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947年,契丹军队在开封城内的暴行已经传遍北方,太原城内的沙陀族大将刘知远正面临一个抉择:继续臣服契丹,还是抓住机遇,另起炉灶?此时他已经52岁了,这不算短暂的人生,他不知经历了多少抉择,但这一次真的不一样。
公元947年,契丹军队在开封城内的暴行已经传遍北方,太原城内的沙陀族大将刘知远正面临一个抉择:继续臣服契丹,还是抓住机遇,另起炉灶?此时他已经52岁了,这不算短暂的人生,他不知经历了多少抉择,但这一次真的不一样。
大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刘知远出生在太原石州的一个沙陀族家庭(五代政权大部分都与沙陀族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刘知远“严重少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在邻里间以沉稳著称。
沙陀族作为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在社会上地位微妙。在其他族裔孩子面前,少年刘知远常常要迎着冷眼与嘲笑。除了民族出身,他还因家贫,入赘李氏为婿。在那个时代,赘婿的地位极低,常常被人轻视。有一次牧马时,他的马踏坏了寺庙的庄稼,被僧人捆绑鞭打。
当时的少数民族,包括鲜卑、沙陀等,都是职业军人,他们的民族出身就决定了将来大概率要投身军旅,刘知远应征入伍之后,在后唐明宗李嗣源麾下效力。军营生活艰苦,但他如鱼得水,并且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石敬瑭。
后唐版图
在一次与后梁的战斗中,石敬瑭身陷重围,战马鞍鞯受损,刘知远舍己为人,把自己的战马给了石敬瑭,并且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成功救出了石敬瑭。
明宗(李嗣源)与梁人对栅于德胜,时晋高祖(石敬瑭)为梁人所袭,马甲连革断,帝(刘知远)辍骑以授之,取断革者自跨之,徐殿其后,晋高祖感而壮之。
这一战阵容豪华,据史学家赵翼考证,当时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也已经入伍了,也就是说这一战,五代的皇帝都参加了。当然,对沉默寡言的沙陀武士刘知远来说,他救了上级石敬瑭一命,从此成为石敬瑭最信任的部将之一。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刘知远已是石敬瑭的心腹将领,掌管着最精锐的部队,而此时的石敬瑭与后唐末帝李从珂矛盾激化,在太原举兵反叛。当石敬瑭决定向契丹求援时,刘知远敏锐地看出了隐患。他认为,为了活命,可以向契丹称臣,但是既称臣又认个爹就太过分了;又称臣又认爹又割地那就不只是过分,简直是割肉饲鹰的活菩萨了:
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契丹人贪得无厌,今日得寸,明日必求尺。若许以燕云十六州,无异于开门揖盗。
这番极具远见的谏言未被石敬瑭采纳,石敬瑭成了遗臭万年的儿皇帝,而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成为了此后四百年间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后晋灭后唐之战
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刘知远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
在太原,刘知远整顿军备,发展民生,流民纷纷来投,军队日益壮大。另一方面他也对后晋朝廷保持距离,当后晋与契丹战事再起时,他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中国疲弊,自守恐不足,乃横挑强胡,胜之犹有余祸,况不胜乎!
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大军南下,攻破开封,后晋灭亡。契丹主耶律德光虽入主开封,却因纵兵掳掠而大失民心。此时中原无主,刘知远先派王峻前往开封觐见契丹主,卑辞厚礼以麻痹对方。
燕云十六州
虽然灭了“孙皇帝”,但是耶律德光一点也不吃亏,他在王峻面前把刘知远呼为儿子,并且赐给刘知远一根木拐,这个拐很重要——“木拐,虏法贵之如中国几杖,非优大臣不可得”,王峻在契丹打探明白,回来之后便告诉刘知远“契丹必不能有中国,乃议建国”。
公元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他沿用后晋石敬瑭的“天福”年号(很巧妙,没有用亡国之君石重贵的“开运”年号),以笼络后晋旧臣,随后便开始向中原进军。
他严令军队不得侵犯民田,违者斩,与契丹军的烧杀抢掠形成鲜明对比(耶律德光收义军围攻被迫撤军,途中在相州进行大屠杀,史书记载他“悉杀城中男子,驱其妇女而北,胡人掷婴孩于空中,举刃接之以为乐”)。进入洛阳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收揽人心的措施,比如减免赋税、释放宫女、整顿吏治等,这些举措,让他的政权迅速站稳了脚跟。
但刘知远毕竟是武将出身,他确实在后梁、后唐、后汉的失败中汲取了一些经验教训,但他的治国方略也有明显的缺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其三大过失:"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
后汉版图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即刘知远称帝的第二个年头,他的长子,也是他精神培养的继承人刘承训突然病逝。这不仅让刘知远悲痛欲绝,更让刚刚建立的政权陷入了继承危机。
接连数日,刘知远闭门不出。当他再次出现在朝臣面前时,人们发现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帝王仿佛一夜之间老去了十岁。他的眼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步履也变得蹒跚。病榻上的刘知远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他召见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等托孤大臣,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辅佐17岁的幼子刘承祐。据《旧五代史》记载,他最后的话是:"朕起自寒微,得诸位相助,方有今日。望诸位念及旧情,善保吾儿。"
刘承祐,即后汉的亡国之君,在位两年多,后汉的国祚总共只有四年。
从沙陀孤儿到开国皇帝,再到四年亡国,刘知远的一生恰似五代乱世的缩影。
来源:硕鼠无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