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颗系外行星里程碑!中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5:46 1

摘要:当NASA的系外行星档案库在2025年10月刷新到"6022颗"这个数字时,天文学家们没有沉浸在庆祝中——他们的目光早已投向更遥远的星空。从1995年首颗太阳系外行星51 Pegasi b被发现,到如今每三天就新增一颗确认行星,人类用30年完成了从"猜测有行星

当NASA的系外行星档案库在2025年10月刷新到"6022颗"这个数字时,天文学家们没有沉浸在庆祝中——他们的目光早已投向更遥远的星空。从1995年首颗太阳系外行星51 Pegasi b被发现,到如今每三天就新增一颗确认行星,人类用30年完成了从"猜测有行星"到"拥有行星 census"的跨越。但真正的目标从未改变:找到那颗能承载生命的"地球2.0"。

有趣的是,这场"宇宙寻亲"的下一程,中国正成为关键玩家。2028年即将发射的"地球2.0"(Earth 2.0)望远镜,已锁定银河系内100万颗类太阳恒星,目标直指"真正的地球双胞胎";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导的"系外行星大气光谱仪",也将搭载未来空间站,与JWST、PLATO等国际 missions 同台竞技。从追赶到并跑,中国在系外行星探测赛道上,正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30年跨越:从"热木星"到6000颗,我们为何还没找到"地球2.0"?

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用"径向速度法"捕捉到51 Pegasi b的信号时,整个天文学界都沸腾了——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但让科学家意外的是,这颗行星质量是木星的一半,却距离恒星仅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公里),表面温度超过1000℃,被称为"热木星"。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发现,成了系外行星探测初期的常态。截至2025年10月,已确认的6022颗系外行星中,"热木星"和超级地球占比超70%,而像地球这样"位于恒星宜居带、岩石质地、质量与地球相近"的行星,至今仍是空白。"不是没有,是我们的探测方法有偏向性。"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Aurora Kesseli解释,"径向速度法对大质量行星更敏感, transit 法更容易发现靠近恒星的行星,而地球大小、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就像大海里的细沙,难上加难。"

这30年里,探测技术的迭代不断拓宽人类的"行星视野":

- Transit法成了"发现主力",NASA的TESS望远镜通过监测恒星亮度微小变化(行星凌日时亮度下降0.01%),已发现超3000颗候选行星;

- 径向速度法依旧是"质量判官",能通过恒星光谱的多普勒位移计算行星质量,确保发现不是"假阳性";

- 引力微透镜法擅长捕捉遥远行星,就像用宇宙引力当"放大镜",曾发现过距离地球2.8万光年的"流浪行星";

- JWST的光谱分析则让人类第一次"触摸"到系外行星大气——2023年它分析了WASP-96 b的大气,发现了水蒸气的痕迹,虽这颗热木星无法孕育生命,却验证了大气探测的可行性。

即便如此,"地球2.0"仍杳无踪迹。最接近的候选者是开普勒-452b,它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1400光年,处于恒星宜居带,直径是地球的1.6倍,但质量未知,且恒星比太阳年长15亿年,可能已进入"衰老期",宜居性存疑。"我们就像在沙滩上找特定形状的贝壳,目前找到的都是大贝壳、彩色贝壳,而我们要找的那种小而朴素的,还藏在沙子深处。"Aurora Kesseli的比喻,道出了当前的困境。

中国"地球2.0":瞄准100万颗恒星,2028年开启"精准寻亲"

当国际天文学界还在为"6000颗"里程碑感慨时,中国的系外行星探测计划已进入"冲刺阶段"。2028年,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导的"地球2.0"望远镜将发射升空,这颗专门为寻找"地球双胞胎"设计的空间望远镜,有望填补国际探测网络的空白。

"地球2.0"的"寻亲秘籍":比TESS更精准的"凌日猎人"

"地球2.0"的核心目标,是在银河系内找到10-20颗"地球2.0"——即位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质量为地球1-2倍、岩石质地的行星。为实现这个目标,它搭载了4台口径1.2米的望远镜,视场是TESS的300倍,能同时监测100万颗类太阳恒星,持续观测5年。

"我们的优势在于'针对性设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地球2.0"项目负责人毛淑德介绍,TESS的观测重点是"全天空扫描",而"地球2.0"聚焦"类太阳恒星密集区",比如天琴座、天鹅座等区域,这些地方的恒星类型、年龄与太阳相似,更可能孕育"地球双胞胎"。同时,它的测光精度达到20ppm(百万分之二十),比TESS提高了一倍,能捕捉到地球大小行星凌日时的微小亮度变化——相当于在100瓦灯泡的光芒中,精准检测到0.002瓦的亮度下降。

2024年,"地球2.0"的地面模拟系统已完成测试,成功在模拟数据中识别出"地球大小"的行星信号。"我们预计发射后3年内,就能发现首批'地球2.0'候选者,5年内完成确认。"毛淑德信心满满。

系外行星大气探测:中国"光谱仪"挑战JWST

找到"地球2.0"只是第一步,判断它是否宜居,还需要分析大气成分——氧气、甲烷、二氧化碳的比例,都是潜在的"生命信号"。在这一领域,中国也在加速布局。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在研发"系外行星大气光谱仪"(EPA),计划于2030年搭载中国空间站巡天模块发射。这款光谱仪的分辨率达到R=100000,能捕捉到行星大气中微量气体的吸收线,比如氧气在760纳米的特征谱线,灵敏度比JWST高一个数量级。"JWST虽然强大,但主要针对大质量行星的大气,对地球大小行星的探测能力有限。"EPA项目负责人季江徽解释,"我们的光谱仪专门优化了对小质量行星的探测算法,能在恒星强光背景下,提取出行星大气的微弱信号。"

目前,EPA已在地面实验室完成测试,成功模拟出"地球大气"的光谱信号。未来,它将与"地球2.0"望远镜联动——前者负责找到候选行星,后者负责分析大气成分,形成"发现-表征"的完整链条。

对比国际:中国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国际 missions 相比,中国的系外行星探测计划走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NASA的PLATO望远镜(2026年发射)虽也聚焦类太阳恒星,但视场仅为"地球2.0"的1/10,监测恒星数量约20万颗;欧洲航天局的ARIEL任务(2029年发射)则侧重气体巨行星的大气普查,对岩石行星的关注较少。中国的"地球2.0"+EPA组合,恰好填补了"类太阳恒星-地球大小行星-大气分析"这一国际空白。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计划更注重"性价比"。"地球2.0"的预算约为TESS的1/3,却实现了更高的视场和精度;EPA依托空间站平台,避免了单独发射卫星的高昂成本。这种"低成本、高目标"的策略,让中国在系外行星探测领域快速崛起。

未来30年:从"找到"到"看清",人类离"宇宙邻居"有多远?

2025年的"6000颗"里程碑,只是系外行星探测的"中场休息"。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预测,未来30年,这场"宇宙寻亲"将经历三个关键阶段,而中国将在每个阶段扮演重要角色。

2025-2035年:"地球2.0"的"收获季"

这10年将是"发现爆发期"。随着"地球2.0"(2028)、PLATO(2026)、罗马空间望远镜(2027)相继发射,预计到2030年,系外行星候选者数量将突破10万颗,其中"地球2.0"候选者将达100颗以上。"罗马望远镜的引力微透镜观测,能发现距离恒星较远的地球大小行星;'地球2.0'则专注于宜居带内的候选者,两者互补,能勾勒出更完整的'地球2.0'分布图谱。"毛淑德分析。

同时,EPA和JWST、ARIEL将联手开展大气探测。预计到2035年,人类将完成对50颗"地球2.0"候选者的大气初步分析,找到1-2颗"大气成分与地球相似"的行星——这将是人类首次在宇宙中发现"潜在宜居星球"。

2035-2045年:直接成像,"看清"行星真面目

如果说前10年是"听声辨位",那这10年就是"直接见面"。NASA的"宜居世界天文台"(HabEx,2040年代发射)将搭载8米口径望远镜和"星影"装置——通过一个巨大的遮光板挡住恒星强光,直接拍摄行星的图像,分辨率足以看清行星表面的大陆和海洋。

中国也在规划类似的直接成像 mission——"深空红外望远镜"(DIT),计划于2045年发射,口径6米,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能矫正大气扰动,实现对系外行星的高分辨率成像。"HabEx擅长可见光成像,而我们的DIT侧重红外波段,能捕捉到行星表面的温度分布,比如是否存在液态水形成的'热点区域'。"季江徽透露,DIT还将搭载"生命信号分析仪",能检测行星表面是否存在叶绿素等生物分子的特征光谱。

2045-2055年:寻找"生命信号",回答"宇宙孤独"

这将是"终极探索期"。随着直接成像技术的成熟,人类将能对"地球2.0"进行精细化观测——不仅能看到地形地貌,还能通过光谱分析寻找"生命活动痕迹",比如植被的绿色反射、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等。

"如果能在一颗'地球2.0'上发现氧气和甲烷的共存(两者在自然状态下会反应消耗,只有持续的生命活动才能维持平衡),那将是'地外生命存在'的强烈信号。"Aurora Kesseli说。而中国的DIT和EPA后续型号,将具备对这种"混合信号"的检测能力,有望在这一阶段取得关键突破。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直接成像需要极高的精度,星影装置的定位误差需控制在10纳米以内;生命信号的解读也存在争议,比如某些地质活动也可能产生类似的光谱特征。但正如毛淑德所说:"30年前,我们连系外行星是否存在都不确定;现在,我们已经在讨论如何寻找地外生命。只要持续探索,终有一天能回答'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这个终极问题。"

结语:在星海中,我们都是"寻亲者"

从1995年的51 Pegasi b,到2025年的6022颗系外行星,人类用30年的时间,把"宇宙中是否有其他行星"的问号,变成了"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感叹号。而中国的"地球2.0"、EPA、DIT等计划,正让我们离这个答案越来越近。

这场"宇宙寻亲",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独角戏。NASA的罗马望远镜、欧空局的PLATO、中国的"地球2.0",就像分布在不同方位的"灯塔",共同照亮着寻找"地球2.0"的道路。数据共享、技术合作、联合分析,将是未来30年的主旋律——毕竟,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或许,到2055年,当我们的子孙后代仰望星空时,他们会指着某一颗星星说:"看,那是我们的'宇宙邻居'。"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2025年这个"6000颗"的里程碑,以及无数天文学家为"寻亲"付出的努力。在星海中,我们都是追光者,也是等待相遇的"孤独星球"。

来源:老刘的科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