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要缺百万吨?机构偷偷加仓8家龙头,这逻辑得说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09:03 1

摘要:最近逛财经板块,估计不少人都注意到了。铜价悄悄涨起来了。伦敦铜都摸到15个月以来的高位,国内沪铜比年初算下来,也涨了快20%。还常听人说“铜要缺了”,甚至有消息说,机构已经偷偷给8家铜业龙头加了12亿股的仓。这事儿真不是瞎传,既不是短期炒热点,也不是跟风凑热闹

最近逛财经板块,估计不少人都注意到了。铜价悄悄涨起来了。伦敦铜都摸到15个月以来的高位,国内沪铜比年初算下来,也涨了快20%。还常听人说“铜要缺了”,甚至有消息说,机构已经偷偷给8家铜业龙头加了12亿股的仓。这事儿真不是瞎传,既不是短期炒热点,也不是跟风凑热闹,是供需两端真真切切起了变化,再加上政策在后面托着底,机构才愿意掏真金白银砸进去。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捋明白:缺口到底有没有百万吨那么大?机构为啥偏偏盯上这8家公司?每一句都有实在数据撑着,不扯虚头巴脑的。

先得说清楚,铜的缺口不是猜出来的,是供应和需求两边“一减一增”凑出来的结果。先看供应端,最近确实有点“掉链子”,9月份刚出了个挺关键的事。全球第二大铜矿,印尼的格拉斯伯格铜矿,因为泥石流直接停产了。这家矿可不一般,要占全球铜供应的3%,运营商后来直接说“没法按之前的合同供货”,连高盛都把这事儿叫做“铜市黑天鹅”。受这影响,高盛直接改了预测,原本说2025年全球铜是过剩10.5万吨,现在改成了短缺5.55万吨,还说2025年下半年供应要少16万吨,到2026年再少20万吨,缺口只会越来越明显。

而且这还不是个案,全球前20大铜矿,要贡献整个行业36%的产量,但现在大多都遇到麻烦了:要么是矿山地质越来越复杂,挖起来更费劲;要么是运营成本一个劲涨,要么就是矿石品位越来越低。比如智利那些老牌铜矿,平均品位都降到0.6%了,意思就是以前挖1吨矿能出不少铜,现在挖1吨矿,铜含量少了一大截,想挖够以前的量,得花更多人力物力。

国内这边供应也在收紧,11部门一起发的《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里写得很明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不再新增铜冶炼产能,就算新建项目,也得自己配套铜矿资源,那些小作坊式、没技术没环保的产能,要慢慢清退。这等于把供给端的“水分”挤掉了,剩下的都是有实力的企业,但问题是,铜矿从找矿、勘探到真正投产,最少得5到7年,短期根本没法快速补产能,所以供应紧俏这事儿,一时半会儿缓不过来。

再看需求端,早就不是以前只靠房地产、传统基建拉着走了,现在新能源才是绝对主力,而且是长期的刚需,不是一阵风。咱举几个实在例子就懂了:造一辆新能源车,要用到80公斤铜,是燃油车的4倍;建1兆瓦的光伏电站,得用5吨铜;特高压线路更费铜,每公里就要3吨;AI数据中心更狠,一个超大型的数据中心,铜用量能达到1.5万吨,差不多相当于一座中型铜矿一年的产量。

政策上也在推,2025年10月国家能源局刚发的《新能源电力发展规划》里说,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要冲刺220GW,风电新增装机目标是100GW,就这两项加起来,对铜的需求就比去年多了近40万吨。还有国家电网,2025年的投资计划里,光是电缆采购这一项,金额就比去年多了28%,而这些电缆里,铜占了近70%的原材料成本,等于直接给铜需求托了底。

国际能源署都预判了,到2030年,全球电网升级和新能源基建,要贡献60%的铜需求增量,这不是短期爆发,是要持续十年以上的长期趋势。一边是供应在减,一边是需求在增,行业里现在预测,2025年全球精炼铜缺口接近100万吨,这数字不是瞎编的,是供需两边实打实算出来的。

机构也不是瞎买,能让他们掏出真金白银加仓12亿股的8家龙头,都踩中了“有资源+业绩实+合政策”三个关键点,没一家是靠概念凑数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手里有矿”,成本能自己说了算,不怕铜价涨了没原料。比如紫金矿业,国内铜的储量和产量都是第一,还在海外刚果金、秘鲁拿了不少优质铜矿,它矿山产铜的毛利率能到66%,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挖出来铜,去掉成本,一半多都是利润。2025年它的铜产量能突破80万吨,机构对它最上心,光证金公司就持有6.91亿股,是8家里加仓最多的。

还有江西铜业,国内最大的阴极铜供应商,自己手里的铜资源量有889万吨,要是算上联合控制的,超1300万吨,而且早就形成了“采矿-冶炼-加工”一条龙,不用靠别人供原料。上半年它的冶炼业务毛利率涨到3.5%以上,要知道铜价只要涨一点,它赚得就多一截。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560.3亿元,税后利润47.09亿元,基本每股收益1.29元,连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同比都涨了16.84%,业绩是实实在在的。

有矿的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抗风险,不用高价从外面买原料,冶炼成本比那些没矿的企业低15%-20%,就算铜价短期波动,也不怕赚不到钱。比如云南铜业,背靠云南的水电资源,电费成本比同行低不少,还参股了好几个铜矿,能稳定拿到原料,社保基金都给它加仓了8000多万股,看中的就是它这成本护城河。

除了有矿的矿企,加工端的龙头也很有看头,因为新能源带来的加工红利,比单纯挖矿更稳。比如铜陵有色,虽然手里的矿不如前几家多,但它的高精度铜箔专门供锂电池用,现在锂电池用铜箔的需求,每年都涨30%,它的订单都排到明年了,机构加仓1.2亿股,就是赌这部分增长能兑现。

还有精艺股份,名气没那么大,但在新能源汽车用的精密铜管里,市占率很高,车企一扩产,它的订单就跟着涨,今年一季度营收直接增长28%,私募早就提前加仓了5000多万股,就等业绩落地。甚至还有中国中铁、中国中冶这些看似是搞基建的,其实藏着不少铜资源。中国中铁手里有757万吨铜资源,自己挖出来的铜,刚好供自家的特高压项目用,“自己产自己用”,根本不怕铜价波动,机构给它加仓了6.19亿股,看中的就是这种稳定性。

可能有人会问,这波铜价和龙头的行情,能持续吗?其实看行业大环境就知道,不是短期热点,是长期趋势。比如全球高温超导市场,2024年规模才7.9亿元,预计2030年能突破1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3.9%,而铜作为超导领域的核心材料,需求只会越来越旺。政策上,除了之前说的铜产业方案,工信部还出了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方案,专门鼓励高端铜材发展,淘汰低端的同质化产能,政策红利只会往龙头倾斜,小企业想分一杯羹越来越难。

再加上美联储2025年预计要累计降息50个基点,美元走弱,对铜这种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来说,就是支撑,铜价不容易大跌。高盛、华泰证券都预测,2027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价中枢,会突破10750美元/吨,比现在的水平还要涨25%-30%,这意味着龙头企业的利润还有提升空间。

而且这些龙头不光现在能赚钱,还在往长远走,搞绿色转型。比如江西铜业,投了8.7亿元建设氢能中试线,目标是2030年低碳产能占比达到30%,还在推进欧盟的CBAM认证,以后出口铜材,能省不少碳税;紫金矿业的海外项目,贡献了超60%的收入,成本优势明显,还搞了海外矿山的数字化开采系统,挖铜效率比同行高不少。反观那些蹭铜概念的小企业,要么没实际产能,要么铜业务占比不到5%,根本接不住行业红利,还可能被政策淘汰,未来行业集中度只会越来越高,龙头的优势会更明显。

总结下来,铜的百万吨缺口不是炒出来的,是供应跟不上新能源、电网升级的长期需求,再加上政策收紧供给端,凑出来的真缺口。机构加仓的8家龙头,也不是随便选的。要么手里有矿能压成本,要么在新能源加工端占着关键位,还得有实实在在的业绩撑着,每一家都有硬底气。这波行情也不是简单的周期反弹,是新产业带动资源需求的“重构性爆发”,铜早从以前的“工业味精”,变成新能源时代的“刚需品”了。咱们普通人不用天天盯股价涨跌,抓住核心逻辑就行:有资源、有业绩、符合政策的龙头,才是真能接住行业红利的主儿,这比纠结短期波动靠谱多了。

来源:健康趣话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