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历史的发展很曲折,有的时候是天下一统,有的时候是四分五裂。那么,在分裂状态下,都会有一个或两个我们认为正统的政权,那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大一统状态以及分裂状态下主要政权内的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十位,朝代具体来说包括秦、汉、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
中国历史的发展很曲折,有的时候是天下一统,有的时候是四分五裂。那么,在分裂状态下,都会有一个或两个我们认为正统的政权,那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大一统状态以及分裂状态下主要政权内的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十位,朝代具体来说包括秦、汉、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辽、金、元、明、清。
赵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19岁由权臣史弥远拥立登基,于1224年9月17日继位,1264年11月16日驾崩,共在位40年零2个月,是南宋在位最久的君主。
宋理宗画像
1233年史弥远死后宋理宗开始亲政,亲政初期推行“端平更化”,整顿吏治,罢黜史弥远党羽,重用真德秀、魏了翁等儒臣,试图改革弊政,挽救南宋衰落的局面;期间蒙古崛起,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报了“靖康之耻”的国仇,暂时缓解了北方的威胁。但他统治后期沉迷享乐,怠于政事,重用丁大全、贾似道等奸臣,导致朝政腐败,吏治混乱;蒙古灭金后转而南下攻宋,南宋丢失淮河以北大片土地,国力急剧衰退,军事防线不断南移,为1279年南宋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13岁登基,于1022年3月23日继位,1063年4月30日驾崩,共在位41年1个月,是北宋在位最久的皇帝。
宋仁宗画像
宋仁宗统治期间以“仁政”闻名,史称“仁宗盛治”,他虚心纳谏,重视人才,重用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王安石等名臣;他支持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改革吏治、整顿财政,虽未完全成功,但为后续改革积累了经验;经济上,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如瓷器、纺织业)蓬勃发展,商业繁荣,纸币“交子”流通范围扩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宋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理学(以周敦颐为代表)开始兴起,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北宋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是宋代“仁政”的典型代表。
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27岁登基,于712年9月8日继位,756年7月15日因 “安史之乱” 被迫禅位,共在位43年10个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君主。
《长安十二时辰》唐玄宗剧照
唐玄宗登基前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铲除韦后集团;登基后迅速平定太平公主叛乱,彻底结束唐朝中期以来的宫廷内乱,独掌皇权;重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发展农业、重视商业,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他统治后期沉迷享乐,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朝政混乱;同时放任藩镇势力膨胀,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国力大幅衰退,由盛转衰的趋势不可逆转。
耶律洪基是辽朝第八位皇帝,24岁登基,于1055年8月28日继位,1101年1月26日驾崩,共在位 45年5个月,是辽朝在位最久的君主。
《天龙八部》中辽道宗耶律洪基剧照
辽道宗统治前期延续辽朝的“汉化”政策,重视儒家文化,修订《咸雍条例》,完善法律制度,规范社会治理;与北宋保持“澶渊之盟”后的和平局面,避免边境战乱,促进辽宋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他统治后期重用奸佞大臣耶律乙辛,导致朝政腐败,先后酿成“重元之乱”(皇太叔耶律重元谋反)、“太子耶律濬冤案”(太子被诬陷致死),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统治根基动摇,为辽朝后续被金朝灭亡埋下隐患。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岁以藩王(兴献王之子)身份登基,于1521年5月27日继位,1567年1月23日驾崩,共在位45年8个月。
嘉靖帝朝服画像
嘉靖帝在位前期推行“嘉靖新政”,整顿吏治,罢黜不合格官员,提拔有才能之士;改革赋役制度,清理土地兼并问题,减轻百姓负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边防建设,抵御蒙古部落的侵扰,维持明朝疆域的基本稳定。不过,他统治后期沉迷修道炼丹,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怠于朝政,将政务交由严嵩等权臣处理,导致吏治腐败严重;同时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蒙古俺答汗多次犯边,明朝统治逐渐出现危机。
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39岁登基,于502年4月30日通过“禅让”代齐建梁,549年6月12日驾崩,共在位47年1个月,是南朝(宋、齐、梁、陈)中在位最久的君主。
梁武帝画像
梁武帝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减免赋税,鼓励农业生产,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重视儒学教育,兴办学校,促进文化传承,开创“天监之治”,使南朝梁一度呈现稳定繁荣局面。然而,他统治后期沉迷佛教,曾4次“舍身同泰寺”,耗费大量国力;同时重用宗室子弟,导致朝政混乱。其统治晚期,因政策失误引发“侯景之乱”,都城被破后遭软禁,饿死于台城,南朝梁也因此由盛转衰。
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0岁登基,于1572年7月19日继位,1620年8月18日驾崩,共在位 48年1个月,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
万历帝画像
万历帝在位前期依赖张居正辅政,推行“一条鞭法”,简化赋税征收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实施“考成法”整顿吏治,提升行政效率,开创“万历中兴”局面;亲政后主持“万历三大征”,先后平定宁夏哱拜之乱、播州杨应龙之乱,援助朝鲜击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稳固明朝疆域。但他统治后期因“国本之争”与文官集团对立,长期怠于朝政,竟30多年不上朝,导致朝政腐败,辽东后金(清朝前身)势力崛起,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于公元前141年3月9日继位,公元前87年3月29日驾崩,共在位54年,是西汉鼎盛时期的君主。
汉武帝打破汉朝长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解除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中国封建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封建王朝“有为君主”的典范。但由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带来了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晚年还因为求长生、迷信方术、猜忌心重等问题,导致了“巫蛊之祸”,太子被逼自杀。
不过,汉武帝晚年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发布《轮台罪己诏》,反思扩张政策,下令停止大规模征战、重视农业恢复,为后续 “昭宣中兴” 奠定了基础。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25岁登基,于1735年10月18日继位,1796年2月9日禅位(禅位后仍实际掌权至1799 年去世),在位60年3个月,实际统治时长达63年,是中国“实际掌权最久”的皇帝。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帝统治前期延续“康乾盛世”局面,平定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将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巩固国家统一;完善西藏治理,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主持编修《四库全书》,推动文化整理与传承。不过,他统治后期吏治腐败(以和珅专权为代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为清朝后续衰落埋下隐患。
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于1661年2月17日正式继位,1722年12月20日驾崩,共在位61年10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
康熙皇帝画像
康熙帝亲政后智擒鳌拜,稳固皇权;平定三藩之乱,避免国家分裂;收复台湾并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三次亲征噶尔丹,维护北方边疆稳定;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推行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康乾盛世”的坚实根基,推动清朝疆域与人口规模大幅扩张。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