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公开宣布,将用美国的方式对付中国,还没出手英国先喊疼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9:29 1

摘要:欧盟公开宣布,将用美国的方式对付中国,结果欧盟自己还没出手,英国就自己先喊疼。那么,欧盟这次的动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英国又为何成了最先“喊疼”的对象?

欧盟公开宣布,将用美国的方式对付中国,结果欧盟自己还没出手,英国就自己先喊疼。那么,欧盟这次的动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英国又为何成了最先“喊疼”的对象?

当地时间10月7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明年开始限制钢铁免税进口量,配额削减一半,超出部分征收50%的额外关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欧盟钢铁业”,实际上这一动作的方向并不难猜。虽然文件没有直接点名中国,但从措辞和时间点看,这无疑是冲着中国来的。

欧盟声称,这项措施“旨在防止全球产能过剩带来的不公平竞争”,同时强调“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定”。但所谓的“过剩”问题,本质上不是市场规则问题,而是经济结构问题。过去十年,欧洲的制造业持续外移,能源价格高企,钢铁业的竞争力早已被削弱。如今欧盟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外部市场,更多是一种政治化反应。与其说是经济政策,不如说是政治姿态。

欧盟计划的三项措施包括:将免关税进口配额削减47%,从每年约3400万吨降至1830万吨;对超过配额的部分征收50%的额外关税;并引入熔炼和浇铸追溯要求,防止第三国“转口规避”。这些条款几乎是照搬美国在特朗普时期的做法。美国当年宣称要“保护国家安全”,结果是全球钢铁市场价格暴涨,欧洲自身也深受其害。如今欧盟重蹈覆辙,只不过把矛头从美国转向了中国。

欧盟的逻辑看似自洽:市场被外来低价钢铁冲击,国内企业难以维持,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但问题在于,这种“保护”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欧洲钢铁行业的困境并非始于中国的竞争,而是源于自身长期的高成本、低效率和能源转型的阵痛。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钢厂老化严重,设备更新缓慢,再叠加碳排放政策的成本,欧洲钢铁业的价格始终比亚洲同行高出一截。在这种背景下,征税或限额并不会让欧洲的钢铁更具竞争力,只会让整个产业链更加脆弱。

更有意思的是,在欧盟宣布消息后,还没等政策实施,英国已经坐不住了。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钢铁行业集体哀嚎,称这项举措将使他们面临“史上最大危机”。因为欧盟是英国钢铁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占其海外销售额的近八成。现在欧盟要削减进口配额、提高关税,英国出口立刻受阻,企业成本大增。这意味着,在脱欧后的贸易格局里,英国非但没有摆脱欧盟的掣肘,反而更脆弱。

英国政府的反应也印证了这种焦虑,首相斯塔默在访问印度途中被问及此事时,只能模糊地表示“将给予强有力支持”,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措施。英国工业大臣则公开表示,将与欧盟展开谈判,寻求“国家配额”。这说明,即便脱欧多年,英国仍然不得不围绕欧盟政策行事。欧盟的任何调整,都足以让伦敦的产业神经紧绷。脱欧承诺的“自由贸易”愿景,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昂贵的幻觉。

回看欧洲内部,这项政策其实反映了更深层的矛盾。欧盟长期在“绿色转型”和“产业竞争力”之间摇摆。一方面,布鲁塞尔要求企业加快脱碳、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又担心高成本导致产业外迁。结果就是既想保护环境,又想保住产能,最终什么都没保住。钢铁行业正是这种矛盾的缩影,面对美国的高关税和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欧盟选择通过关税自保,但这不过是把短期压力往后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外部压力并非新鲜。美国早在数年前就以各种名义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结果是美国制造业成本上升、通胀加剧,最终反噬本国经济。欧盟如果重复同样的政策,结果大概率也不会不同。市场规律不会因为政治表态而改变。需求在哪,供给就会流向哪。欧洲可以提高关税,但无法阻止市场寻找更便宜的供货来源。反而可能导致内部物价上升,影响民生与消费。

总之,欧盟打算用美国的方式对付中国,但这套“美国方式”,并不适合欧洲。欧洲的经济体量、社会结构和能源依赖与美国不同,照搬只会带来新的矛盾。如今,还没真正出手,英国已经喊疼,这正是警告的前奏。一个失去独立判断的欧洲,难以在大国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未来的关键,不在于谁被“对付”,而在于谁还能保持清醒。

来源:全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