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为什么唐朝将其称为“落苏”?涨知识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23:30 1

摘要:现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茄子的原产地主要在印度或者泰国那一带。它在那里作为野生植物生长了很长时间,后来才被当地人发现并驯化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蔬菜。

茄子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茄子是外来物。

在遥远的大唐王朝,人们竟然不叫它“茄子”,而是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特别风雅的名字“落苏”。

它如何从异域他乡来到中华大地,又为何在唐朝拥有“落苏”这个奇特的别名。

现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茄子的原产地主要在印度或者泰国那一带。它在那里作为野生植物生长了很长时间,后来才被当地人发现并驯化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蔬菜。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外国友人”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其实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茄子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西汉时期。这个说法最关键的证据,来源于西汉一位名叫王褒的文学家写的一篇奇文,叫做 《僮约》。

这《僮约》是干嘛的呢?简单说,就是一份主人和家奴签订的“工作合同”,里面详细规定了家奴每天要干的各种活计。

在这份合同里,赫然出现了“种瓜作瓠,别茄披葱”这八个字 。这里的“别茄”,很多学者就认为是指种植和管理茄子。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就意味着最晚在西汉中后期,咱们中国,特别是四川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茄子了。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各种新奇的物产也随着商队和使者络绎不绝地传来,茄子很可能就是在这股文化交流的大潮中,顺着丝绸之路从印度等地,一路“走”到了中国。

当然,也有另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茄子真正传入中国并被记载,应该是在稍晚一些的公元4到5世纪,也就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他们认为,西汉《僮约》里的那个“茄”字,也可能指代别的植物,不一定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茄子。

而到了晋代,嵇含所著的 《南方草木状》 中,明确记载了华南地区有一种“茄树”,其描述就和我们今天的茄子非常接近了。

“落苏”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要想解开这个谜团,我们还得求助于唐朝人自己留下的文字。在唐代一部非常有名的笔记小说 《酉阳杂俎》 里,作者段成式就明确提到了这件事。

他写道,当时人们称呼茄子为“伽”,但他也不知道为啥。

有一次他吃饭的时候,恰好问起了同僚张周封关于茄子的故事,张周封告诉他,茄子还有一个名字叫 “落苏” ,并且这个说法在陈藏器的 《本草拾遗》 这本书里有记载。

那么,“落苏”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目前最受认可、也最符合逻辑的解释,是 “谐音说”。

这个说法认为, “落苏” 其实是 “酪酥” 的谐音 。“酪酥”是什么呢?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非常喜爱的一种奶制品,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奶酪或者酸奶块。

这种食物口感绵软、入口即化。

而茄子,特别是蒸熟或者煮熟之后的茄子,质地也会变得非常软糯绵密,吃起来的口感和“酪酥”有几分神似。

于是,古人就用这种形象的比喻,把茄子叫做“酪酥”,叫着叫着,因为口音或者书写的原因,就慢慢演变成了发音相近的 “落苏”。

当然,除了这个主流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更有传奇色彩的解释。其中一个就是 “避讳说”。

传说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钱镠,他的某个儿子因为腿脚有残疾,是个“瘸子”。

而“茄子”的发音,在某些方言里和“瘸子”很像。

为了避免触犯国君的忌讳,老百姓们就自发地改口,不再叫“茄子”,而是根据它的口感,称之为“酪酥”或“落苏”。

因为我们前面提到,唐代的文献里就已经出现了“落苏”的叫法,这比五代十国要早。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 “落苏” 这个名字最可能的来源,还是因为它那堪比“酪酥”的绝妙口感。

一个普普通通的蔬菜,却因为口感而获得了一个如此诗意的别名,足见唐朝人对美食的细腻感受和丰富想象力。

那么,在当时,这个被称为“落苏”的蔬菜,又是如何被唐朝人端上餐桌,并发挥它的价值的呢?

茄子仅仅是一种果腹的蔬菜吗?答案远不止于此。在唐代,茄子已经是一位集食用、药用和文化价值于一身的“多面手”了。

在饮食方面,茄子在唐朝已经非常普及。从宫廷显贵到寺庙僧人,再到普通百姓,都对它青睐有加。

唐朝的烹饪技术相较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待茄子自然也不会马虎。

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多种烹饪茄子的方法,比如用酒糟腌制的 “糟茄”,用糖来蒸的 “糖蒸茄” 等等,花样繁多,口味各异。

茄子绵软的质地让它非常容易入味,能够与各种调料完美融合,这让它在唐朝的餐桌上大放异彩。

特别是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吃素的僧人们更是把茄子当作重要的食材,因为它不仅美味,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唐朝人还敏锐地发现了茄子的药用价值。他们可不仅仅是把茄子当成好吃的那么简单。

唐代的医药学家已经开始研究茄子的功效。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酉阳杂俎》中,就有一句非常朴素但重要的记载:“茄子煮熟者,食之厚肠胃”。

煮熟的茄子对肠胃有好处,能起到调理和保护的作用。而另一部重要的食疗典籍《食疗本草》中,对茄子的药用功效记录得就更详细了。

书中提到,茄子可以治疗“寒热、五脏劳疾”,它的根还能用来治疗冬天常见的冻脚疮,甚至把茄子放在醋里研磨,还能外敷消肿。

唐朝人已经将茄子纳入了日常的食疗保健体系中,懂得利用它的性味来调理身体。

晚唐的诗人孙元晏还曾写诗赞美过茄子,后来的宋代大文豪陆游、杨万里等人也留下了咏叹茄子的诗句。

来源:我是少年阿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