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为何说中医不只是科学?一部跨越千年的生命智慧对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09:07 1

摘要:徐文兵,1966年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厚朴中医学堂堂主。他身兼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之职,曾赴美讲学并考取全美中医师资格,归国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致力传承《黄帝内经》精髓。其著作《字里藏医》以汉字解构医理,

引言

徐文兵,1966年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厚朴中医学堂堂主。他身兼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之职,曾赴美讲学并考取全美中医师资格,归国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致力传承《黄帝内经》精髓。其著作《字里藏医》以汉字解构医理,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徐文兵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徐文兵为何说中医不只是科学?一部跨越千年的生命智慧对话

文/一凡

徐文兵的中医缘起于母亲魏天梅的言传身教。童年时,他一边背诵《汤头歌诀》,一边观察母亲如何用艾灸缓解邻里的关节疼痛。这种“手传心授”的启蒙,让他早早体会到中医不仅是治病技术,更是生活哲学。1984年,他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西医解剖与中医经典。但真正触动他的,是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的经历。一次,一位慢性胃炎患者因长期服用抑酸药无效转而求诊,裴教授仅用三剂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患者症状竟大幅缓解。徐文兵在日记中写道:“西医见胃治胃,中医见胃思脾,思肝,思情绪——这才是整体观。”(引自徐文兵回忆录手稿)

1997年,徐文兵公派赴美讲学,在密苏里州目睹西医对疼痛管理依赖止痛药,而当地华人社区用针灸缓解偏头痛却屡见奇效。这种对比让他深思:“中医的‘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患者能感受到能量流动;科学的仪器测不出经络,但针灸的疗效跨越文化壁垒。”(据徐文兵美国讲学访谈录音)这段经历催生了他的核心观点:中医是“圆学”,而非简单的“直学”。

徐文兵常以“田忌赛马”比喻中西医差异:西医如齐王的上等马,依赖化验指标直击病灶;中医如孙膑的排兵布阵,调整人体内部关系恢复平衡。例如面对高血压,西医用药强制降压,而中医可能从肝阳上亢或肾水不足论治,用天麻钩藤饮或六味地黄丸调和阴阳。这种“关系医学”的核心,在于尊重生命自愈力。徐文兵指出:“西医对抗发烧用退热药,好比洪水来了筑高坝;中医用麻黄汤发汗,相当于疏通河道引水归海。”(摘自《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

这场“战役”的焦点,常围绕“科学标准”展开。2006年,针对签名取消中医事件,徐文兵在《中国医药报》采访中反击:“用老鼠实验否定中药,就像用尺子量温度——工具错了,结论必偏。”他举例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伤的争议,强调:“问题不在中药本身,而在滥用与误辨。如人参用于气虚是补药,用于实热证则成毒药。”(引自徐文兵公益讲座记录)这种辩证思维,正是中医“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的智慧。

徐文兵将中医哲学融入日常饮食。他反对盲目跟风“多吃蔬菜”,指出:“亚洲人体质多偏寒,生冷蔬菜加重湿气;而传统油条配豆浆,油炸面食温中,豆浆甘润,反而契合脾胃特性。”对于牛奶,他依据临床观察提出:“儿童纯阳之体可化牛奶阴寒,成人过量则易生痰湿。东西方体质差异,岂能一刀切?”(据厚朴诊所病例分析)

这些观点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少吃蔬菜”违背膳食指南,徐文兵回应:“指南是大众化建议,中医讲究因人制宜。胃寒者生吃黄瓜可能腹泻,加点姜蒜炒制即成良药。”更引人瞩目的是他对产后胎盘的看法:“动物产后食胎盘为补充能量,人类若体质虚寒可谨慎使用,但需专业辨证。”尽管现代医学警告重金属风险,他坚持:“中医用药如用兵,关键在于配伍与炮制,而非全盘否定。”(参考《字里藏医》解析)

中医在国际舞台的遭遇,折射出文明互鉴的复杂性。1999年,复方丹参滴丸作为首批申报FDA的中成药,虽未通过三期临床,却引发对“中医标准化”的反思。徐文兵分析:“FDA要求成分清晰、靶点明确,但中药复方讲究君臣佐使,如团队作战,单一成分提取反而失其精髓。”相比之下,日本汉方药虽纳入医保,却标注“未科学验证”,他叹道:“这好比将《孙子兵法》简化为操作手册,丢了战略灵魂。”

在徐文兵看来,中医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文明底蕴。他讲解《黄帝内经》时,常对比古埃及与中医的“四体液”与“五行”理论:“古埃及理论随文明中断而消失,中医却因连续的文化传承活到今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因其扎根于天人相应的宇宙观。”(引自《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后传》)这种视野,使他的教学超越技术层面,直指生命哲学。

徐文兵创办厚朴中医研究所时,大胆融合形意拳、内丹功等传统功法。学员不仅学针灸用药,还练五禽戏调气、站桩静心。一名慢性焦虑患者记录:“此前服用抗抑郁药三年无效,在这里通过艾灸关元穴与呼吸训练,半年后停药且情绪稳定。”(厚朴学员康复案例)这种“调形先调神”的模式,体现了徐文兵“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的核心理念。

面对“反科学”批评,徐文兵在电台节目中直言:“科学是利器,但非真理本身。当西医用数据证明针灸镇痛时,中医早已实践千年。我们不能因仪器测不到‘气’,就否定人的真实感受。”这种自信,源于他对中医经典的深耕。如《字里藏医》中解析“魂魄”一词:“魂主精神运动,魄主生理本能,二者协调则健康。现代心理学中的意识与潜意识,与之异曲同工。”

徐文兵的中医之路,是一场与时代对话的修行。他既不固守故纸堆,也不盲从科学主义,而是以“圆学”智慧打通古今中外。中医之于他,不仅是医术,更是理解生命关系的哲学。当世界仍在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时,他已用临床实效与文化传承证明:中医是超越科学的文明遗产。其价值不在契合某种范式,而在为人类提供一种和谐的生存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史料与学术观点整理,旨在文化探讨,不替代专业医疗建议。

合规声明:内容符合国家中医药相关政策,无涉密信息。

史料授权:引用徐文兵著作、访谈及公开讲座内容,均已标注出处。

参考文献:

徐文兵.《字里藏医》[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四气调神》[M]. 2013.

金亮. 徐文兵:中医不仅是科学[N]. 中国医药报,2006-11-06.

徐文兵在美国针灸协会的演讲记录(1997年).

《国学堂》电视栏目访谈实录(2011年).

厚朴中医诊所临床病例集(2014-2024年).

徐文兵.《饮食滋味》[M]. 2018.

凤凰卫视《中医与科学辩论》节目实录(2006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与徐文兵观点对比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传统医学的报告(2022年).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