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模仿王源的网红王扁在演唱会外扭捏热舞博眼球时,或许没料到五十多万粉丝的账号会一夜封禁;当“四川芬达”用倒地扭曲的浮夸动作恶搞杨坤时,更不会想到最终会吃上官司、直播间屡遭封禁。如今,这批靠模仿明星扮丑博流量、大肆捞金的山寨网红正集体迎来“凉凉”结局,这场流量狂
当模仿王源的网红王扁在演唱会外扭捏热舞博眼球时,或许没料到五十多万粉丝的账号会一夜封禁;当“四川芬达”用倒地扭曲的浮夸动作恶搞杨坤时,更不会想到最终会吃上官司、直播间屡遭封禁。如今,这批靠模仿明星扮丑博流量、大肆捞金的山寨网红正集体迎来“凉凉”结局,这场流量狂欢的落幕,早已注定。
山寨网红的崛起,藏着一套粗糙的流量密码
找准热门明星,抓取标志性特征,再用夸张扮丑放大戏剧冲突。模仿黄子韬的黄子诚加入“ESO”山寨男团,靠刻意模仿的神态开商演、搞团播;“黑伦”顶着酷似周杰伦的脸,用“哎哟,不错哦”的标志性台词在酒吧巡演,订台最低消费竟达6000元。
他们不拼才艺只拼“相似度+丑态”,靠着明星光环的溢出效应快速涨粉,再通过商演、直播带货变现,形成完整的“蹭流量-捞快钱”链条。
更刺眼的是其行为背后的三重伤害
法律层面,侵权雷区早已密布:模仿外貌不声明身份造成公众混淆,涉嫌侵犯肖像权;复刻明星声音使用经典台词,触碰声音权红线;未经许可演唱他人作品,更是直接侵犯著作权。
“黑伦”在酒吧表演《一路向北》等歌曲吸引顾客消费,显然已构成商业性使用,却未支付版权费。道德层面,故意扮丑的恶搞式模仿实则是对明星形象的恶意消耗,“四川芬达”的扭曲表演早已超出合理模仿范畴,沦为低级趣味的炒作。而对行业而言,这种零成本蹭流量的模式挤压了原创内容空间,带偏了“流量即正义”的浮躁风气。
市场与监管的双重重拳,终让泡沫破裂
明星方率先反击,黄子韬工作室发反山寨声明后,黄子诚账号永久封禁,投资血本无归,最终只能返乡养家;杨坤直接起诉恶搞者,使其作品全线下架。平台也开始发力,王扁封禁大号后小号再遭封杀,“贵州牙妹”等扮丑网红账号被果断处置。法律的边界更逐渐清晰,《民法典》明确声音权参照肖像权保护,《著作权法》对商业性表演的版权要求,让“山寨生意”彻底失去灰色空间。
值得深思的是,并非所有模仿者都落得惨淡结局
模仿鹿晗的鹿哈及时改回原名凌达乐,转型正规直播带货,如今销售额稳定在千万级别;“粥饼伦”则用流量热度把线下鸡蛋灌饼店开成连锁。这恰恰证明,流量本身并无对错,错的是用侵权、低俗的方式攫取流量的短视行为。
山寨网红的集体凉凉,是市场对浮躁风气的纠偏,更是对行业底线的重申。创作的核心从来不是复制与恶搞,流量的长久也从不属于投机取巧。当扮丑捞金的捷径被堵死,当尊重原创、恪守法律成为共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会脱颖而出,这或许正是这场“集体凉凉”背后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娱七娱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