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苏天赐的《怒放的鸡冠花》以1035万元成交,不仅刷新了这位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更让不少人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幅被称为他最大尺幅的油画,价格比此前805万元的纪录高出近230万,难道尺寸越大,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就一定越高?
2025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苏天赐的《怒放的鸡冠花》以1035万元成交,不仅刷新了这位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更让不少人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幅被称为他最大尺幅的油画,价格比此前805万元的纪录高出近230万,难道尺寸越大,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就一定越高?
我想起去年去省美术馆看展的经历。展厅中央挂着一幅两米多宽的油画,隔着老远就能感受到画面里的光影在“流动”,走近了看细节反而成了次要,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让人挪不开眼。而角落里几幅小尺幅作品,即便笔触再精妙,也得凑到跟前才能看清,很少有人停下脚步。当时我还和同行的老藏家闲聊,他说现在美术馆和企业大堂都爱挂大画,“能镇住场子”。现在想来,这或许就是巨幅作品在市场上更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一、尺幅里的学问:巨幅创作的“视觉密码”
艺术创作里的尺寸选择,从来不是随便定的,它藏着一套“视觉沟通”的逻辑。苏天赐创作《怒放的鸡冠花》时,用了近两米的画布,这种尺寸让他有空间铺陈大面积的色块,红色的花瓣从画布底部一直延伸到顶端,像真的要从画里“溢”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恰好暗合了视觉设计里的“夸张对比”原理,通过超出日常观察的比例,让作品在瞬间抓住人的注意力。
巨幅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本质上是“空间占有”带来的心理效应。就像我们看电影,IMAX银幕里的场景总能让人更快代入情绪,普通电视屏就很难有这种效果。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过,大尺幅作品能“包裹观者的视野”,让观者不自觉地进入画面营造的氛围里。苏天赐的这幅鸡冠花,要是缩小到书本大小,那种“怒放”的生命力恐怕就弱了大半,就像把交响乐改成了小提琴独奏,气势一下子就散了。
但尺寸只是基础,真正的视觉冲击还得靠内容支撑。我认识一位青年画家,他曾画过一幅三米宽的风景,但因为构图松散,挂在展厅里反而像块“大桌布”,后来低价卖给了装饰公司。苏天赐的巨幅作品不一样,他的笔触在大画布上没有“飘”,反而更扎实。《怒放的鸡冠花》里,花瓣的层次、叶片的明暗,都经得起近距离端详,这才让巨幅尺寸真正发挥了作用。
二、公共空间的选择:传播优势如何变成价值筹码
巨幅作品的另一个天然优势,在于它能适应公共空间的展示需求。国务院2025年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里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流的美术馆、博物馆,这些场馆动辄层高十几米,小尺幅作品挂进去很容易“被淹没”。西单大悦城的推广总监就说过,他们选公共空间的艺术品,首先要考虑“能不能让路过的人一眼看到”。
这种展示需求直接带动了市场价值。2024年西泠秋拍上,颜文樑一幅60×91.5cm的《奔马》,因为是同题材里最大尺幅的作品,估价达到180万-250万,比他同题材小尺幅作品高出近一倍。原因很简单,这幅画既能放进美术馆的专题展,也能挂在企业大堂,展示场景比小画多得多。
传播机会多了,作品的知名度自然会提升,价值也跟着涨。苏天赐的作品此前市场表现不算突出,主要因为流通量少,且多是小尺幅作品,很难进入大型展览。但这幅《怒放的鸡冠花》不一样,它拍售前就在“林风眠与苏天赐现代主义之路”专场预展中亮相,巨大的画幅在展厅里格外醒目,吸引了大量媒体报道。这种曝光度,是小尺幅作品很难获得的,就像同样是演员,能上大银幕的总比只演小剧场的更容易被记住。
我身边有位做企业收藏的朋友,2024年花200多万买了幅当代艺术家的巨幅作品。他说不是自己多懂艺术,而是这幅画挂在公司大堂,客户来了总会问起,一来二去就成了公司的“文化名片”。这种“展示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藏家看重,也直接推高了巨幅精品的市场价格。
三、市场数据说话:尺寸溢价的真相与边界
1035万的成交价,确实带着明显的“尺寸溢价”。苏天赐此前的拍卖纪录是805万元,而这幅新纪录作品不仅尺寸更大,成交价也高出了230万,涨幅接近30%。这个数据不是孤例,整理西泠拍卖近年的数据能发现,同一位艺术家的精品中,巨幅作品的成交价通常比中等尺幅的高出20%-50%。
但尺寸溢价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作品必须是“精品”。吴大羽存世的作品大多是小尺幅,但他1980年创作的几件巨幅代表作,成交价都破了千万元,因为这些作品是他艺术巅峰期的产物。如果只是为了大而大,溢价就会消失。湖北美院2025年的学生拍卖会里,有幅两米宽的作品,最终只卖了3300元,比一幅半米见方的静物画还便宜,因为它的艺术水准撑不起这么大的尺幅。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稀缺性。苏天赐的人物作品总数不超过20件,能流通的更是稀少,这让他的巨幅精品显得格外珍贵。就像清雍正粉彩天球瓶,因为存世量少,且大多是小件,所以大件器物一出现就能拍出天价。如果艺术家大量创作巨幅作品,稀缺性没了,尺寸溢价自然会缩水。
更重要的是,尺寸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丢勒的《野兔》、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尺寸都和A4纸差不多,却都是艺术史上的瑰宝。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就说过,小幅作品考验艺术家的概括能力,一笔见高低,精品的价值丝毫不会输给巨幅作品。苏天赐自己也有小尺幅佳作,比如50×34cm的《蒂娜像》,虽然尺寸不大,但因为艺术价值高,被广东美术馆永久收藏,这种收藏价值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四、投资逻辑拆解:巨幅创作的价值公式
把艺术市场的规律拆解开,巨幅作品的投资价值可以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公式:价值 = 艺术水准 × 尺寸优势 × 稀缺性。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高回报都无从谈起。
艺术水准是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苏天赐的巨幅作品能涨价,根本原因是他的艺术地位——作为“林风眠艺术最坚定的执行人”,他的作品在艺术史上有明确的定位。他的笔触里既有西方油画的色彩层次,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这种风格在巨幅画布上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如果换成一位没什么艺术积累的画家,就算画得再大,也很难卖出高价。
尺寸优势是放大器,能把艺术价值更好地传递出去。在政策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当下,美术馆、博物馆对巨幅精品的需求在增加,这让这类作品有了更多展示机会。就像同样品质的衣服,适合走T台的款式总比只能日常穿的更容易成为爆款,因为它的“曝光场景”更多。
稀缺性则是催化剂,让价值能持续攀升。苏天赐的巨幅作品本来就少,加上他的作品流通量整体有限,这幅《怒放的鸡冠花》自然成了藏家争抢的对象。2025年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那件雍正粉彩天球瓶能拍出低估价的6倍,也是因为它既精美又稀少。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市场的逻辑很像,越少见的精品,越容易保值增值。
这个公式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巨幅作品卖不上价。如果艺术水准不够,尺寸再大也只是“大而无当”;如果作品不稀缺,就算有展示机会,也很难引发争抢。藏家们常说“买大不买小”,其实潜台词是“买大精品不买小次品”,只是很多人忽略了前面的定语。
结语:不看大小,看“底气”
苏天赐的《怒放的鸡冠花》拍出1035万,给我们提了个醒:巨幅创作确实可能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但这种回报不是来自尺寸本身,而是来自尺寸背后的艺术价值、传播优势和稀缺性。就像我们买房子,大户型通常更贵,但前提是它地段好、户型棒、配套全,否则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壳。
艺术欣赏和投资里,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貌取物”——只看尺寸大小,不看作品本身的“底气”。那些能穿越时间的艺术品,不管尺寸大小,都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精神内核。苏天赐的小尺幅肖像画能被美术馆收藏,巨幅鸡冠花能刷新拍卖纪录,本质上是因为它们都有这样的“底气”。
下次再看艺术品拍卖新闻,或许我们可以少问一句“它有多大”,多问一句“它好在哪”。毕竟,真正决定价值的,从来不是画布的尺寸,而是画面里藏着的匠心与灵魂。这一点,在艺术市场里适用,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也一样。
来源:小牛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