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王大爷,一直把 “按时吃药”当作自己跟高血压斗争的“铁律”。可前几天,儿子在网上看到新闻后语气紧张地提醒:“爸,你吃的降压药不会正好是新闻里说的那些吧?据说里面含有致癌成分,有人在吃……”王大爷本能一愣,手中的药瓶也攥紧了几分。邻居张大妈甚
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王大爷,一直把 “按时吃药”当作自己跟高血压斗争的“铁律”。可前几天,儿子在网上看到新闻后语气紧张地提醒:“爸,你吃的降压药不会正好是新闻里说的那些吧?据说里面含有致癌成分,有人在吃……”王大爷本能一愣,手中的药瓶也攥紧了几分。邻居张大妈甚至在楼下议论:“听说现在的降压药可得慎重点,不然吃病还没治好,反而添了别的麻烦。”这类消息瞬间在社区里传开,不少老人犯了难:降压药到底还能不能吃?是不是该赶紧停药或者换药?
但事实真如传言那么可怕吗?哪些降压药涉及风险?如何科学选择、用药?这一连串问题成为了无数家庭的心结。不妨跟着本文,来一次权威、严谨、系统的健康解读,帮你和父母划清“真实风险”与“谣言焦虑”的界限,有些药该避开,但千万别盲目停药,否则可能要“赔了健康又添新病”。特别是第2类药物的细节,很多人都容易忽视,现在了解还来得及!
降压药,是数百万中国中老年人每天都离不开的“救命药”。然而,近期有消息曝出“2种常用降压药含致癌物质”,引发广泛担忧。首先必须正本清源:新闻中所指的主要是“沙坦类(如厄贝沙坦、缬沙坦)”以及“普利类(如喹那普利)”降压药。
相关报道显示,这2类药物在2023年、2024年生产和抽检环节中发现“亚硝胺类杂质”(如NDEA、NDMA)超标。亚硝胺是一类已知的强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评为I类致癌物(确证有人致癌效果)。长期超量暴露会显著增加肝癌、胃癌等风险。
比如,美国FDA公开数据曾指出:“长期摄入高于最大每日允许量的亚硝胺杂质,患癌风险可增加约13.8%。”国内药监部门也发布召回公告,对受影响批次降压药做了严格下架和监控。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降压药都含致癌物,仅限“问题批次、品牌”;召回范围外产品,均通过严格检测,可放心使用;亚硝胺杂质主要与药物生产工艺及储存条件相关,并非药物本身有害;目前,“沙坦类、普利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依然公认,属国内外首选指南推荐。
很多患者最关心,如果误服了含致癌杂质的降压药,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有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其实,短期内服用大部分不会出现急性症状或危害。但根据哈佛大学、中华医学会等机构汇总的权威数据,长期且超剂量摄入亚硝胺杂质(>96ng/天),身体存在3大潜在隐患:
癌症风险明显上升:以肝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为主。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相关风险可增加12%~14%。
肝、肾毒性增加:杂质累积诱发肝功能异常,部分人出现转氨酶升高、恶心乏力等,甚至诱发肾损伤。
心理焦虑、用药依从性下降:很多患者因恐慌自行停药、乱换药,结果导致血压波动,心脑血管意外(如中风、心梗)风险大幅增加。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临床早期并无明显不适。肝脏等内脏的异常,往往等到症状明显才被发现,届时治疗难度已增大。因此不要低估“无感暴露”的健康隐患。
面对消息,不能“谈癌色变”;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盲目停药反而后果更严重。怎么做才安全?权威医生和药理专家一致建议:
认准正规渠道购药:优先选择三甲医院、合法药房。核查药品批号和生产时间。不买来源不明、无防伪标签的药物。
主动查验所用药物批次:参考国家药监局、各地药品监管通报,查询自己服用的药品是否在问题批次列表内。如有疑问,立即带药就医,勿擅自停换。
绝不可自行停药/擅自更换药物:血压管理需长期、持续,贸然停服将使心梗、中风等急症风险升高近70%。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方案。
关注肝肾功能及体检监测:高血压患者本就应定期体检,选用任何降压药时都要监测肝肾功能,警惕并发症。
规范用药,遵医嘱调整剂量:正确的用药习惯,可以大幅降低杂质风险。例如:缬沙坦等沙坦类药品的杂质检测已加强,目前市售合规药物基本安全。
除药物本身,日常健康管理同样关键,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管理情绪、监测血压,比任何“神药”都更有效!
降压药致癌风波,提醒我们对用药安全应始终保持警觉,但也要明白,真正可怕的不是药物,而是信息的不对称和无科学常识的恐慌。监管部门发现问题后,相关批次已召回,合格药品依然是高血压人群不可替代的守护神。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国家药监局关于沙坦类降压药召回公告》
《FDA药品安全通讯:亚硝胺杂质风险通报》
《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2023年版)》
《哈佛医学院药物安全研究评价报告》
来源:吴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