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与“闲”有何关联,两者如何转换?让《格言联璧》告诉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11:09 1

摘要:怎样正确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闲暇”与“勤快”?《格言联璧》中说道:“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还有“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怎样正确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闲暇”与“勤快”?《格言联璧》中说道:“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还有“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这两两组警句,通过"勤闲相生"的哲学,道破了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精髓。它们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构建了动态平衡的人生哲学体系。本文将剖析该两句的含义,并且通过历史故事进一步诠释其中的深刻哲理。

一、格言解读:

第一句“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说的是:生活工作首先勤快才能有所闲暇,一切事务都能处理得当才能逍遥自在。

第二句“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讲的为:天下最有受用的是个“闲”字,但是闲适要从勤快中得到。而天下最占便宜的是个“勤”字,然而勤奋是从闲暇中做出来的。

二、范仲淹王阳明的故事为注脚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强调以勤为本的处世逻辑。北宋名臣范仲淹"划粥断齑"的典故恰为此注脚。少年时在醴泉寺苦读,每日将冷粥划为四块,佐以腌菜充饥,三年如一日精勤治学。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勤勉,造就了他日后"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从容。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更践行此道,龙场驿丞任上于瘴疠之地仍坚持讲学,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道:"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这种精勤终使其在贬谪中完成心学体系建构,为晚年"此心光明"的逍遥境界奠定基础。

三、看诸葛亮、曾国藩如何逍遥?

"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揭示的是有序方能自在的处世智慧。三国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实践堪称典范。北伐前夕《出师表》中"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周密筹备,与《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的逍遥境界形成奇妙统一。

清代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更是将此发挥到极致,湘军每战必先深沟高垒,待"停妥"后方出击,这种看似笨拙的勤勉最终成就了"中兴名臣"的功业。正如其日记所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唯有勤能补拙,方能得真逍遥。

四、听王维林逋怎样诠释“闲从勤中来”?

"闲字要从勤中得来"的辩证关系,在唐代诗人王维身上得到艺术化呈现。早年积极入世,安史之乱后虽官至尚书右丞,却在辋川别业过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生活。这种"诗佛"境界实源于其青年时期的勤学积累,《旧唐书》载其"九岁知属辞",这种早慧正来自"焚膏继晷"的苦功。

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生活同样如此,《宋史》记载其"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的闲适背后,是"昼夜诵读"的治学勤勉。

五、徐霞客郑板桥的反向智慧

"勤字要从闲中做出"的反向智慧,可见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表面看其三十余年游历是"闲云野鹤",实则《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载每日行程"五鼓即起",在雁荡山探险时甚至"解衣悬树"以测深度。这种以闲为表的勤勉,使其成为地理学巨擘。

清代画家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的闲情逸致,背后却是"日间挥写夜间思"的勤奋,他在题画诗中直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道破了闲适表象下的勤勉本质。

六、勤闲相生智慧的现实意义

历史长河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与"带月荷锄归"的勤勉共生;白居易"闲征雅令穷经史"的逍遥与"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严谨并存。这种勤闲相生的智慧,在当代社会更具现实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的"轴心期"理论,恰与《格言联璧》的智慧遥相呼应:人类文明的突破往往发生在紧张劳作与精神超越的辩证运动中。

结束语:

细究这两组格言,可见三层递进关系:表层是时间管理的技术,中层是人生节奏的把握,深层则是存在方式的哲学。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看似虚空实为意境所在;又似围棋中的"气",无闲子则棋局僵死。

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对困于"内卷"的现代人不啻为一剂清醒良方——真正的逍遥从不是懒散的借口,而是勤勉后的从容;极致的勤勉也不该是焦虑的源头,而应是超然的基础。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重读这些跨越三百年的格言,或许能帮助我们重建生活的韵律。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

来源:宁秀文化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