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军事媒体DefenceExpress以及一些亲乌的“电报”频道最先披露,美国Defence-Blog网站也随即确认了这一发现:俄军阵地上出现了一款他们从未见过的雷达,而这款雷达,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对于一向对外声称不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的中国,突然被乌克兰方面爆料,俄罗斯正在使用中国雷达来发现乌克兰的无人机。
就在10月7日,乌克兰“Defence-Express”网站声称,已经发现俄罗斯防空部队使用中国反无人机雷达的证据。
对此乌军高层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中国军援俄罗斯”的重要证据。难道中国真的为俄罗斯提供了用于探测无人机的雷达?
答案很快浮出水面,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乌克兰军事媒体DefenceExpress以及一些亲乌的“电报”频道最先披露,美国Defence-Blog网站也随即确认了这一发现:俄军阵地上出现了一款他们从未见过的雷达,而这款雷达,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这两款雷达的型号分别为FSTH-LD02和FSTH-LD03,制造商是中国一家名为浙江风双科技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这根本不是什么军用级别的尖端装备,而是摆在商业货架上,任何人都能买到的小型全天候民用安防雷达。
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对付FPV无人机这类“低、小、慢”目标。俄军那些动辄探测三百公里的大家伙,专为战斗机、巡航导弹设计,会自动将这些小型无人机当成背景杂波给过滤掉,存在天然的探测盲区。
而这款中国民用雷达,恰好填补了这个致命的空白。它就像一个专科医生,精准地解决了综合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
技术参数也相当亮眼。FSTH-LD03工作在X波段(8-12GHz),而LD02则使用Ku波段,对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仅为0.01平方米的小目标,探测距离能超过10公里。在10公里距离上,LD02的探测误差仅为5米左右,精度相当惊人。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结合了AI技术进行目标识别,分辨率高到足以将无人机和鸟群清晰地区分开来,避免了虚警。
关于其核心技术,存在一些出入,有说法称其采用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天线,也有说法认为它用的是“相对原始的机械扫描机制”,但无论如何,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了一切。
这批雷达的出现,不仅在战术层面让乌克兰头疼,更在战略层面引爆了一场关于“军援”的口水战。乌克兰方面如获至宝,立刻将此事定性为“中国军事援助俄罗斯”的关键证据,大肆在国际上进行宣传。
然而,这事儿根本经不起推敲。首先是采购渠道。这批雷达并非通过国家间的军事协议提供,种种迹象表明,俄军极有可能是通过公开的民用商业渠道,比如网络电商平台直接下单购买的。
这种“开源式”的军购,展现了现代战争物资采购的新趋势,完全绕开了传统的军品管制。毕竟,谁能想到在网上买个安防设备,就能成为撬动战局的杠杆?
其次是令人咋舌的成本效益。一台这样的雷达,售价大约在22至23万美元之间。这个价格,与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军用雷达相比,简直就是白菜价。在残酷的消耗战中,即便被打掉,俄军也完全不心疼,可以随时再买一台。
这让中国的处境变得微妙但又清晰。中国的官方立场一直是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不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武器。而出口民用安防雷达,完全符合其与俄、乌双方均保持正常民用商品贸易的商业政策。
这家浙江公司卖的是民用产品,中国官方无法也无义务去追踪每一件民用商品的最终流向和用途。这层“民用身份”的护身符,让西方的指责显得苍白无力。
更有趣的是,这种指责暴露了西方和乌克兰方面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他们对俄军使用中国民用产品大加挞伐,却对自己大量采购和使用中国无人机及零部件的事实视而不见。
据统计,乌克兰军队使用的无人机中,超过90%的组件都来自中国的民用供应链。
按照他们的逻辑,乌克兰使用就是“善用全球供应链”,俄罗斯使用就是“邪恶的军事援助”。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实在难以服人。
于是,这批原本默默无闻的民用雷达,被硬生生推到了聚光灯下,从一个战术装备,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外交符号和宣传工具。
它本身的技术参数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各方如何利用它来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叙事。
对乌克兰而言,这是向中国施压、在国际上塑造“中俄轴心”形象的绝佳“控诉工具”。他们需要这样的“证据”来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至于雷达究竟是民用还是军用,在舆论战的逻辑里,并不关键。
然而,中国的反应却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在联合国的舞台上,面对西方的质询,中国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并没有陷入技术细节的辩论,而是给出了一个极其强硬且充满力量的回应。
他直言,如果中国真的向任何一方提供了武器,这场战争恐怕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这番话掷地有声,其潜台词清晰无比:不要低估中国的能力,更不要试图用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来碰瓷。中国的实力和对战局的潜在影响力,远超你们的想象。
耿爽的发言,据说让在场的美西方及俄罗斯代表都当场陷入了沉默。它成功地将一次针对中国的指责,转化成了一次自我实力的强势展示。
一个战术层面的装备发现,就这样迅速升级为战略层面的政治博弈,雷达本身,成了各方在外交舞台上交锋的新“弹药”。
在低成本无人机大行其道的今天,昂贵的高端武器系统并非万能,廉价而精准的“补丁”式解决方案,反而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非对称利器。
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可能不再仅仅取决于其军工体系的规模,更在于其民用科技生态的活力与开放性。
不过,这款雷达若是到了乌克兰这里,恐怕乌克兰早就不提了,毕竟乌克兰早就学会了美西方国家的双标!
话语权的争夺,本身就是战场的一部分。这批来自中国的“民用小玩意”,无意中为我们理解这一切,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注脚。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