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假期历来是中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高峰,2024 年的国庆却呈现出别样景象 —— 酒店行业惯用的 “节日溢价” 策略遭遇年轻群体的集体 “反套路”。当各大景区周边酒店将房价抬升至平日 3-4 倍时,大量年轻人与大学生放弃妥协,选择携带帐篷进驻广场、公园,用低成本
国庆假期历来是中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高峰,2024 年的国庆却呈现出别样景象 —— 酒店行业惯用的 “节日溢价” 策略遭遇年轻群体的集体 “反套路”。当各大景区周边酒店将房价抬升至平日 3-4 倍时,大量年轻人与大学生放弃妥协,选择携带帐篷进驻广场、公园,用低成本的露营模式开启旅行过夜新体验。这一现象不仅打破了传统旅游消费的固有逻辑,更凸显出年轻群体消费观念的理性转向,成为这个国庆假期最受关注的市场动态之一。
一、酒店 “节日溢价” 套路:价格翻倍 + 隐性收费,游客望而却步
国庆假期前一周,计划出行的游客们打开酒店预订平台时,普遍被屏幕上的价格震惊。平日百元级、千元级的住宿,在 “国庆” 标签加持下,价格如同坐上火箭般飙升,叠加隐性收费套路,让不少游客直呼 “住不起”。
在北京颐和园周边,一家连锁经济型酒店的标准间平日价格稳定在 380 元 / 晚左右,国庆期间直接标注 “假期专属价” 1580 元 / 晚,价格涨幅超 315%。记者在预订平台上看到,该酒店的价格详情页底部用小字标注 “需另付服务费 80 元 / 晚、押金 500 元(离店后 3-7 个工作日退还)”,若游客连续入住 3 晚,实际需支付的费用(含押金)高达 5480 元。“我本来想带父母来北京玩,看到这个价格直接放弃了住景区周边的想法,改订了 20 公里外的郊区酒店,即便这样,价格也比平时贵了一倍。” 上海游客王女士无奈地说,她最终花 860 元订了郊区酒店,每天需花 1 小时通勤到景区。
热门景区的民宿与短租公寓,更是将 “涨价” 与 “捆绑销售” 玩到极致。在浙江杭州西湖景区附近,一家主打 “湖景房” 的民宿,平日 520 元 / 晚的双人间,国庆期间标价 1880 元 / 晚,且明确要求 “需全款预付,取消订单不退款”。更让游客不满的是,民宿还推出 “国庆尊享套餐”,将价值 25 元的自助早餐、50 元的有偿停车服务与住宿捆绑,套餐价 2180 元 / 晚,比单独预订住宿 + 自选服务贵出 220 元。“我根本不需要早餐,开车来的也能找免费停车场,这种捆绑就是强买强卖。” 广州游客李先生在平台投诉后,对方仅回复 “国庆期间都是这个规则”,最终他选择放弃预订。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多个旅游城市上演:成都宽窄巷子周边的快捷酒店,平日 260 元 / 晚的房间涨至 980 元 / 晚;西安大雁塔附近的民宿,要求游客至少预订 3 晚,且需支付全额房费作为定金;厦门鼓浪屿上的客栈,甚至将公共卫浴的床位价格从 80 元 / 晚涨至 320 元 / 晚。第三方旅游数据平台统计显示,2024 年国庆期间,全国重点旅游城市酒店均价较平日上涨 217%,其中热门景区周边酒店均价涨幅超 300%,创近五年同期新高。
二、年轻人的 “露营反击”:广场公园变营地,低成本玩出旅行乐趣
面对酒店行业的 “涨价套路”,年轻群体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用自带帐篷的露营模式,开辟出旅行过夜的新路径。国庆期间,全国多个城市的广场、公园、景区露营区,随处可见搭起的各色帐篷,成为假期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0 月 2 日傍晚,杭州西湖边的柳浪闻莺公园迎来一波 “露营大军”。大学生小林和室友们背着双肩包、拖着露营装备袋走进公园,选了一处靠近湖边的平坦草地停下。他们从袋子里拿出蓝色自动帐篷,轻轻一拉,帐篷便快速展开,随后又取出防潮垫、睡袋和星星形状的 LED 小夜灯。“我们提前查了,这个公园允许夜间露营,只要不破坏植被、不使用明火就行。” 小林一边往帐篷里铺防潮垫,一边说,“西湖边的酒店最便宜的也要 1200 元 / 晚,我们四个合租帐篷,人均一晚才 50 元,还能看到湖景,比住酒店划算多了。”
不远处,上班族张先生正用卡式炉煮泡面,炉具上的锅里冒着热气,香味随着晚风飘散。他身边的折叠桌上,放着矿泉水、火腿肠和洗好的青菜,旁边的折叠椅上搭着外套。“我月薪一万多,不是付不起酒店钱,就是觉得不值。” 张先生搅动着锅里的泡面,“酒店还是那个房间,只是加了‘国庆’两个字就翻三倍,这种溢价我不想买单。反而在这里露营,晚上能听着湖水声睡觉,早上还能看日出,这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
除了公园,城市广场也成为年轻人的 “临时营地”。在成都春熙路附近的天府广场,每晚 7 点后,便有年轻人陆续前来。他们大多选择广场边缘的树荫下,铺好防潮垫,围坐在一起聊天、玩桌游,手机连接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有的学生还带了便携式投影仪,将电影投在广场的墙壁上,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我们问过保安,只要不影响交通、不喧哗,就可以在这里休息。” 成都某高校学生小周说,他们一行六人,带了三顶帐篷,“晚上轮流值班看行李,大家挤在帐篷里睡,虽然简陋,但比住酒店热闹多了,还能认识其他来露营的朋友。”
这些年轻露营者还格外注重 “无痕出行”。记者观察发现,他们离开时都会将垃圾装进垃圾袋带走,帐篷搭建时也会避开草坪根系密集区域,使用卡式炉时会垫上防火垫。“我们不想因为露营给环境添麻烦,不然以后这些地方可能就不让来了。” 小林说,他们还会主动清理周边的垃圾,“出来玩,不仅要自己开心,也要给别人留方便。”
三、理性消费观崛起:年轻人不缺消费力,缺的是 “为合理价值买单” 的理由
年轻人选择露营而非高价酒店,并非因为经济能力不足,而是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他们不再被 “节日必须住好酒店” 的传统思维绑架,而是更注重消费的 “性价比” 与 “体验感”,对不合理的价格溢价说 “不”。
在深圳工作的 95 后白领小陈,国庆期间去了云南大理旅行。她的月薪约 1.2 万元,完全有能力支付大理古城内 1500 元 / 晚的民宿,但她最终选择在洱海西岸的露营区过夜。“我算了一笔账,住民宿 3 晚要 4500 元,而买一套基础露营装备才 1800 元,以后还能反复使用。” 小陈说,她在露营区认识了来自各地的朋友,大家一起看洱海日落、聊旅行故事,“这种体验是住民宿得不到的,而且花的钱更少,何乐而不为?”
这种 “拒绝为虚高价格买单” 的态度,在年轻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第三方调研机构针对 20-35 岁群体的国庆消费问卷显示,72% 的受访者表示 “不会为酒店的节日溢价买单”,其中 68% 的受访者认为 “酒店价格应与服务、设施匹配,单纯因节日涨价不合理”,53% 的受访者表示 “愿意尝试露营、住青旅等低成本过夜方式”。
年轻群体的理性选择,也倒逼部分景区与城市调整服务策略。为了满足露营需求,杭州西湖景区在国庆前增设了 3 处免费露营区,提供公共厕所、饮用水和垃圾桶;成都天府广场管理处专门划定了 “临时露营区域”,配备照明设施和保安巡逻;云南大理的部分古镇,还推出了 “露营 + 景区门票” 的优惠套餐,吸引年轻游客。这些调整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也让景区收获了更多好感。
10 月 5 日清晨,杭州西湖边的露营者们开始收拾装备。小林和室友们将帐篷折叠好放进收纳袋,把垃圾装进分类垃圾袋,走到附近的垃圾桶投放。朝阳从湖面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几人背着背包,笑着走向景区入口,准备开启新一天的旅行。不远处,还有陆续前来的露营者,正寻找合适的位置搭建帐篷,蓝色、绿色、橙色的帐篷在草地上铺开,与西湖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构成了这个国庆假期里最生动的旅行图景。
来源:夏看资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