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季伦敦中国艺术专场将于11月5日隆重登场,云集多个首度曝光的重要私人收藏,呈现中国艺术数千年瑰宝。其中,明代瓷器珍品尤为瞩目——一尊罕见铭文青花桃纹梅瓶与青花花卉纹折沿大盘堪称本场焦点,见证永乐时期之极致工艺。同场亮相之S. H. 明肯霍夫(S. H. Mi
伦敦中国艺术专场
本季伦敦中国艺术专场将于11月5日隆重登场,云集多个首度曝光的重要私人收藏,呈现中国艺术数千年瑰宝。其中,明代瓷器珍品尤为瞩目——一尊罕见铭文青花桃纹梅瓶与青花花卉纹折沿大盘堪称本场焦点,见证永乐时期之极致工艺。同场亮相之S. H. 明肯霍夫(S. H. Minkenhof, 1879–1956)旧藏明瓷,更以其典雅隽永的美感,延续传世风华。
明永乐 青花桃纹梅瓶
高 36.2公分
估价:500,000 - 800,000 英镑
款识
「鲁公考琬府君。嘉靖己未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酉时终,于甲子年三月初一日亥时吉取。四月十五乙酉日坤时安葬定营,子孙迪吉」。
来源
法国私人收藏
得于巴黎,2020年
慕桃
康蕊君
取明初经典器形之梅瓶,以青花绘花果纹于白瓷上,明艳动人,本品属江西景德镇御器厂所造之佳器,相类官瓷仅烧造短暂一段时期,竭瓷艺之精萃,成品完美细腻,存世寥寥。后朝烧造数量越丰,然纹饰愈见简化,笔触亦是木然。
永乐皇帝重视瓷艺发展,制瓷技术各方面皆得大力提升。御窑之瓷胎、釉、彩等,都见长足进步,更显光润柔滑,细致华美。如此进步得力于瓷人的各式创新,崭新之纹饰、风格、器形、与装饰手法等,沿袭下来的传统,则更加优化。朝廷或提供样板、设计,予御器厂瓷匠,严格规范成器质量,整体烧成数量虽减,最终出品官瓷无疑是至高质量。
梅瓶器形,明代以前已有之,永乐窑撷古适今,细微调整其线条比例,造就本品优雅端丽之形,瓶肩圆润,束颈娇小,唇沿丰挺,器足微撇,且尺寸甚硕,应属明初梅瓶最大尺寸,整体华贵不凡。
永乐窑纹饰风格,更重视自然写实画风,可谓其最大革新,花果纹饰上尤其显著。乍看本品彷若一般折枝桃纹,细观之,实为桃树一株,两侧主枝向左右延伸,桃实累累各三,枝叶间桃花、花苞相错点缀。两侧桃枝周抱瓶身,枝头娇蕊相会于另一侧。如此纹饰设计,引领观者绕瓶细赏,每个角度都是不一样的风景,趣意横生。纹饰且仔细描写,桃木枝干扎根于沃壤中,为求真实,树根与相接的土丘皆绘于瓶身,乃此时期特色。
此类描写果树,或其他大型植株,并包含部分根土的纹饰,源自洪武,永乐窑延续直至宣德朝。参考景德镇珠山遗址洪武时期地层出土一件洪武瓷盘,刊于《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6年,图版21;永乐地层出土瓷盘纹饰包括,莲花、荔枝树、瓜藤、葡萄等,皆有上述特点,录于,同上,图版41、45、46、51。莲枝底部横线象征水面,葡萄藤依附垂直面生长,而纹饰逻辑一致,皆为显示所绘花果并非僵物,是生气蓬勃的活株。宣德地层出土文物,已无此特征,惟北京首都博物馆藏一宣德年款盘,绘山楂树,尺寸甚大,此外仅见于永乐窑外销中东大盘,应属宣德初年,见《首都博物馆藏瓷选》,北京,1991年,图版100。
明初花果纹虽盛,桃树纹却有特殊地位,在文化上屹立不摇。桃花、桃实,常与美人、婚姻相关,早已录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诗经》〈桃夭〉,五世纪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渔人穿过桃树洞窟,来到遗世独立的理想世界。相类寓意、象征,一再地在诗文、绘画中出现,桃树已非树,而是乘载各种美意之符号。
本品不仅桃树纹让人惊艳,相衬的饰纹亦是精彩。瓶身下层缠枝菊纹,以三对盛放菊花为主,枝叶花苞相伴,构图从容雅致。肩上卷草纹,柔弧舒然,连绵不绝,繁丽苞叶,更添矜贵,俯观之,青花浓淡合度,纹饰宛若立体浮雕。早明梅瓶,多见饰纹简略,如莲瓣纹、蕉叶纹、或小折枝花卉纹,卷草纹亦更趋简化。
著录仅见二例同纹饰梅瓶,其青花发色未若本品清晰,推断应皆造于十五世纪上半。其一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编号:故瓷002640,34.4公分高),青花铁斑深浓,部分青花晕糊,出版于廖宝秀编,《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8年,图版33;另一例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馆藏编号:新00062693),画工较简略,青花晕散,载于耿宝昌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卷1,上海,2000年,图版84及封面。此或刊于孙瀛洲〈我对早期青花原料的初步看法〉,《文物》,1959年,编号11,图2,无盖。其瓶盖纹饰并非相关,是否为原盖,仍有待细究。
此类桃树纹梅瓶,纹饰设计繁复,与另一类尺寸较大的永乐窑梅瓶相近,后者纹饰风格自然,延伸满布全器,相伴饰纹富丽,如三款:其一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高33.5公分,正反二面绘鸟踞繁花枝头,竹叶相间,底饰缠枝月季,肩缀锦地纹,录于霍吉淑,《Catalogue of Late Yuan and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伦敦,2001年,图版3: 19。另一款绘桃枝与竹叶,肩饰如意云纹与折枝花卉,足绘缠枝灵芝纹,此样式有其他三类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36.7公分高),见耿宝昌编,《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1,图版13。第三类亦有四例,绘芭蕉树、竹、山石,饰纹更为规范,肩部如意云纹,足莲瓣纹皆缀折枝花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瓶,刊于,同上,图版14。第四类,已知三例,饰纹同前,而改以折枝花果纹为主纹饰,见同上,图版15,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图5)。此类折枝纹较小,不如本品需更严谨考虑整体构图,如作画于横轴一般。一睹本品桃树绘画之精妙,可参考台北故宫藏例的全景摄影,廖宝秀,前述出处,页120。
另一类早明青花梅瓶,纹饰简化也更常见,缀折枝花果纹于莲瓣纹与蕉叶纹之间,尺寸多样,数量较丰。如Laurance S. Rockefeller旧藏一例,与本品尺寸相当,2005年9月21、22日售于纽约苏富比,编号64(350万美金)。此类简略版本,似用于外交赏赐,遂需多量。德黑兰、伊斯坦堡之萨非王朝与鄂图曼帝国旧藏,可见十件类例,以及其他纹饰更简单之作例。如本品一样着重画意、画工精致的梅瓶,多长存于中国。故宫藏品以外,明代皇室、贵族墓葬亦出土几例,墓主卒年多晚于梅瓶年代,意谓此类梅瓶已得代代递藏,倍得珍视,直至用于祭祀供奉身分尊贵的墓主。例如成化皇帝第八子雍靖王朱佑橒墓(1481-1507年),位于北京石景山区,出土一件永乐朝桃花竹纹梅瓶,此乃烧造后约一世纪才入土,见《首都博物馆藏瓷选》,前述出处,图版92。本瓶器底铭文,记述的亦是相类事迹。
分别藏于两岸故宫的二类例,皆断为宣德窑,然上述他例则归为永乐窑。虽然宣窑多书年款,亦非无款者即是前朝。朝代交接,并不意味风格骤变。反之,观其胎釉、器形、纹饰、绘画风格,本品皆符合永乐窑青花瓷,遂应断为永乐一朝之作。
明永乐 青花花卉纹折沿盘
直径41.3 公分
估价:100,000 - 200,000 英镑
来源
1970年代初得自伦敦
此类折沿大盘最早于元代(1279-1368)发展而成,其于永乐年间(1403-1424)持续制作,可见皇帝旨令官窑制造适于出口之瓷器。景德镇竹山遗址的发掘证实,此类器物于永乐年间早期即已制作,其碎片发现于中华路遗址第三层,紧邻洪武(1368-1398)遗层之上。此类器物之流通似乎受到朝廷严密控制,也可能透过宦官郑和(1371-1435)所率领的六次远洋航行,经由海上贸易远及中东与东非地区而传播。
此类大盘迅速在海外市场中备受珍视,尤其是印度与中东地区,伊斯坦布尔与德黑兰的奥斯曼及萨法维皇室宝库中保存了大量实例,即可见其盛行。其影响亦催生了众多地方仿制陶器,显示其对伊斯兰陶瓷传统的深远影响。然而在中国境内,此类大盘同样备受推崇,如1994年出土于景德镇竹山东门头的实例,即收录于《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高雄市立美术馆,台北,1996年,编号44。
世界各重要公共及私人收藏中亦保存有类似实例,其中包括德黑兰阿尔德比尔圣陵收藏,载于John Alexander Pope,《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华盛顿,1956年,图版34,编号29:88;及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见《明代瓷器图录》,台北,1977年,图版37。另可参见J. Ayers,《The Baur Collection》,卷二,日内瓦,1969年,编号A140;及Sir Alan与Lady Barlow收藏,刊于Michael Sullivan,《Chinese Ceramics, Bronzes and Jades》,伦敦,1963年,图版131a。另一件相似之盘,注明沙贾汗之名及等同1632年之年份,见Peter Hardie,〈 China’s Ceramic Trade with India〉,《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卷48,1983–84,页19,图版3。
可比较赵从衍家族收藏之相似盘,见《赵从衍家族基金会珍藏明清瓷器展览》,香港艺术馆,香港,1978年,编号5,并售于香港苏富比,1986年11月18日,编号35;另一例亦售于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3152;及于纽约佳士得,2022年3月25日,编号1044。
敏肯霍夫先生旧藏 (Lot 71,72,73)
敏肯霍夫生于阿姆斯特丹,是二十世纪荷兰最具识见的亚洲艺术收藏家之一。早年从事织品贸易,余暇专研中国与南亚艺术,与荷兰皇家亚洲艺术学会创办人H. F. E. Visser交谊深厚,于其启导下逐步建立起精湛的收藏与学识。
战时旅居纽约后,敏肯霍夫仍延续研究热情,师从学者Alfred Salmony,尤嗜高古玉器。其玉藏后为Ivan B. Hart购藏,现藏于美国史密斯学院艺术博物馆。敏肯霍夫治学严谨,常以手稿、札记比勘典籍,并于《Artibus Asiae》等刊发表研究,为欧洲早期亚洲艺术研究之翘楚。此次珍藏首度公诸于世,不仅彰显其学养与慧眼,亦体现其「以藏会友」之胸襟。
Lot 71
明初 钧窑棱口水仙盆 底刻「十」字
直径19.2公分
估价:40,000 - 60,000 英镑
来源
Owen F. Roberts收藏,纽约
敏肯霍夫先生(1879-1956)旧藏,此后家族传承
此件钧窑水仙盆,为中国宫廷御用陶瓷中最具代表性且饶富趣味之类型。钧窑以厚润乳浊之釉彩著称,其色泽变幻于蓝与紫之间,绚丽多姿。其烧造地在河南钧州府(南禹州或禹县),自宋代(960-1279)以降,至明代(1368-1644)仍为重要的制瓷中心。其中尤为独特者,乃底部皆刻有一至十之数字之钧窑,涵盖花盆、尊式瓶与水仙盆等类。据乾隆年间所编《南窑笔记》载,此数字标示其大小次序,并与相应之座配合。本品底刻「十」字,属于此罕见系列中体量最小之一例。
关于「刻数钧窑」之年代,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传统上多归于北宋,然现今学者更倾向认为其烧造于明初。经热释光测试,并结合考古出土与早期明代青釉花器之风格比较,已确立此类器物之年代属明初。而其在明代以前典籍与绘画中皆无记载,亦进一步左证此新定年说法。
此类水仙盆依器形大致分为三式,传统上常被称作「洗」,实则亦可能作为花盆座使用。其一为圆口,沿饰突起鼓钉,如一件「四号」盆,曾为 Reach 家族旧藏,售于本公司,2015年11月11日,编号81。其二为六瓣葵花式,如佳士得香港,2015年6月3日售出之编号3121。其三则为本品所属之类型,特征为棱口设计,口沿平展。
相关之「刻数钧瓷」水仙盆,今存世于多处重要公私收藏。北京故宫旧藏三例「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陶瓷(一)》,香港,1996年,编号29-31;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数例,见《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台北,1999年,编号37-39。另见巴黎吉美博物馆 Grandidier 旧藏两例(馆藏编号 G1651 与 G2722);以及原 大维德爵士收藏之一例,现存大英博物馆,录于《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Ru, Guan, Jun, Guangdong and Yixing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伦敦,1999年,编号37。另可比较仇焱之旧藏之一件「九号」水仙盆,售于香港,1996年4月30日,编号305;另见临宇山人旧藏一例,售于佳士得香港,2015年12月2日,编号2812;以及本公司香港,2013年4月8日售出之编号3045。
Lot 72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纹盘
直径44.5公分
估价:200,000 - 300,000 英镑
来源
永乐时期青花「一把莲」纹折沿盘,为此期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与纹饰之一。其著名的莲花束纹,将莲花、荷叶与水草以彩带相系,构图新颖,宛若盛夏池塘盛景。此类设计常见于盘沿布置变化纹饰,包括卷草、回纹及海浪纹等;本品以折沿见称,尤属其典型佳例。
此式纹饰花枝曼丽,莲蓬盛开,茎叶浮动,于当时极受推崇,成为永乐御窑经典之一,并随海外贸易广泛输往中东地区,为伊斯兰世界所珍藏。伊朗阿尔德比勒圣陵即存录有大小不一「一把莲」盘三十四件,其中数例刊于 John Alexander Pope,《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华盛顿,1956年,图版30、31;另见一例,录于康蕊君及 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卷二,伦敦,1986年,编号604。
除中东收藏外,世界重要博物馆亦多有典藏相类之例。伦敦大英博物馆戴维德爵士旧藏一件,载于 Margaret Medley,《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Underglaze Blue and Copper Red Decorated Porcelain》,伦敦,1976年,图版A664;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一例(馆藏编号 TG893);另有一例刊于《The Ming Myth.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368–1644》,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2025年,并作展览海报主图。
可比较之例,见香港售出一件折沿盘,1994年5月3至4日,编号35;吴权博士旧藏一例,售于纽约,2022年3月22日,编号11;另有利国伟爵士旧藏小盘,售于香港,2019年10月7日,编号129;以及玫茵堂旧藏一例,载于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卷二,伦敦,1994年,图版665,后售于香港,2012年4月4日,编号37。
此外,此式纹饰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御窑复烧,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尚藏数例,录于耿宝昌编,《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卷二,北京,2002年,图版195、199及203。
明宣德 白釉盘 《大明宣德年制》款
直径16.8公分
估价:50,000 - 70,000 英镑
来源
可参考一件相似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展出于《宣德瓷器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0 年,编号 120;另见一例尺寸稍大的白釉盘,原为艾弗瑞·克拉克伉俪收藏,先后于 1988 年 5 月 17 日及 1992 年 10 月 27 日两度在香港拍场售出,编号分别为 33 与 46。另有一例出自沃尔特·塞奇威克伉俪收藏,曾展出于伦敦东方陶瓷学会《Exhibition of Monochrome Porcelain》,1948 年,编号 110。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