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韵检魂 青蓝筑梦】“红烛青锋”读书班干警好书分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09:45 1

摘要:书香润检心,悦读共成长。“红烛青锋” 青年读书班是浠水县检察院锤炼青年干警、凝聚思想合力的重要平台,青年干警在实践中积淀智慧,于交流中迸发灵感。浠水县检察院【匠韵检魂 青蓝筑梦】栏目,为青年干警搭建起交流思想、分享感悟的广阔舞台。本期精选青年干警近期的深度阅读

书香润检心,悦读共成长。“红烛青锋” 青年读书班是浠水县检察院锤炼青年干警、凝聚思想合力的重要平台,青年干警在实践中积淀智慧,于交流中迸发灵感。浠水县检察院【匠韵检魂 青蓝筑梦】栏目,为青年干警搭建起交流思想、分享感悟的广阔舞台。本期精选青年干警近期的深度阅读心得与好书推荐,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思考世界。

01

《世说新语·政事篇》

分享人: 毕正

翻开《世说新语·政事篇》,扑面而来的不是预想中的官样文章或道德训诫,而是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的"政治不正确"场景:王导面对国库空虚竟建议官员们改穿"练布单衣",谢安在桓温设下的"鸿门宴"上镇定自若地吟诵"浩浩洪流",山涛选拔官员时像开列商品清单一样罗列人才优缺点...这些片段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史上一幅最为奇特的画卷——在权力运作的核心地带,魏晋名士们竟然以艺术家的姿态处理着最严肃的国家事务。

这种政治审美化的现象,在今日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话语被"正确性"严格规训的时代,每句公开言论都需要经过多重自我审查,每个政治行为都必须符合某种既定的道德范式。而《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官员们却似乎毫无这种负担,他们以审美的标准替代道德的标准,以风度的考量压倒功利的计算,在政治舞台上演绎着令人目眩神迷的行为艺术。这种反差促使我们思考:政治是否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在规范化的政治表演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性?

《世说新语·政事篇》中记载的许多故事,若放在当代政治语境中,恐怕都会引发舆论哗然。比如丞相王导面对国家财政困难时的应对之策:"卿诸人自是应对之才,正尔有超世之才,何至复须计较此?可共勠力,令库中有十年粮。若丞相治小不安,则诸人何以存活?"这种近乎无赖的逻辑——将国家治理不善的责任转嫁给下属——在现代政治伦理中简直不可想象。然而奇妙的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在当时不仅没有损害王导的威望,反而成为体现其"雅量"的例证。再如山涛选拔官员时"各为题目而荐之"的做法,将人才评价写成了一首首微型人物诗:"嵇绍平简温敏,有文思,又晓音,当成济也。"这种将行政工作艺术化的倾向,构成了魏晋政治文化最鲜明的特色。

这种政治审美化的根源,在于魏晋时期价值体系的整体转型。当传统儒家道德在动荡时局中失去约束力,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魏晋士人不得不寻找新的价值依托。他们将个体生命的审美体验提升到至高地位,用艺术精神重构了从日常生活到政治实践的所有领域。在《世说新语·政事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政治效能的追求,而是对政治风格、政治姿态的关注。一个官员的成败不再仅仅取决于他的政绩,更取决于他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的风度、谈吐和智慧。政治从功利领域转向了审美领域。

最具代表性的是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表现。当前线捷报传来时,他正与客人下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人询问战况,他才缓缓答道:"小儿辈大破贼。"这种刻意为之的淡定从容,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精致的政治表演。谢安深知,在魏晋的价值体系中,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不是赢得战争,而是在面对胜利时展现出超然物外的气度。这种将政治军事胜利置于个人风度之下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政治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代政治话语被"政治正确"严格规范化的现象,与魏晋政治审美化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我们生活在一个言论必须经过多重过滤的时代,公共人物的每句话都可能被放在道德显微镜下检视。这种对"正确性"的追求本意是维护社会公正,但过度发展却导致了政治表达的贫乏与僵化。当每个政治表态都变成可预测的套路,当每次公共讨论都陷入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政治生活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世说新语·政事篇》中记载的"非常规"政治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某种启示。比如王导处理南方士族与北方侨姓矛盾的策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用共同的历史使命超越现实分歧;再如褚裒在众人争相举荐亲信时的沉默,"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以不言之教树立权威。这些案例展现的政治智慧,既非简单的道德说教,也非纯粹的利益计算,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灵活应变的艺术。

将《世说新语·政事篇》放在中国政治文化长河中考察,我们会发现魏晋时期实际上构成了对儒家正统政治伦理的一次重大偏离。儒家强调的是"为政以德"、"修身治国",将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而魏晋士人则无意扮演道德楷模,他们追求的是在政治实践中展现个人才情与风度。这种政治审美化的倾向虽然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式微,但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潜流,它始终没有完全消失。在后世文人官员的实践中,我们仍能不时看到魏晋风度的影子。

对当代读者而言,《世说新语·政事篇》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另类的政治想象。在一个政治话语日益工具化、表演化的时代,魏晋士人那种将政治实践与个人审美结合的态度,至少提醒我们:政治不应该只是权力的游戏或道德的表演,它也可以是创造性智慧的展现。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效仿魏晋士人那种有时近乎荒诞的行为方式,而是启示我们在坚持政治基本原则的同时,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阅读《世说新语·政事篇》的过程,就像观看一场跨越千年的政治戏剧。剧中人物早已退场,但他们留下的问题依然鲜活:政治是否必须如此严肃?在规则与创造之间、在效率与风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被我们遗忘的平衡?合上书卷,这些问题仍在空中悬浮,邀请着每一位关心政治与生活的现代读者继续思考。

02

《西窗法雨》

分享人:范冬阳

《西窗法雨》没有刻板地讲述法律条文,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苏格拉底放弃越狱遵守雅典看似荒谬法律的抉择,展现了西方法律文化中对法律的一种 “慎重” 态度。苏格拉底明知法律不公,却依然选择遵守并接受死亡,这种行为看似迂腐,实则蕴含着对法律权威性的尊重。在我们的法律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合理的法律规定或者司法裁判,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随意践踏法律,哪怕是自认为不合理的法律,都可能引发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信任危机。这让我在处理案件时,更加注重维护法律的尊严,不能因个人主观判断而轻视法律程序和规定。

书中还探讨了法律的缺陷与人的智慧之间的关系。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考虑不周、滞后性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法律无法涵盖所有情况。在实际的检察工作中,我也常常遇到一些新类型案件,现有的法律条文难以直接适用。此时,就需要发挥人的智慧,运用法律解释、法律推理等方法,探寻法律的本意,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例如在一些涉及新兴网络犯罪的案件中,传统的法律规定在界定犯罪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模糊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检察官助理协助检察官深入研究案件事实,结合法律原则和精神,准确适用法律,不能因为法律存在缺陷就无所适从。

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西窗法雨》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杀人偿命” 似乎天经地义,但从更深入的法理和人权角度思考,人的生命是否神圣不可剥夺,以暴制暴的刑罚方式是否真正符合现代法治精神,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检察官助理,在参与涉及死刑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更应秉持审慎态度,严格审查证据,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同时也要关注案件背后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人权的保障。不能仅仅依据传统观念来对待死刑案件,而要从多维度去权衡,这也是现代法治对我们法律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中国法治与西方法治的差异及联系。西方法治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对法律程序正义的重视、对权力制衡的设计等。而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路径,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但可以从西方法治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法治中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如在证据收集和审查过程中,学习西方一些科学、严谨的证据规则,提高办案质量。

《西窗法雨》让我对法律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它不仅提升了我的法学理论素养,更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上给我带来了转变。在今后的检察官助理工作中,我将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积极探寻法律的真谛,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会继续深入研读此类优秀的法学著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03

《不抱怨的世界》

分享人:郭烨蕾

抱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常见。工作压力大时,任务的繁重:生活不如意时,他人的不理解。我们似乎习惯了用抱怨来宣泄情绪,却未曾意识到,抱怨就像一个无形的黑洞,它吞噬着我们的正能量,让我们陷入消极的泥沼无法自拔。书中提到,抱怨是一种负面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它就像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良情绪,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我们抱怨时,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负面,而忽略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身边的美好。

书中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便是“紫手环挑战”。参与者需将紫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当发现自己抱怨时,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腕上,如此反复,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意识到抱怨的频率并努力减少。这个简单却极具挑战性的活动,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已的言语和思维习惯。在尝试参与这个挑战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变的不易。起初,手环在手腕间频繁交替,我惊讶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抱怨了如此多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学会在抱怨的念头即将脱口而出时及时制止自己,这使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强的掌控力,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积极面。

抱怨的根源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期望未得到满足。我们总是期望生活一帆风顺,工作轻松顺利,他人完美无缺。然而,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完美,当期望与现实产生落差时,抱怨便应运而生。但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遇,将他人的不足看作是理解与包容的契机,那么我们的心态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书中讲述了许多这样的故事.那些曾经深陷抱怨泥潭的人.在意识到抱怨的危害后,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不仅自己走出了困境,还成为了身边人的榜样,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着他人。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不抱怨并非是压抑自已的情绪,而是学会以一种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去表达和处理情绪。当遇到困难时,不再是无休止地抱怨,而是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当面对他人的错误时,不再是一味指责,而是尝试理解与沟通。不抱怨的世界并非是一个没有烦恼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我们能够以更加平和、坚定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挑战的精神家园。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将书中所学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努力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用微笑和乐观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用理解和宽容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相信,当我们每个人都停止抱怨,用积极的行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时,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与美好。因为,正如书中所说:“停止抱怨,你就已经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

来源:浠水县人民检察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