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说,青少年得抑郁症的人数已经到15.0%了,里面一半是还在学校的学生,还有41%的曾因为抑郁而暂停学业。
吃喝玩乐供着,打不得骂不得,这群宝贝蛋到底有啥让人郁闷的呀?
相信这话啊,绝大部分家长都深有同感,原因嘛,也不用多说,这一代青少年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了。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说,青少年得抑郁症的人数已经到15.0%了,里面一半是还在学校的学生,还有41%的曾因为抑郁而暂停学业。
在新华社7月28日的一次采访中,李女士望着13岁的女儿,从成绩优异变成了厌学拒学,花了好几个月四处奔波,现在脸上只剩下满满的绝望。
在重庆、昆明、海口等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出现厌学、拒学的情况,数量也在悄悄上升……
就连央视也忍不住关注,专门出手拍了部纪录片,把这个社会现象摆在台面上,问问这些孩子,到底怎么搞的?
数字背后,青少年抑郁已成浪潮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表现流行率已达24.6%,换句话说,每四个青少年里就有一个在苦恼抑郁的事儿。
令人更感惊讶的是,抑郁的比例会随着年级的提升而上升,小学的时候大概有10.0%的检测出抑郁,到了初中就提高到30%,高中阶段竟然高达40%。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延迟就医非常普遍,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只有在孩子多次请求(四次以上)后才会带他们去看病。
不到三成的家长,会在孩子第一次表现出需要帮忙的迹象时,就带他们去就诊。
下课铃一响,一群男孩立刻冲出教室,三三两两地玩弹珠、拍纸卡、玩闹;而女孩子们则围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还有丢手绢。
这代父母的童年回忆,在现在的孩子眼里,却变成了一种奢华的享受。
杭州的一个爸爸因为孩子在课间在走廊玩耍被批评,竟然还成了社会热话题。许多学校为了保障安全,课间十分钟内不让跑,也不让串班,上厕所还得举手报告。
如今的孩子们,正好碰上了“空间变得紧凑”这个难题——他们能活动的地方,已经被压缩到只剩几平方米的课桌区域。
有专家这样说过:房子变得越来越宽敞,可心里的那块空间,却越缩越小,真是挺让人感慨的。
情感绑架,透支孩子生命力
在安徽的深夜11点,一个9岁的小男孩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突然间忍不住就崩溃大哭起来。
从六点半一放学到家,他就像陀螺一样转个没完没了:吃饭、背书、写作业。他跟妈妈说,最近好像出了点问题,好几次都想着从楼上跳下去。
如今的孩子们,还得应对“时间紧张”。
央视说的那个18岁的皓然啊,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整天除了学习就没别的事儿了。成绩不好就会挨爸爸一顿揍,甚至还被赶出去关在门外。
一位心理医生指出,实际上小时候的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只是他们通常有个释放的途径,比如出去跑跑、和伙伴们玩闹,所有的不快很快就会过去了。
16岁的杨青在本地一所名气不错的中学读书,参加全市联考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过,高一刚开学,他就变得不愿意去上学,不只是对上课感到害怕,还害怕和同学待在一块儿。
最后,他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父母为他办理了休学手续。
杨青从小就不擅长主动交际,没有亲密好友,也不会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情绪。他拼命努力学习,本以为父母会因此对他另眼相看,结果却发现他们更关心的还是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太过于追求优秀,结果往往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19岁的迈迈从小就被父母一直灌输:“你得争第一,你得出类拔萃。”他把成绩和自我价值联系得很紧,渐渐地开始担心自己没有达到父母期望中的那么出色。
上了大学之后,他发现自己不再是班里的佼佼者,逐渐开始逃课玩游戏,结果最后被医生诊断出中度抑郁焦虑症。
家庭内耗,生病的不仅是孩子
央视8月27日那天发的新闻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的医生林红直言不讳地说:“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都有毛病。”
她看过上千个家庭,发现很多孩子的困难都和家里的氛围有关联。
这个15岁的男孩提到,爸妈总是在吵架,他记得有一次,妈妈问他:“儿子,妈妈去小姨家,是跟着妈妈走,还是留在家里?”
他忍不住抱怨:“每次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总让我选边,我真烦啊!为什么总得让我做决定呢?我就是不喜欢这种左右为难的感觉!”
这种家庭里的“三角关系”模式,让孩子搞得一头雾水,不知该怎么应对。
关于青少年的抑郁休学问题,很多专家都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得一起分担责任。
于兰,家庭教育指导师,提醒家长们要改变观念,不再一味指责,而是多倾听、多核实,把藏在心底的那份“爱”表达出来,理解孩子的不足,尊重他们的情感。
心理咨询师李永则说,家长们得提升自个儿的能量:“在家里,能量是会互相传递的。啥样的家长,就会带给孩子啥样的心理能量。”
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得正视这个问题,幸好一些创新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试图“接”住那些休学的孩子。
海口嘉木学校的120名学生里,超过八成都是因为不能适应原来学校的学习方式才转到这的。校长包瑞提到,转来的孩子中有三成多存在严重的厌学或拒学问题。
杭州的17岁女孩小满,两年前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经历了好几次住院治疗,累计花费超过10万元。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打算送她出国留学,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需求一旦存在,市场也就跟着起来了。如今,线上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主播,专门围绕抑郁、休学这些话题,推出价格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课程包。
詹大年创办的昆明丑小鸭中学,已经帮了差不多4000个厌学、拒学的孩子走上正路啦。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北上广深、长三角等地区的“三高家庭”。
来源:李幺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