时,其也是湘系的领军人物,被左宗棠、李续宾兄弟和鲍超等人所真心推戴,所以,左宗棠和胡林翼当时支持曾国藩问鼎显然是不太可能,就算湘系有这个想法,那胡林翼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胡林翼去世之前,笔者觉得不太可能。当然,发生在胡林翼去世之后倒是有可能。不过,以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偏见,从始至终看不上曾国藩来看,似乎也不符合逻辑。
以上的细节更多可能还是出于江湖杜撰吧。不过,也有可能是胡林翼当时身体不好,时日不多,才选择将曾国藩推上前台的缘故吧。因为,胡林翼在不久之后就于武昌去世。
另外,彭玉麟也曾秘密劝过曾国藩。有一次,在长江的船中,彭玉麟写了一张字条递给曾国藩,曾国藩接过之后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江南半壁江山,老师其有意乎”的话。
曾国藩看了当时就急了,将纸条吞进肚中,还责怪彭玉麟说:“雪琴,我们这么熟了,你还拿这种事来试探我,太不应该了,太不应该了!”
由此可见,曾国藩遇到这种事每次都是一副惶恐的态度,然后就是果断拒绝。
问鼎一事曾国藩始终是拒绝的态度 图源/剧照
除了彭玉麟,李元度也曾以“王侯无种,将相有真”的话劝过曾国藩。
据说,王闿运也曾在拜会曾国藩时劝过对方往前再走一步,结果曾国藩用手指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满了“荒唐”二字。还有一个版本说,王闿运当时侃侃而谈,但曾国藩却在假装处理公务,然后,曾国藩借故离开,王闿运走近桌前一看,曾国藩在纸上写满了“谬”字。
这些都是江湖传言,信不得,相比王闿运劝曾国藩问鼎,笔者倒是更相信王闿运当时劝曾国藩领兵北上支持肃顺更为合理,因为,王闿运毕竟是肃顺的幕僚。再说,咸丰在世时,肃顺可是一直在幕后支持着胡林翼和曾国藩等人,在樊燮案中救下左宗棠也是肃顺的及时搭救。肃顺和湘系其实是渊源极深,此时很可能会通过王闿运引湘军为外援。
等到湘军攻克南京之后,对于曾国藩劝进的声音就更加强烈,传言,湘军诸将甚至想在曾国藩身上复制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剧情。对此,曾国藩早有对策,以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回绝了众人。
据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回忆,当时就连给曾家干活的木匠都在念诵上梁文时说:“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南京做皇帝。”
这个同样不可信。
不过,李秀成对曾国藩的劝进倒是有可能,因为,李秀成当时毕竟面临着生死危机,而曾国藩后来也是没将他押送京师就提前杀了,由此就可见,秀成的劝进是能解释得通的。
对于李秀成曾经劝过曾国藩的说法,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也曾确认过。
总之,不管坊间对于曾国藩劝进的版本有多少,结果都是曾国藩没有迈出那一步。至于曾国藩为何不走这一步,关键还是客观条件不成熟。
首先,曾国藩的对手变了。之前,曾国藩的对手是咸丰,在用兵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在奏折中经常和咸丰在文字上打得是有来有往,甚至在其父亲去世之后没等朝廷批假他就私自和弟弟回家了。之后,他更是直接问咸丰要督抚的大权,表示,如果咸丰不给,他就不出山,君臣一度闹得很僵。
但是呢,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咸丰,对慈禧就不适合了,慈禧虽然是个女人,但其在政治层面却属于天赋型选手,有手段、有毅力,其能打倒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和将恭亲王奕䜣边缘化就足以证明其强悍手段。
所以,应付慈禧,曾国藩可能还真没有信心。何况,慈禧早就安排了八旗和绿营防备湘军可能的造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清军此时虽然已经废了,但数量却足够多,足以和湘军打持久战。再说,从咸丰允许地方办团练开始,朝廷一直就在为防止湘军可能的造反做着各种预案和准备,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虽然是为对付太平军而设的,但其实也是针对湘军的。
慈禧比咸丰更难对付 图源/剧照
另外,湘军在兵种上也是以步军和水师为主,缺乏成熟的骑兵建制,如果真的在北方和清军厮杀,不一定就是机动性极强的八旗骑兵的对手。最主要的是,湘军此时暮气已经太重,没有了之前的战斗力。这从湘军在攻克长江沿线几座坚城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就能看出来:九江打了十六个月、安庆打了十五个月、南京打了二十六个月。
如果让这样的部队北上,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
再说,湘军打仗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可是这些人家清廷都已经给了,所以,湘军将士实在没有理由再跟着曾国藩去冒险。就是湘系的核心成员,清廷也是按照军功给了相应的待遇,大家实在没有必要再冒险。
当然,湘军当时的财政体系也较为脆弱,属于就地筹饷,以厘金和盐税为主要收入来源,这种以战养战的财政模式根本不足以支撑湘军长期割据。
最重要的是,在胡林翼去世之后,曾国藩虽然统领湘系,但他却根本就不具备胡林翼的个人威望,就拿左宗棠来说,其一辈子对曾国藩都不服,各种看不上。而要操盘问鼎这样的大事就必须得得到湘系所有人的支持,既然湘系此时的粘性极差,那么曾国藩肯定是不会去冒这个险的。
何况,就是湘军内部,曾国藩的嫡系也只有曾国荃直属的吉字营的三万人马,他并不能凝聚湘军所有的力量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再说,当时办团练的可不止他曾国藩一家,当时,直隶、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江西等九个省的四十一位官员也在办团练,如果这些人不响应他曾国藩,那么湘军面对的压力就只会更大。
还有,湘军屠城的行为也使其进一步失去了民心。西汉时的七国之乱声势浩大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就是,大汉的老百姓不支持他吴王刘濞。这也可以看作是湘军在战争的过程中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再就是曾国藩个人的原因。他在一开始就将话说得太满,说什么“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属于“深厚之仁”。既然他是支持清朝且认为咸丰皇帝没有什么过错,那么此时他要是起兵那就是典型的前后矛盾。
既然你连自己的目的都解释不清楚,那么谁还会跟随你。
就是信仰这一关,曾国藩也过不了,因为,他是理学徒,如果提兵北上那么就等于是背叛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背叛了之前的自己,他的内心肯定会支离破碎,极其拧巴。
如果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曾国藩肯定是不会迈出这一步的。
当然,由于曾国荃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已经崛起为湘军内部最大的藩镇,曾国藩也不想做历史上第二个赵匡胤,为他人作嫁衣裳。
总之,如果曾国藩真有问鼎的想法,那么他就不会果断攻克天京城,只有太平军始终存在,那么他曾国藩才具备纵横局势的空间。
这一点,相信曾国藩内心一定是清楚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