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百味改名“赛百味儿”引热议!网友调侃:这下真成北京老字号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1:17 1

摘要:“Subway到了老北京的地界也得改叫Subwayer。”当网友们还在玩梗时,赛百味官方却默默把头像换成了“赛百味儿”四个大字。

谁能想到,一句网络戏言竟能照进现实。

“Subway到了老北京的地界也得改叫Subwayer。”当网友们还在玩梗时,赛百味官方却默默把头像换成了“赛百味儿”四个大字。

绿底金字的招牌,瞬间让这家美式快餐店多了几分京城老字号的架势,仿佛下一秒就能从柜台里端出碗豆汁儿配焦圈。

这场更名行动其实是为四款“京味儿三明治”造势。虽然官方宣称新品融合了芝麻酱等传统风味,但尝过的食客们却品出了另一种真相:“所谓京味儿,就是在牛肉三明治里加了点芝麻酱。”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售价57元的顶配“京焰炙烤澳洲牛肉三明治”,用的依然是那些熟悉的冷冻肉饼和预制鸡排。

这场精心策划的本土化转型,反倒成了最地道的“京味儿行为艺术”——形式大于内容,却意外地让人会心一笑。

要理解赛百味这番操作,得从它在北京的特殊地位说起。

1995年,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西式快餐时,赛百味已经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这个时间点只比麦当劳晚5年,比肯德基晚8年,堪称西式快餐入华的“元老级”玩家。

赛百味(北新桥店)

但与其他品牌不同,赛百味对北京情有独钟。数据显示,北京拥有超过175家赛百味门店,从二环内的长安街到圆明园周边,形成了密集的网络。

相比之下,经济同样发达的深圳仅有45家。这种布局差异,造就了赛百味在北京的独特生态。

早期的赛百味更像是“使馆区特供”。当它最初落户北京时,主要服务对象是使馆区的外籍人士。这种出身让赛百味自带一种“洋气”光环,却又在岁月流转中逐渐融入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如今,在北京的文艺地标天桥艺术中心看戏前吃个赛百味,已成为一种固定仪式。

就像老北京听戏前要嗑瓜子儿,现在的观众更习惯拎着个三明治坐在剧院台阶上,边吃边欣赏对面天坛的日落。

在北京,吃赛百味还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对很多北京孩子来说,赛百味是学生时代的特殊印记。15年前清华附中门口的赛百味,每天一款15元的特价三明治,成了无数学霸的青春回忆。

就连清华大学里的赛百味,也陪伴了八届学子,直到今年8月闭店时,还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深情留言:“谢谢赛百味各位英雄。”

这种精英色彩不仅体现在校园里。在天桥艺术中心的赛百味,你可能会偶遇正在排队买三明治的法国演员——他们当晚就要在隔壁剧场出演《摇滚莫扎特》。

这种奇妙的混搭,构成了北京独有的文化景观。

更有趣的是,赛百味的门店装修似乎也定格在了某个历史时刻。

当其他连锁品牌都在追求门店形象年轻化时,不少北京的赛百味还保留着90年代的吊扇和黄色吊灯,墙上的宣传画仿佛还是十年前的样式。

有网友调侃:“感觉中国被全球总部忘了,北京又被中国区总部忘了。”

尽管在北京深入人心,赛百味在全国市场的表现却始终不温不火。

截至2023年上半年,这个进入中国近30年的品牌只开了500多家门店。同期进入中国的麦当劳已经突破6000家,肯德基更是超过10000家。这种悬殊对比,暴露了赛百味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问题的核心在于,赛百味一直没能真正“入乡随俗”。

在美国,赛百味是平价快餐的代表;到了中国,却成了让消费者“紧张”的存在。

复杂的点单流程——选择面包、肉类、蔬菜、酱料——对不熟悉三明治文化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简直是一场考试。

有网友直言:“点赛百味,重点是不能露怯。显得自己很懂行,比弄清到底哪种搭配好吃更重要。”

更让人困惑的是其定价策略。一个6寸三明治接近30元,在美国算是“穷鬼套餐”,在中国却足够买两份外卖。

这种价格定位,让赛百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

对比赛百味在日韩市场的成功,这种滞后更加明显。在韩国,《鬼怪》《来自星星的你》等热播剧中都能看到赛百味的身影;

在日本,本土化创新的明太子蛋黄酱虾仁三明治大受欢迎。可见,不是不会做本土化,而是之前根本没认真做。

转机出现在2023年。赛百味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上海富瑞食企业签订新协议,承诺20年内新开4000家门店。

同时开始推出一系列本土化措施:增加“厨师推荐”选项缓解点单压力、推出早餐产品线、上线团购优惠……

选择以“京味儿”作为本土化突破口,体现了赛百味的精明算计。

从“赛百味”到“赛百味儿”,一个“儿”音的变化,不仅完成了形式上的本土化,更暗含了对核心市场的致敬。

相比麦当劳改名“金拱门”时的简单直白,赛百味的这步棋显得更加细腻。

更重要的是,赛百味在北京找到了一批特殊的忠实用户——白领打工族。

在这座以“美食荒漠”自嘲的城市里,赛百味恰好满足了现代职场人的特殊需求:

它不怕凉,适合在会议间隙见缝插针地吃;它营养均衡,符合健康饮食的潮流;它便于携带,从国贸到西二旗,再长的通勤路也不会影响口感。

有网友精准总结:“吃掉一个赛百味的平均时间在10到20分钟。如果你够快,从打开包装到吃完只需要4分37秒——蜡笔小新一集都看不完。”

这种效率至上的特性,让赛百味成为了北京打工人的“天选之餐”。

在这个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移动的城市里,能坐着好好吃饭是奢侈,而赛百味恰好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

赛百味的“京味儿”转型,看似是一场营销闹剧,实则是一场迟到的自我救赎。

从1995年率先进入中国市场,到如今被后来者远远甩在身后,赛百味的经历是跨国品牌本土化失败的典型案例。

它曾经固执地保持着“美式三明治”的纯粹,却忽略了市场最根本的需求——接地气。

如今,借着“赛百味儿”的东风,这个老牌快餐终于开始认真审视这片土地。

虽然加了芝麻酱的“京焰炙烤”还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虽然57元的定价依然让人望而却步,但至少,它开始改变了。

在北京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里,一个品牌的生存之道或许就是:保留足够的异域风情让人感到新鲜,又要有足够的地道让人感到亲切。

就像那些坐在剧院台阶上吃三明治的观众,他们要的从来不是纯正的西方体验,也不是地道的北京味道,而是那种在古今中外之间自由穿梭的自在。

赛百味儿,终究活成了北京包容性的又一个注脚。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