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当年被骂“山寨红牛”的东鹏特饮,如今能靠 5 元一瓶的饮料年赚百亿!
谁能想到,当年被骂 “山寨红牛” 的东鹏特饮,如今能靠 5 元一瓶的饮料年赚百亿!
2024 年它营收飙到 158 亿,净利润 33 亿,市值更是突破千亿。
这个从广东国营小厂走出来的品牌,硬生生在红牛垄断的市场里撕开了口子......
东鹏的起点真不高,早年就是个生产菊花茶的国营厂。
1 块钱一瓶的菊花茶,利润就几分钱,还常当外卖赠品送。
后来跟风做能量饮料,包装、广告语都抄红牛,结果被贴上 “山寨” 标签,卖得一塌糊涂。
2003 年更是难上加难,公司年营收不足 2000 万,眼看就要倒闭。
关键时候,林木勤带着员工凑了 460 万接盘,这才有了后续的翻盘机会。
说真的,要是没有这股敢赌的劲儿,东鹏早就在历史里消失了。
接盘后的东鹏没再傻拼,毕竟当时红牛占了 90% 的市场。
它反倒盯着红牛看不上的人群 ——3800 万卡车司机、1 亿制造业工人,这些人天天熬夜干活,最需要提神,但舍不得买 6 块钱的红牛。
于是东鹏来了波 “反向操作”:放弃易拉罐,改用塑料瓶和纸盒装,把价格压到 3 块钱。
这招太聪明了,精准戳中蓝领的痛点。
想想看,工地大哥、货车司机随手买一瓶,不贵还顶用,自然愿意买单。
更绝的是 2009 年的瓶身设计,带防尘盖的 PET 瓶,成本比易拉罐低 17%,毛利率反而更高。
这盖子还被网友玩出花样,当烟灰缸、鱼饵盒,不知不觉就传开了。
这种 “土味创新”,比砸钱打广告管用多了!
东鹏能上位,还得说踩准了时机。
2016 年红牛陷入商标战,官司打了近十年,年销量从 230 亿跌到 218 亿,根本没时间管市场。
东鹏立马补位,把广告牌换成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直接接棒红牛早年的口号。
趁红牛自顾不暇,它疯狂铺渠道,加油站、工地小卖部全塞满。
到 2022 年,东鹏销量直接超过红牛,成了行业第一。
这波操作让我想起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要是东鹏没提前把产品、渠道铺好,就算红牛出事,它也接不住这波红利。
东鹏的渠道能力是真的强,截至 2025 年中,它有 420 万家终端网点,30 万台冰柜,几乎覆盖了全国的城乡角落。
这可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靠 “邮差商” 模式。
这些邮差商都是当地人,熟悉路况和店铺,不光送货,还帮着搞陈列、做促销。
东鹏还给他们补贴和奖励,把经销商、邮差商、门店绑成利益共同体。
就像郑州一个工地店,经他们运作,月销量从 50 箱涨到 200 箱,太能打了!
数字化也帮了大忙,“一物一码” 让它能实时看销量、管库存。
哪个网点卖得差,7 天内就派人帮扶,缺货率能控制在 5% 以内。
这种精细化运营,很多大公司都做不到。
最让人佩服的是,东鹏没躺在特饮的功劳簿上。
看到电解质水火了,它推出 “东鹏补水啦”,2025 年上半年就卖了 14.9 亿,增速超 200%。
现在它的产品矩阵特别全:无糖茶瞄准写字楼白领,大瓶装果茶盯紧家庭聚餐,即饮咖啡抢通勤族市场。
从蓝领到年轻人,从工地到健身房,几乎没人能躲过它的覆盖。
连营销都跟着年轻人走,和《原神》联名、在 B 站搞说唱,抖音上 “特饮 + 枸杞” 的梗刷了 3.2 亿播放量。
这哪像个老牌企业,比新品牌还懂流量!
东鹏的逆袭,根本不是靠运气。
它选对了人群,抓准了时机,把渠道做透了,还不忘创新。
从 “山寨” 到 “第一”,它用 20 年证明:再垄断的市场,也藏着普通人的机会。
未来能不能坐稳宝座不好说,但这波逆袭已经足够精彩!
来源:不笑江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