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 长城,以保护为基,腾飞传承利用之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16:30 1

摘要:当时间的指针从二〇二一年拨到二〇二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这五年,对于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万里长城来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延庆区的长城工作来说,这却是精彩非凡、意义重大的五年。

当时间的指针从二〇二一年拨到二〇二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这五年,对于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万里长城来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延庆区的长城工作来说,这却是精彩非凡、意义重大的五年。

资料图 八达岭长城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期间,延庆区沿着这三条脉络接续努力、久久为功,不断擦亮长城这张“金名片”,谱写出新时代长城工作的壮丽篇章。

保护:筑牢长城安全根基

“看,这是云摄像头,那是雨量、风力、温湿度传感器。”漫步大庄科段长城内外,曾参与“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的工作人员于海宽精准指出项目初期安装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远程监控,这是科技赋予长城保护的全新力量。”

资料图 大庄科段长城

2021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保护研究性修缮项目,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成为首批试点项目之一。“针对大庄科段长城的特点,我们以‘最小干预’为原则,通过‘全周期数字化’和‘多学科协作’等方式,建立起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的长城保护技术体系。”于海宽介绍道,“可以说,这样的研究为我国砖石长城保护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最科学的基础材料。”现如今,打开“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云端平台,文物数量、全景数据、项目进度、巡检记录等信息一览无余,工作人员可以清晰了解长城当前的状态,同时为后期的修缮设计、相关研究储备资料。

资料图 长城保护员王东旺用无人机巡视长城

大庄科段长城的研究性修缮正是延庆区长城保护工作进入新时代、拥抱新方式的生动缩影。放眼全区长城保护工作,科技赋能已经成为其中最鲜明的一抹亮色。2023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延庆区以此为契机,开展长城资源复核。同样参与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于海宽十分感慨,“与过去相比,这一次最大的不同就是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幅增加。”

延庆区长城资源丰富,境内长城总长179.2公里,分为砖石长城、石长城、土长城三类。“为了建立更加完备、准确的长城资源数据库,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长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努力捕捉长城的每一处细节。”于海宽说。针对砖石长城,延庆区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和红外线高空测绘进行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相当于为每一块砖石制作了“数字身份证”;针对石长城和土长城,则采取无人机RTK测量技术结合实地踏勘,实现了长城现状记录和测绘的电子化。目前,延庆区已经在全国率先完成砖石长城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建设,在长城保护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资料图 专家参与现场指导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保护项目

保护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四五”以来,不仅是科技赋能,延庆区从人才、技术、资源、体制机制等多个层面、多种维度全力以赴,用心用情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珍贵财富。去年8月,《北京市延庆区长城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正式印发,为新时代长城保护画出了“施工图”。延庆区将以接续努力、久久为功的坚守,真正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将179.2公里长城的安全根基扎得更牢、更稳。

传承:赓续长城文化基因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延庆区3.4万余名学子迎来又一个新学期。回忆起去年此时此刻,区第一小学学生郭雨蔯仍感到历历在目,“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受到了长城文化的浓郁熏陶。”2024年9月1日,延庆区69所中小学、幼儿园以“筑梦长城下,启航新学期”为主题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并录制节目,最终收获近十万个观众点赞。

资料图 八达岭学校开学第一天

结合长城文化的“开学第一课”是延庆区“长城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的一个代表。“事实上,自去年5月启动系列活动以来,我们已经将长城文化融入到校本课堂、课后服务、社会实践各环节、全流程。”区教委副主任解维介绍道。课堂上,《延庆中小学生长城文化读本》《延庆区小学长城课程》等全新编写的长城知识读本被发放到学生手中,15位长城文化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师资队伍带来一堂堂史料翔实、声情并茂的主题课程;放学后,学生纷纷加入71个“长城文化”探究社团,通过芦苇画、掐丝珐琅、长城主题情景剧等多元形式,在手工创作和艺术演绎间自主探究长城文化;实践中,区教委联合区文旅局、文物局、八达岭文旅集团等部门,开发多条“长城文化”特色研学线路,学生可以参与保护长城、宣讲等活动……“知长城、懂长城、爱长城、护长城”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长城是坚韧、勇敢、团结的象征。相信通过长城文化的传承,能够唤醒青少年心灵深处的力量,帮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解维说。

资料图 延庆区第二小学打造“童心长城博物馆”

走出校园,长城文化同样浸润在妫川大地各个角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重点工程,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加速推进,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这项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工程,将成为集文化传播、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地标。推开区内书店的大门,《寒凝紫塞卫京华——延庆长城文化概览》《世界从这里认识延庆》随即映入眼帘,这是延庆区以长城为主题创编的文艺作品,普罗大众从中汲取长城知识,做到人人能知能讲、践言践行。今年上半年,北京长城音乐会、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在延庆区接连举办,市民游客、中外嘉宾齐聚一堂,深刻感受长城文化魅力。通过高水平、高规格、高品质的品牌活动,延庆区正成为具备引领力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传承高地。

资料图 北京长城音乐会(左)、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十四五”以来,延庆区着眼“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构建起丰富多元的长城文化传承体系,努力激发起全体延庆乡亲的灵魂共鸣。万里长城之上,砖石绵延不绝,在人们的心中,长城精神也在世代相传,成为妫川深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释放长城经济价值

“欢迎大家体验畅游通尊享之旅,我们特别安排了八达岭长城南线‘元首之旅’路线……”绵绵细雨中,八达岭文旅集团金牌管家樊梓豪正热情介绍今年全新推出的“八达岭畅游通尊享之旅套餐”。该套餐整合了专属往返接驳车、深度文化讲解、VIP休息室及通道等多项权益,通过深化文化解读和优化服务品质,带来全面升级的游客体验。

资料图 八达岭畅游通尊享之旅

“畅游通”为开放六十余年的八达岭长城景区注入了新活力,而景区内的新鲜事物,远远不止于此。登上八达岭长城南城延长线的南九楼,困顿乏力之时,可点上一杯由无人机快速配送的冰镇饮料,在古老长城遇见新奇科技;“晨长城”“夜长城”等特殊开放时段,将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丽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令游客体验别样风貌;长城本体之外,则有《梦华·长城》《妫河夜画》等文化演出接连登台,长城国礼、明小兵等文创产品陆续推出,长城文化真正实现可观、可感、可用……延庆区用永不止步的创新,让八达岭长城景区始终保持着全国长城旅游的最高水平,让这张延庆旅游的“金名片”持续闪耀。

《梦华·长城》演出现场

长城文创产品

“长城是延庆区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我们必须用好这份资源禀赋,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八达岭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荣欣锋说。在长城脚下,延庆乡亲同样抱着这份心思,端上了长城“金饭碗”。

精雕细琢的仿制城墙、古色古香的民宿小院、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走进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元素处处可见,往来游客络绎不绝。“石光长城”精品民宿创始人贺玉玲脸上笑意盈盈,“我们村儿三面围着长城,这么好的资源利用起来一定能大放光彩!”

资料图 “石光长城”精品民宿

正如贺玉玲所言,石峡村紧邻八达岭长城,位于古长城、石峡关长城脚下,站在村口抬头望,长城如同母亲的臂膀一般,紧紧环绕着这座古老的村落。依托如此得天独厚的长城资源优势,石峡村走出了一条“长城文化+民宿”的文旅融合之路。自首家精品民宿“石光长城”在石峡村开门迎客以来,村里陆续建起20家民宿,更有酒坊、油坊、咖啡屋、长城书屋等共同串联起“农文旅产业链”。2024年,村级组织收入达到69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说:“这些年你们自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并依托长城资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兴。”“十四五”期间,延庆区坚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长城文化和地区发展相辅相成,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更好融为一体,致富路越走越宽。当前,延庆区整合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花家窑长城等长城资源,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横卧在妫川大地上的巍巍长城,正成为托举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冲天巨龙。

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十四五”即将收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延庆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长城将永远屹立于中华大地之上,长城文化将持续绽放出璀璨光芒,长城资源将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长城这张“金名片”,必将在岁月点滴中永续长存、熠熠生辉!

编辑:韩丽琦

文字:陈扬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