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澳矿赚走整个中国矿场行业利润!中国必须反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19:51 1

摘要:最近,一则消息在财经圈炸开了锅:中国疑似暂停采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虽然官方尚未正式确认,但多家外媒和行业渠道都透露,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通知钢厂和贸易商“暂时停购”。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调整,而是一场关乎国家资源安全、产业利润乃至金融主权的硬仗。

最近,一则消息在财经圈炸开了锅:中国疑似暂停采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虽然官方尚未正式确认,但多家外媒和行业渠道都透露,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通知钢厂和贸易商“暂时停购”。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调整,而是一场关乎国家资源安全、产业利润乃至金融主权的硬仗。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买矿嘛,换个供应商不就行了?但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中国每年进口超过12亿吨铁矿石,其中60%来自澳大利亚,而光是必和必拓一家,就占了我们进口总量的40%。换句话说,我们钢铁行业的“命脉”,长期被几个外国巨头攥在手里。如今这一步棋,看似突然,实则是忍无可忍后的战略反击。

为什么突然“断供”?背后有两个扎心又现实的原因。

第一,铁矿石价格被炒上天,中国钢铁厂年年“白干”。

过去十年,国际铁矿石价格长期维持在每吨100美元以上,2021年甚至飙到230美元。而与此同时,全球四大矿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FMG——的开采成本却始终压在20美元以下。这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利润率常年超过50%,躺着就能赚暴利。

中国进口铁矿价格(单位:美元)

反观中国钢铁行业,2024年全年利润只有662亿元,同比暴跌42.6%。要知道,这是上万家钢厂、几百万工人的血汗钱。而必和必拓一家公司,光是2024财年可分配利润就高达102亿美元(约合730亿元人民币),一家外国矿企的利润,竟然超过了整个中国钢铁行业的总和!

更讽刺的是,这种高价并非市场供需决定,而是由一个叫“普氏指数”的定价机制说了算。这个指数由美国标普旗下的普氏能源资讯发布,本质上是通过电话询问几家大矿商和贸易商,“你们觉得今天该卖多少钱?”然后就定出全球价格。透明吗?公平吗?中国钢厂早就骂了十几年——这哪是定价,分明是“定价权抢劫”。

第二,全部用美元结算,等于把金融命门交给别人。

这次暂停采购的关键词是“美元计价”。过去,中国买铁矿石,必须用美元付款。这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汇率波动风险。美元一涨,成本立马飙升。其次,所有交易都绕不开美国主导的SWIFT系统,一旦地缘政治紧张,随时可能被“卡脖子”。

2007-2020年主要矿商采矿成本

更深层的问题是,铁矿石早已不是单纯的工业原料,而是被华尔街金融化的“大宗商品武器”。普氏指数、新加坡铁矿石期货、掉期合约……这些金融工具把铁矿石变成了资本收割的工具。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却只能被动接受价格,连话语权都没有。

说白了,我们用真金白银养活了澳洲矿企,支撑了澳大利亚的高福利社会,结果自己钢铁行业却在盈亏线上挣扎。这种“上游暴利、下游血亏”的畸形结构,必须改变!

中国真的要被“铁矿石枷锁”锁死?

不!这几年,中国早已悄悄布下一盘大棋。

第一步:整合国内力量,告别“一盘散沙”。

过去,中国上百家钢厂各自找矿商谈判,互相压价,结果被矿商各个击破。2022年,国家果断出手,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把采购权集中起来。从此,中国不再是几百个买家,而是一个统一的超级买家。谈判桌上,我们终于有了对等的筹码。

西芒杜铁矿

第二步:海外抢矿,从“买资源”到“控资源”。

光靠谈判不够,必须掌握资源本身。近年来,中国加速海外布局:

2024年6月,中国宝武钢铁与力拓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澳大利亚皮尔巴拉铁矿,宝武持股46%,直接参与开采。

在几内亚,世界级高品位铁矿“西芒杜”项目,中国企业组成的“赢联盟”成功拿下北段采矿权,南段也参股40%。这个矿品位高达66%,成本极低,未来有望每年供应上亿吨优质矿石。

同时,中国还在非洲、南美等地积极勘探,减少对澳矿的单一依赖。

第三步:打造人民币铁矿石市场,夺回定价权。

这才是最狠的一招——从金融底层重构规则。

201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铁矿石期货;2018年,正式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允许用人民币交易。如今,淡水河谷、力拓等巨头已开始尝试用大商所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参考,并接受人民币结算。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钢厂可以和矿商约定:“按大商所某月期货价格+基差”成交,而不是被动接受普氏指数。更重要的是,用人民币结算,既规避了汇率风险,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还能逐步削弱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霸权。

回到这次“暂停采购”事件,它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中国在铁矿石博弈中亮出的一张关键牌。它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我们不再接受不公平的定价机制,也不再容忍金融风险被转嫁。

当然,短期内完全摆脱澳矿不现实。澳大利亚铁矿品质高、运输近,仍是重要来源。但中国的布局已经让四大矿商坐不住了——他们开始主动接触CMRG,试探人民币结算,甚至调整报价策略。这就是博弈的力量。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不关心期货指数,但这件事和每个人息息相关。钢铁是基建、汽车、家电、房地产的基石。铁矿石价格高,最终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钢铁行业利润薄,就会影响就业和地方经济。而国家在资源安全上的每一步突破,都是在为我们的经济底盘加固。

这场铁矿石战争,表面是价格之争,本质是产业主权与金融主权的保卫战。中国不再甘当“买单者”,而是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之一。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战略定力和系统性布局。从整合采购、海外拿矿,到人民币定价,每一步都踩在关键点上。虽然前路仍有挑战,但方向已经清晰:资源安全,不能靠别人施舍;定价权,必须自己争取。

【免责声明】

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谢谢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