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60米,带实弹威慑驱离,不带副驾的歼16吓到加拿大飞行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0:47 1

摘要:2025年10月6日,东海上空不太平;加拿大一架CP-140巡逻机在靠近中国东部沿海空域飞行,声称执行联合国对朝鲜制裁的监督任务,却意外遭遇中国空军的“贴身拦截”。

2025年10月6日,东海上空不太平;加拿大一架CP-140巡逻机在靠近中国东部沿海空域飞行,声称执行联合国对朝鲜制裁的监督任务,却意外遭遇中国空军的“贴身拦截”。

中国出动了歼-16战斗机进行驱离,飞行距离一度接近到60米。而更让人紧张的是,这架歼-16只有一名飞行员,没有副驾,且携带实弹。

我军战机近距离拦截加拿大军机

加拿大飞行员事后接受采访时直言“感到害怕”,这一幕被随机采访的美国媒体拍了下来,迅速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

事发当天,相关画面在社交平台上疯传,关于“东海对峙”的讨论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中加军机在东海空域并非首次相遇。早在2023年,加拿大军机就曾因飞行过近而遭到中国照明弹警告。

每次加拿大军机上面总会有一帮西方记者

两年过去,加方的飞行路线并未明显收敛,反而更频繁靠近中国设定的防空识别区。这次事件中,中国空军依旧保持了一贯的分层应对方式,行动清晰、有条不紊。

先是出动苏-30MKK进行伴飞监控,对加方飞行路线进行实时掌握。这种方式多用于第一阶段警示,既不激烈也不含糊,主要是提醒对方“你已经进入关注范围”。

数小时后,歼-16战斗机接续升空,直接靠近至极短距离。这一步就像把话挑明——你再不转向,就要被直接驱离。

2023年加拿大《环球新闻》的记者拍摄我军战机

歼-16的出现本身就是信号。该机型是中国目前部署最多的中远程战斗机之一,具备超视距攻击能力,尤其适合执行高强度拦截任务。

此次贴近飞行,虽然引发加方不满,但从飞行轨迹看,歼-16并未进行剧烈机动,也未主动干扰对方飞行安全。

说到底,这是一种带着警告意味的逼退动作,既保护了自己的空域,又避免发生直接冲突。

西方媒体将这类行动描述为“不安全”或“鲁莽”,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种应对方式在国际空域并不少见。有没有预警、有没有擦枪走火才是关键。

从已公开的信息看,中国战机始终保持通信畅通,并未违反国际飞行规则。换个角度说,动作虽然紧张,但并不失控。

这次驱离行动中,最令人关注的细节不是近距离飞行,而是那架歼-16居然是单人操作。按照常规思维,双座战斗机通常执行复杂任务时会安排两名飞行员,一人主飞,一人负责武器系统或导航。

但那天的歼-16后座空无一人,一名飞行员操控一整架挂满实弹的重型战斗机,对面加拿大飞行员的压力可想而知。

歼-16抵近加拿大军机

从技术角度看,这并不稀奇。歼-16具备完整的单人作战能力,飞行系统智能化程度高,配合自动化武器系统,单飞并不影响任务完成。

但在心理层面,这种“独飞+实弹”的组合确实会带来更强的压迫感——尤其是当你发现对方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而自己已经汗流浃背的时候。

这不是无意为之。歼-16当时挂载的主力武器包括霹雳-15和霹雳-10导弹。前者可在远程锁定目标,后者适用于近距离格斗。

加拿大军机上拍摄的歼-16画面

这样的配置意味着战机随时具备开火能力,哪怕这种可能性极低,但这种“可战不可试”的姿态,足以让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不带副驾,更像是一次“定力测试”。中方展示的是高度自信和技术控制力,同时也是一种无声的战术表达:我不想打,但我准备好了。

这种方式比反复喊话更有效,也比反制措施更容易控制局势。

加拿大军机为何出现在东海空域?官方解释是执行“霓虹行动”,即协助联合国对朝鲜制裁的空中监督任务。

但问题在于,这些飞行路线多次接近中国沿海敏感区域,甚至部分航线与中国设定的防空识别区重叠,远远超出了单纯监督朝鲜的范围。

后座疑似没有飞行员

联合国确实有相关制裁框架,但并没有授权任何国家可以在别国附近空域长期进行军事侦察。加拿大此次飞行从驻日美军嘉手纳基地起飞,配合的正是五眼联盟中对华情报合作最紧密的一套部署体系。

从2022年至今,加拿大空军在东海、黄海一带出现的频率明显上升,几乎形成例行化操作。这与美方推动“印太战略”的节奏高度一致,也说明加拿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已从“支援角色”变成了“前沿哨兵”。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空军的应对方式也逐步变化,从最初的被动伴飞,到如今的主动驱离,说明中国在空中安全应对机制上已经更成熟、更有底气。

事件发生后,加拿大方面第一时间发声,指责中国战机“危险逼近”,并通过媒体放出飞行员采访片段,强调“飞行安全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迅速跟进,将话题引向“中国空军咄咄逼人”,试图通过舆论塑造“中国威胁”的印象。

2023年,歼-10S飞行员注视着加拿大巡逻机

但这类叙述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是谁先飞到别国家门口的?在没有国际授权的前提下,加方军机频繁飞临中国周边敏感空域,本就容易引发摩擦。

中国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基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安全的必要操作。没有开火、不发生碰撞、不违反飞行规则,本身就是在控制风险。

舆论风向背后,其实是国际规则的理解差异。西方惯于将自己的军事侦察行为包装成“自由航行”或“国际监督”,一旦遭遇反制,就扮演“受害者”。

而中国则更强调边界意识和主权优先,认为不应在他国周边空间进行高频率的军事活动。这种认知差异,才是中西方在东海、南海等热点地区不断发生摩擦的根源。

东海上空的这场“60米对峙”,看似是一场低空博弈,实则折射出大国之间的战略较量。中国战机没有开火,也没有回避,而是用精准而克制的动作划出底线。

加拿大飞行员虽然惊讶,但这一幕对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未来,这样的空中对峙可能还会出现。

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在这类事件中的应对方式,正逐渐从防守转为主动,从被动回应转为规则制定。国际舆论可以炒作一时,但现实中的空域安全,终归还是要靠行动说话。

信息来源:

2025年10月6日,中加军机在东海空域对峙---美国CBS《60分钟》节目特别报道(2025年10月7日播出):随行记者录制了加拿大空军CP-140与中国歼-16战机在东海相遇的全过程,画面显示中国战机距加方飞机仅约60米。

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通报(2025年10月8日):强调中国空军行动专业、克制,完全符合国际法,针对加方频繁靠近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所采取的必要防卫措施。

来源:百态人间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