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起源于沧龙?蛇类起源之谜,沧龙后裔还是蜥蜴近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9:38 1

摘要:每当人们想到它们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些不好的画面。比如张着血盆大口发动攻击的狠样,吐着嘴里的信子传递出来的危机感。

什么生物一想到就会觉得恶心?

如果有针对这个问题的投票,那么蛇应该可以成为热门候选人。

每当人们想到它们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些不好的画面。比如张着血盆大口发动攻击的狠样,吐着嘴里的信子传递出来的危机感。

不过虽然它们身上充满着让人害怕的危险,但是人类关于它们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其中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蛇类祖先的问题。

想要知道跟蛇相关的秘密,以及这个种族身上还有哪些神秘的故事。你就必须把时间回溯到那个恐龙还是地球霸主的时代。

存在争议的起源

当时地球上的时间已经来到了白垩纪,一只海洋里的霸王正在到处觅食,这只海洋霸王的名字是沧龙。

虽然海洋是它们的主战场,但是沧龙的身体却一点也不笨拙。灵活地翻身,以及快速冲向目标是它们的常规操作。

要知道沧龙的体长最长可以接近二十米,体重基本上都不会少于二十吨。另外,沧龙的尾巴也非常强壮,同时还具有高度流体力学性。

而沧龙的四肢也演化成了鳍状肢,这种构造让沧龙获得了更快的速度。每小时五十公里的速度对于沧龙来说不在话下。

再加上超过一米的血盆大口进行辅助,那时的沧龙基本上就是干起来不留情面的暴躁老哥。这样的身形与如今的蛇类非常相似。

于是,一些生物学家把沧龙和蛇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其实也不奇怪,毕竟蛇和沧龙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更关键的是蛇和沧龙都属于有鳞目,而有鳞目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种群。这个种群是爬行动物当中物种最丰富的类群之一。

一些耳熟能详的动物都属于这个种类,比如说蜥蜴,蛇类,再到土里的蚯蚓,这些都属于有鳞目的生物物种。

只不过虽然它们都同属一目,但是这一目在演化上也分化出了不同的种群。而蛇类就属于蛇亚目,已经灭绝的沧龙则属于沧龙亚目。

结合以上种种关系,这也让不少人把沧龙看作是蛇类的祖先。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沧龙并不是蛇类的祖先,两者从进化学上分析大概率只能属于亲戚。

而真正的蛇类的祖先应该是蜥蜴,首先从基因组系统发育所带来的结果来看,蛇与科莫多巨蜥,帝王蛇蜥所在支系互为姐妹群。

这也就增加了蛇的祖先是某种蜥蜴的可能,而通过观察早期出土的蛇化石,你就会在它们身上找到后肢以及陆栖相关的特征。

这更加说明蛇与某种蜥蜴之间存在联系,尽管这种声音目前是学术界的主流声音,但是依旧有不少学者认为蛇的祖先应该跟沧龙有关系。

这种科学观点的碰撞还会在未来继续进行下去,只是无论双方的碰撞会引起怎样的火花,那都有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那就是蛇类虽然在地球上存活时间长,但是在这其中它们也在经历着演变。正是这种适应环境的演化才让它们成功地活到了今天。

有成功的选择也有命运的眷顾

别看蛇类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分布,但是如果把时间回到恐龙时代,你就会发现蛇类的生活其实非常的压抑。

因为恐龙有着体型和力量上的优势,蛇类想要通过力量对恐龙完成绞杀也很困难。同时有的恐龙群体还有一定的群居性,蛇类想要成功地偷袭下嘴就变得非常困难。

力量和体型上的差距只能让蛇类选择避让,哪怕是双方同时看上的食物和领地,蛇类只能够把优先选择权让给对方。

想要增加活下去的概率,蛇类只能够做出改变,否则迎接它们的就是被淘汰的命运。但是蛇类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去对环境进行适应。

它们不再主动选择贸然进攻,而是选择了更有成功率的隐藏和伏击。一些蛇类更是选择把生存地带带到地下,通过挖掘洞穴的方式为自己谋取生存的空间。

这样的改变也让它们不用继续跟恐龙进行缠斗,它们也不用担心大型恐龙会对它们产生威胁。而那些生活在地下的生物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

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小型蜥蜴这些物种就是蛇类的食物,这样的生存方式或许不是蛇类想要,但这就是那个时候属于蛇类的最优解。

地下只是部分蛇类选择的栖息地带,还有部分蛇类选择把自己的生存区域放到水中。鱼类以及其他两栖生物就是这部分蛇类的能量来源。

这些水里的生物压根就不是蛇类的对手,它们在蛇类的攻击力下只能选择妥协投降。为了更加适应生态环境,蛇类还发展出了敏锐的感官系统。

这些系统直接让蛇类的生存战斗能力直接升级,比如说热感应器官颊窝。它对于体温的变化非常敏锐,0.01度的体温变化都能够被成功捕捉。

分叉的舌头配合犁鼻器对空气的感知更为细致,细致到空气中的化学分子都能够被成功感知。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帮蛇类构造出三维气味地图。

这些特有的感官能力可以让蛇类对猎物精准定位,不管是黑暗的洞穴,或者是浑浊的水下都能够把猎物看得明明白白。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蛇类大概率无法进化到如今的程度。但是命运却偏偏给了蛇类一个大肆发展以及做大做强的机会。

这个机会的背后就是恐龙的灭亡,这起灭亡也来得非常突然,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直接把恐龙的统治从地上直接烧到了土里。

这场灾难直接为恐龙王朝画上了一个句号,整个地球也因此重新洗牌。生物链的位次也因为恐龙的消失受到了影响。

缺失的生态位需要能够有新的物种能够进行补充,而蛇类进化出来的适应能力让它们抓住了这个空档。

它们的栖息地也从之前的地下和水里向周围扩散,比如说森林,草原以及湿地这些核心栖息地。

这些原本属于恐龙的地盘成了蛇类肆意生长的地方。除去这些地方,淡水以及海洋领域也遭到了蛇类的入侵。

其他小型动物也因为恐龙的退出得到了繁殖的空间,比如说鸟类和小型蜥蜴等物种。它们的繁殖速度也在短时间内迎来了大爆发。

它们的大量繁殖也影响了整个生物界的平衡,而这些小型生物也需要其他物种去进行制约,而蛇类就是制约的最好进行者。

再加上恐龙的消失让蛇类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的消失减轻了蛇类压在身上的捕食压力和生存危机。

进化和调整也不能缺少

当然,蛇类并不能因此就觉得高枕无忧,因为恐龙消失的空间不仅仅对蛇类有利,这个地球上还有其他生物需要抢占资源。

所以,蛇类在各个方面再度进化,首先在身体结构方面,蛇类为了适应和匹配环境的强度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这个改变总结起来就是简化和特化,运用这样的方式把运动效率提升到极致。它们把四肢进一步进行了退化,这也让蛇类的身体成了流线型。

这样的体型更适合穿梭和爬行,无论是草丛,土壤或者是岩石的缝隙都可以顺利通过。这种流线型也可以降低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蛇类的脊椎与肋骨也因为这些改变发生了改变,它们的脊椎数量大幅度增加,部分蛇类的脊椎数量可以达到百节以上。

在这种影响下,蛇类的肋骨也变得更加灵活,这样的身体条件可以让蛇类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比如蜿蜒运动和侧行运动。

不仅仅是这些,蛇类的颌骨结构也在进化,它们的嘴巴可以张开的幅度达到了180度。那些比蛇类头部大出不少的猎物能够被它们张口吞下。

有人认为这是大自然对蛇类的赏赐,毕竟蛇类当时被恐龙压抑了太久。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合适,因为这些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和环境以及猎物相匹配。

为了把威力发挥到极致,蛇类还把自身的装备进行了进一步加强,部分蛇类演化出了红外感应郏窝,其中的代表就是蝮蛇。

这可以让蛇类对猎物的体温精准感知,哪怕是在夜间也能够做到精准定位。这也是蛇类相比于其他蛇类的优势。

同时,蛇类的毒腺和毒牙也变得更加厉害,比如说管牙和后毒牙。这套机制原本的用处是进行防御,但是恐龙消失以后它们的防守压力就大大减小。

这把防守的利刃也成为了蛇类制服猎物的快刀,在这些特性的支持之下,蛇类捕食猎物的成功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自身加强的前提下,蛇类的内部也发生了改变。不少蛇类的进食也从多元化转成了专一的进食选择。

游蛇类以鱼类和蛙类为主要食物,盲蛇以蚂蚁卵和幼虫为主要食物,这也避免了同类之间的食物竞争。

不止这些,蛇类的生存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部分蛇类在白天晒太阳升温,到了夜晚便躲进了洞穴保温。

不过,这些进化和改变不意味着蛇类没有天敌。其中哺乳动物对蛇类带来的威胁系数最高,它们也在恐龙灭绝以后得到了成长空间。

许多种群更是演化出了捕食蛇类的习惯,比如说黄鼠狼和豹猫。它们灵活的身手可以跟上蛇类的移动速度,同时它们对于蛇类的毒液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这些哺乳动物所攻击的对象是中小型的蛇类,而蜜獾和野猪这样的大型生物会去攻击和捕猎体型较大的大型蛇类。

而拥有飞行能力的鸟类也可以从高空对蛇类带来威胁,比如说部分鹰类和猫头鹰,它们算得上是蛇类不愿意面对的顶级天敌。

它们的视野自己钩爪的执行力能够识破蛇类的所有伪装,地面或者树上的蛇类只要被它们视野锁定,基本上就是它们嘴里的猎物。

在水里也存在着蛇类的捕食者,一些大型鱼类和龟类也会对蛇类发起攻击。而来自内部的威胁也是对蛇类带来影响的一部分。

一些大型蛇类会主动对中小型蛇类发起攻击,比如说眼镜王蛇。这些天敌的存在注定蛇类并不是高枕无忧。

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不会有一个物种是绝对无敌的存在,哪怕你已经拥有了在这个地球上活下去的秘密武器。

潜藏在你身边的天敌会对你带来精准的打击,毕竟对抗和进化才是活下去的唯一路径,无论是蛇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

【信源:中新社】

信源题目:

东西问·世界中国年丨易鸿宇:蛇年说蛇,蛇如何演化而来

信源链接:

https://ivpp.cas.cn/kxcb/kpdt/202501/t20250128_7524508.html?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来源:科学旅行号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