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也没料到,这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儿,日后会成为搅动中国近代思想浪潮的人——他砸过封建礼教的“老墙”,参与搭过中国共产党的“新梁”,却终究没护住自己两个为国捐躯的儿子。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1879年10月9日,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门第里,陈独秀出生了。
谁也没料到,这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儿,日后会成为搅动中国近代思想浪潮的人——他砸过封建礼教的“老墙”,参与搭过中国共产党的“新梁”,却终究没护住自己两个为国捐躯的儿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按家里的安排,他该走科举老路,中秀才、考举人,安安稳稳当个体面文人。
可他偏不,中了秀才后,看着科举制度里的腐儒做派,直接骂其是“裹尸布”;
后来进芜湖求是学堂,又因参与反清活动被开除;1902年赴日留学,更是抱着“找救中国的法子”的念头,把西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一股脑装进脑子里,回来就成了清廷眼里的“刺头”。
那会儿他刚从日本回国,看着国人还被“尊孔读经”捆着,干脆办了这份杂志,像在死水潭里扔了颗炸弹。
他喊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骂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要知道,当时文人写文章还得之乎者也,他这一闹,等于断了不少老学究的“饭碗”,可无数年轻人却跟着醒了,觉得“原来中国还能这样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看着青年们为了“反帝反封建”奔走呐喊,突然意识到:光靠笔杆子不够,得有个组织,把散沙似的革命者拧成一股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时候,远在北京的李大钊找到了他——两人早因办报相识,都认马克思主义是救中国的“药方”,一番长谈后,便有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租了间小洋楼,秘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李大钊则在北京呼应,在北大红楼里发展成员。那会儿两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靠书信传讯,像搭积木似的,把各地的进步分子串联起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虽没到场,却因威望和贡献,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这个当年骂清廷的“刺头”,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首任最高领导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一辈子忙着革命,早年把家扔给祖母,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从小没怎么享过父爱,直到兄弟俩长大去上海求学,才算和父亲有了真正的交集。但他们的相处,没有寻常父子的嘘寒问暖,更像“革命同志”:陈独秀和人讨论工人运动,延年会坐在一旁记笔记,偶尔插一句“工人的诉求得更具体”;乔年说“要先扫盲,老百姓懂了道理才会跟着革命”,陈独秀也会点头:“你比我想得细,这事儿得落实。”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海街头枪声四起,共产党员成了待宰的羔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陈延年当时是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正忙着组织工人武装反抗,却因叛徒告密被捕。敌人知道他是陈独秀的儿子,又打又逼,想从他嘴里套出党的秘密,可延年硬得像块石头,只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最后,敌人连绳子都没给,用乱刀将他砍死在刑场——他牺牲时才29岁,倒下前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
消息传到武汉时,陈独秀刚因“右倾机会主义”被免去总书记职务,正陷在政治失意的低谷里。一听儿子没了,他整个人僵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旁人想劝,他却摆摆手走进屋,关了门。后来有人说,那天夜里,武汉的风很大,隐约能听见他屋里的低哭声——这个一辈子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终究在丧子之痛里泄了气。
可命运没给他喘口气的机会。1928年,陈乔年接替哥哥的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委员,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一次秘密开会时,叛徒又泄了密,乔年也被捕了。敌人知道他是“陈独秀的二儿子”,下手更狠,用烙铁烫、竹签扎,把他折磨得血肉模糊,可乔年始终没吐一个字。临刑前,他笑着对狱友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最后,他和哥哥一样,倒在了刑场上,年仅26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一次,陈独秀是从报纸上看到消息的。报纸上印着“共匪陈乔年伏法”,字里行间满是嘲讽。他拿着报纸的手不停发抖,边角被捏得皱成一团。那会儿他已被开除出党,住在上海的小弄堂里,身边没什么人,只能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盯着“陈乔年”三个字,坐了整整一天,饭没吃,水没喝。后来有人问他,后悔让儿子走革命路吗?他沉默了很久,才说:“他们没走错,只是我这个爹,没护住他们。”
1932年他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出狱后,隐居在四川江津,靠写文章、翻译糊口,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他还是没放下“中国该往哪儿走”的念头,哪怕身边人劝他“别再较真”,他也摇头:“我这辈子,就没怕过‘真’字。”只是偶尔夜深人静时,他会拿出延年、乔年的照片,摩挲着边角,半天不说话——他砸开了旧世界的门,却没能让自己的儿子看到新世界的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42年,陈独秀在江津病逝。
临死前,他让身边人把文稿整理好,又提了个小要求:“别立碑,别写名字,简单埋了就行。”他大概觉得,自己没护住儿子,没完成革命理想,没脸要什么名声。
如今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延年、乔年的墓碑并排立着,每年都有年轻人来献花,有人会对着墓碑轻声说:“你们看,现在的中国,真的如你们所愿了。”而陈独秀,尽管一生争议不断,但提起新文化运动、提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们总会想起那个1879年出生的安徽人——他是举着“民主科学”大旗的先驱,是“南陈北李”里的“南陈”,更是个藏着一生遗憾的父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说到底,那个年代的先驱者,大抵都带着这样的“矛盾”:他们往前走时,身后是家,眼前是国,只能咬着牙把对家的牵挂,藏进对国的坚守里。陈独秀如此,他的两个儿子亦如此。
#历史##陈独秀##中国近代史##觉醒年代##历史人物##李大钊##微头条#
来源:积极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