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工业黄金”,曾有这些土名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9:09 1

摘要:提到稀土,如今没人不知道它是“工业黄金”“战略资源”,可在农村,尤其是几十年前稀土还没被广泛认知的年代,它从不是这个“高大上”的名字,而是跟着外观、产地、用途走,被农民们叫着各种接地气的“土称呼”。这些名字里,藏着农村与稀土最初的交集,也藏着一段“不识宝”到“

提到稀土,如今没人不知道它是“工业黄金”“战略资源”,可在农村,尤其是几十年前稀土还没被广泛认知的年代,它从不是这个“高大上”的名字,而是跟着外观、产地、用途走,被农民们叫着各种接地气的“土称呼”。这些名字里,藏着农村与稀土最初的交集,也藏着一段“不识宝”到“认得出”的过往。

农村对稀土的称呼,最核心的规律是“看颜色取名”——毕竟农民接触到的,多是裸露在地表、或是翻地时挖出来的稀土矿石/矿砂,颜色成了最直观的标识。北方农村,比如内蒙古、河北等地的稀土产区,早年常把浅褐色、略带金属光泽的稀土矿砂叫“褐砂”,有时候混在沙土里,看着和普通河砂没差,只是颜色偏深,农民翻地时遇到,还会随手拢到一边,觉得是“影响播种的杂砂”;而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等稀土大省,因为多是离子型稀土矿,矿石常呈现出浅红、淡黄或灰白,当地农民就喊它“红土砂”“黄土粒”,甚至直接叫“杂色土”——比如江西赣州的部分村子,早年村民在山坳里发现这种土,以为是“没肥力的废土”,种庄稼长不好,还曾用来填坑铺路。

除了看颜色,“按产地+形态”取名的情况也很普遍,每个产区的叫法都带着地域印记。在四川凉山的稀土产区,稀土常和花岗岩伴生,开采前多是块状矿石,当地农民就跟着产地叫“凉山石”,又因为矿石质地比普通石头软,敲碎后会成细粒,也有人叫“软石粒”;湖南郴州的部分村子,稀土矿常出现在山坡的表层土壤下,翻耕时一锄头下去能挖到成团的矿土,村民便称它“坡下土”“团粒土”,还流传过“坡下土,种啥苦”的说法,直到后来勘探队来取样,才知道这“种不好庄稼的土”竟是宝贝;而在广西玉林的一些村庄,稀土矿砂常随雨水冲到田埂边、水沟里,沉淀后形成一层细砂,农民清理水沟时会把它捞出来堆在田边,叫它“沟底砂”,偶尔还会用这种砂掺在水泥里砌猪圈,只觉得“砂粒细,黏合性好”,完全没意识到其价值。

还有些称呼,带着农村“实用主义”的特点,是根据稀土的“临时用途”来定的。早年农村没有专门的建筑用砂,部分地区的农民发现,稀土矿砂颗粒均匀、硬度适中,就用来混合黄土砌墙、垫院子,于是叫它“砌墙砂”“垫院砂”;在河南、山东的一些农村,曾有人把颜色浅、质地细的稀土矿粉,和草木灰混合在一起,误以为能“改良土壤”,虽然最后发现没效果,但那段时间里,村民都叫它“调土粉”;更有意思的是,在东北部分稀土产区,冬天雪后路面滑,有村民会把干燥的稀土矿砂撒在院门口、村口的小路上防滑,因为撒上后不容易结冰,还得了个“防滑砂”的名字——这些称呼,没有一点“战略资源”的影子,满是农村生活的烟火气。

不过,这些“土名字”大多只存在于特定年代和特定产区,随着稀土勘探、开采技术的普及,“稀土”这个规范名称慢慢走进了农村。如今在稀土主产区的村子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知道“褐砂”“红土砂”就是稀土,知道这东西能造飞机、造芯片,再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土”“杂砂”。那些曾经的土称呼,渐渐成了老一辈农民的回忆,却也真实记录了:稀土从来不是只存在于工厂、实验室里的资源,它曾藏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山坡水沟里,以最朴素的名字,陪着农民走过了一段岁月,直到被重新认识,绽放出“工业黄金”的光芒。

来源:望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