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倒闭6万家!利润暴跌2.36亿,中产“白月光”为啥没人买单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00:45 1

摘要:提起钢琴,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优雅画面,身穿礼服的演奏者指尖掠过琴键,悦耳旋律缓缓流淌,这份场景自带家境殷实、涵养深厚的标签。

提起钢琴,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优雅画面,身穿礼服的演奏者指尖掠过琴键,悦耳旋律缓缓流淌,这份场景自带家境殷实、涵养深厚的标签。

也正因如此,过去许多中产家庭都热衷于让孩子学钢琴,希望通过这门乐器为孩子的成长“加分”。

2017年是中国钢琴行业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中国钢琴年销量达40万台,是美国的13倍,相当于每天就能卖出1000台。

这个时候的钢琴培训市场同样火爆,一节钢琴课费用动辄两三百元,依然供不应求。

国内两大主流钢琴品牌更是借势崛起。珠江钢琴市值突破百亿元,海伦钢琴年营收达4.7亿元,线下琴行遍布一二线城市商圈,成为城市里一道常见的商业风景。

然而短短数年,钢琴市场便迎来断崖式下跌。

如今在二手交易平台搜索“钢琴”,各类产品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评论区却异常冷清。

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00%,且价格普遍不足原价的1/10。

曾经风光无限的钢琴厂商,如今也陷入经营困境。

海伦钢琴去年亏损近1亿元,珠江钢琴亏损更是高达2.36亿元。

据中国乐器协会估计,2024年将有超过7000家钢琴相关门店倒闭,钢琴产量会跌破10万台警戒线,较2018年的35.6万台缩水超70%。

回溯钢琴在中国的流行历程,2008年是关键转折点。

当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郎朗与5岁的林木子共同演奏《星光》,这段简短却精彩的表演迅速出圈,让无数中产家庭意识到,学好钢琴真的能登上大雅之堂。

几乎在同一时期,教育部出台政策,明确钢琴业余考级达到9级以上的考生,在部分地区中考可获得10分加分。

在“中产滤镜”与“政策加分”的双重驱动下,全民“鸡娃”学琴潮轰轰烈烈地开启。

全国琴童数量从2000年的不到1000万,飙升至2017年的4000万。

钢琴培训价格水涨船高,一节培训课两三百元成为常态。

钢琴售价也逐步攀升,入门级钢琴价格从几千元到一两万元不等,中高端款式可达三五万元,国外顶级品牌更是天价。

为了让更多家庭“买得起”钢琴,部分金融机构还推出“钢琴贷”,允许消费者分期付款购买价值3万元的钢琴。

在这波热潮中,钢琴品牌赚得盆满钵满。

2012年,珠江钢琴率先上市,当年产销突破13万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5%。

20天后,海伦钢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民营钢琴企业第一股。

在资本的助推下,钢琴行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但转折点在2018年悄然到来,中国钢琴市场突然崩盘。

据《琴行经营报》报道,2019至2021年,行业年均倒闭超2万家琴行,相当于每天有近60家门店关门。

在某主流二手交易平台搜索“钢琴”,首页挂牌房源瞬间弹出超2000条,从国产的珠江、海伦到日韩的雅马哈、卡瓦依,涵盖不同价位段。

几乎都贴着“急售”“自提”“9成新低价出”的标签。

2017年巅峰期售价约2.3万元的珠江118M2入门款,如今在二手平台普遍标价2000至3000元,部分卖家为快速脱手甚至喊出800元的“地板价”,价格不足原价的1/10。

更刺眼的是“挂牌多、成交少”的现状,一款标价1800元的海伦120SE钢琴,挂牌3个月“想要”数仅3人,评论区满是“能送到家吗?

再便宜500行不行”的观望留言,最终因无人问津而下架。

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00%,但成交转化率不足5%,不少卖家自嘲“卖琴比卖废铁还难,搬下楼的运费都快赶上售价了”。

培训机构的崩塌更为惨烈,堪称终端市场的“重灾区”。

有位琴行老板回忆,2018年他斥资50万元加盟某知名品牌,巅峰时期门店有8名教师、120多名学生,一节钢琴课收费280元,年营收超80万元。

但2019年政策取消加分后,生源开始流失。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秋季班报名人数仅剩12人。

为了自救,他将课时费降至60元,甚至推出“99元4节课”的套餐,却依然无人问津。

最终,他不得不退掉年租金15万元的商铺,把剩下的3台教学用钢琴以每台500元的价格卖给回收商,清算时不仅赔光本金,还欠下10多万元退费款。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钢琴培训行业屡见不鲜。

线下零售端同样冷清。

曾经霸占一二线城市商圈的钢琴专柜,如今多被家电、潮玩品牌取代。

在广州天河城某乐器卖场,珠江钢琴的专柜仅有两名导购闲坐,半天没有顾客驻足,展架上的价格牌早已泛黄,还是2021年的标价。

导购坦言:“以前周末一天能接待10多个咨询的家长,现在一周也未必有一个,多数人只是路过看看,问完价格就走了。”

短短几年间,钢琴为何突然不火了?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逐步取消体育、艺术等中考加分项目。

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进一步严控校外培训。在双重政策打击下,许多为加分被迫学琴的孩子彻底失去动力,琴盖一合,曾经高价购买的钢琴沦为家中的杂物架。

2017年前,中国出生人口常年稳定在1600万左右,最高时接近1800万。

去年出生人口已跌至954万,较巅峰期减少800多万。

钢琴培训需要从小抓起,最佳学习年龄在4至6岁,最晚不超过7岁,这些减少的人口,正是钢琴行业消失的潜在生源。

前段时间,一段外卖小哥在送餐间隙弹钢琴的视频引发热议,小哥一曲未完,电话响起,他盖上琴盖、收起椅子,急忙去送下一单。

这段视频犹如给困顿中的家长们当头一棒,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学钢琴的价值。

尽管就业市场中,弹钢琴与送外卖并无必然联系,但艺术类专业就业难度较大却是事实。

根据麦可思发布的报告,近5年来,本科红牌专业次数最多的是法学、绘画和应用心理学,其次便是音乐表演。

直白地说,这类专业普遍存在工资低、岗位少、易失业的问题。

与此同时,新一代家长的育儿观念也在转变。

有位00后妈妈分享,女儿学钢琴三年,考级前每天都哭,后来改学街舞,虽然不如钢琴“高雅”,但看到女儿自信的样子,她觉得比强迫孩子学钢琴更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的需求并非完全消失,而是变得更精准。

高端钢琴品牌施坦威的表现就极具代表性,2016至2021年,其中国市场净销售额从0.46亿美元增至1.17亿美元,年增长率超20%。

这背后是富裕阶层的消费升级,他们购买钢琴不为考级,而是为了追求生活品质。

有钢琴调试师发布日常视频,视频中客户家的装修堪比五星级酒店。

沙发是爱马仕品牌,拖鞋为迪奥品牌,家中走廊宽到能跳操,还摆放着两台施坦威钢琴,同款二手琴售价达158万元。

在这类消费群体眼中,钢琴既是乐器,也是陈列的奢侈品,与艺术品、豪车一样,兼具身份标签与社交价值,因此消费热情始终稳定。

钢琴市场崩盘的根源,在于那批功利性学琴的中产群体。

他们本就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让孩子学琴,而是为了分数买单。

如今分数的吸引力消失,自然选择放弃。

总体而言,钢琴市场只是冷静了,并未彻底“凉”透。

教育领域依旧热闹,只是竞争的“战场”换了地方。家长们“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从未消散,只是从艺术考级转向了更务实的技能与效率消费,比如编程、智能设备等领域。

从全民狂热到理性回归,钢琴市场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家庭教育观念与消费理念的深刻转变。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