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放榜日,汴京城万人空巷。当礼部官员用洪亮的声音唱出中第者姓名时,人群接连发出惊呼。
公元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放榜日,汴京城万人空巷。当礼部官员用洪亮的声音唱出中第者姓名时,人群接连发出惊呼。
"南丰曾巩——"
"南丰曾牟——"
"南丰曾布——"
"南丰曾阜——"
唱名官员看着手中的名录,声音不禁提高了几分:"南丰王无咎——"
"南丰王幾!"
人群瞬间沸腾了。六人同科高中,全都来自南丰曾家——曾巩与亲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幾,创造了科举史上罕见的"一门六进士"奇迹!
这一刻,远在江西南丰的曾家宅院里,一位中年妇人正在纺纱。忽然管家跌跌撞撞跑进来,语无伦次:"夫人,中了!全都中了!"
妇人手中的纺锤应声落地。她想起儿子们赴考前,她曾叹息:"是中得一人登名,吾无憾矣。"而今,岂止一人?
这位妇人就是曾巩的继母朱夫人。她泪眼朦胧中,想起这些年曾巩这个当家的二哥,是如何撑起这个大家的……
曾巩,字子固,生于1019年9月30日,江西南丰人,后世尊称南丰先生。曾家本是书香门第,祖父曾致尧官至吏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也曾任职太常博士。曾巩自幼聪颖,"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但命运多舛。曾巩八岁生母去世,父亲续娶朱氏,也就是将他们兄妹视如己出的朱夫人。父亲三位夫人共生育了五个儿子、九个女儿。曾巩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更不幸的是,父亲后来遭人诬告被罢官,家道中落。养活继母和十三个弟妹的重担,意外地落在了曾巩肩上。
弟弟曾肇后来回忆:"无田以食,无屋以居,公时尚少,皇皇四方,营饘粥以养。"年轻的曾巩每天奔波,只为全家人能喝上一碗稠粥。
十八岁,曾巩第一次参加科举。离家时,最小的妹妹扯着他的衣角问:"二哥何时归来?"
结果名落孙山。
回到南丰,曾巩与兄长曾晔一起苦读,却引来乡人讥笑。有人作打油诗嘲讽:"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面对讥笑,曾巩在书房挥毫泼墨:"吾初心欲以文学自立,不意遭此困厄,然此岂足以夺吾志哉!"
整整二十年,他六次应试,五次落第。每次返乡,看到的都是弟妹们期待的眼神渐渐黯淡。大妹到了出嫁年纪,却因家贫无人提亲;三弟想买一本《昭明文选》,曾巩摸遍全身,竟凑不出二百文钱。
最艰难时,曾巩白天教书,傍晚帮人抄书,深夜才能读书。有次累极伏案而睡,烛火险些烧了文稿。惊醒后他自嘲:"韩愈先生'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说的不就是我么!"
转机出现在曾巩二十九岁那年。在舅舅引荐下,他得以拜见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
那时的欧阳修名满天下,求见者络绎不绝。曾巩在欧阳府外等了两个时辰,才获得接见。
欧阳修初不在意,但读到曾巩文章时,不禁坐直身子。看到"今世布衣之士,可以望于朝廷者,不过以声律取进士,习雕篆应科目......独阁下之力,进淑退否,卓然于流俗之外"一段时,竟拍案叫绝!
欧阳修当即赞叹:"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自此,曾巩正式拜入欧阳修门下。
值得一提的是,曾巩后来还向欧阳修极力推荐王安石,在信中热情洋溢地称赞:"王安石虽已得科名,彼诚不自满足,如此人古今不常有。"曾巩欣赏王安石的才学,王安石钦佩曾巩的品格。尽管后来政见不同,但此时他们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虽有名师指点,曾巩的科举之路依然坎坷。但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得失,开始为整个家族谋划。
他把自家破旧的书房变成了"曾氏家塾"。不仅亲弟弟们在此读书,连堂弟曾阜、还有两位妹夫王无咎和王幾,都被他邀请来一起学习。王无咎、王幾家境贫寒,曾巩便让他们住在家里,一同读书。曾巩开玩笑说:"我这叫'广种薄收',教十个总能中一个吧?"
每天傍晚,曾家书房里总会坐满求学的年轻人。曾巩不仅教他们经义策论,更传授应试心得。他常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汝等当以第一等为目标。"
堂弟曾阜起初文章不得要领,曾巩不厌其烦,一遍遍批改。有一次曾阜灰心地说:"二哥,我是不是太笨了?"曾巩笑道:"子固亦六试不第,汝何急焉?"
嘉祐二年,三十九岁的曾巩再次踏上赴京赶考之路。这一次,他带着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临行前,他看着这一支"曾家军",豪情顿生:"此番不论谁中,都是我曾家之荣!"
命运终于眷顾了这个坚持不懈的家族。欧阳修恰好是这一年的主考官,他锐意推进诗文革新。看到一份试卷文风古朴雄健,不禁拍案叫绝。拆封后,见是曾巩,哈哈大笑:"吾终得子固矣!"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一科曾家六人全部金榜题名!
曾巩、曾牟、曾布、曾阜、王无咎、王幾——六个名字,一颗心。
捷报传至家乡,朱夫人泪如雨下。那个曾经为全家人的一碗稠粥而奔波的二儿子,用二十年的坚持,换来了曾氏家族的荣耀。
这六位曾家子弟后来各有成就:
曾巩官至中书舍人,北宋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官至宰相,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曾牟任职秘书丞,以清廉著称曾阜官至大理寺卿,执掌司法王无咎任职天台县令,政绩卓著王幾官至殿中丞,以文才闻名曾巩的仕途虽不像弟弟曾布那样显赫,但他勤政爱民,在多地为官都颇有政声。在越州任通判时,恰逢饥荒,他果断下令提前发放常平仓粮赈灾,数万百姓得以活命。
他谦逊地说:"此欧阳公教吾'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之故也。"
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深厚的学识修养,曾巩最终成为北宋文坛翘楚,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并列"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朴实深沉,理论精深,《墨池记》《醒心亭记》等作品流传千古。
作为史学家,他校勘整理了《战国策》《说苑》等重要典籍;作为政治家,他在十二个州县任地方官,所到之处皆有惠政。
公元1083年4月30日,曾巩病逝于江宁府。临终前,他看着书房里那方陪伴半生的砚台,对子侄们说:"吾家以读书立世,非为科第,乃为明理。尔等切记。"
那方砚台上,刻着他中年时写下的箴言:"家之兴衰,在德不在力;人之成败,在志不在时。"
多年后,曾家子弟散居各地为官,但每年清明必回南丰祭祖。祠堂里,"六进士及第"的匾额旁,挂着曾巩的遗训:"读书明理,忠厚传家。"
曾家子孙代代相传的,不是科举高中的荣耀,而是那个曾经为全家人的生计奔波的二哥,如何用二十年的坚守,从一介寒门学子逆袭成为文坛大家。
人生最大的荣耀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爬起来。正如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所说:"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如今,当我们翻开《元丰类稿》,读到曾巩那些朴实无华却内涵深厚的文字时,仿佛还能看到:汴京杏花开得正盛,六位新科进士骑着骏马游街。行至欧阳修府邸前,曾巩率先下马,率领弟弟和妹夫们向恩师深深一拜。
春风拂过,杏花如雨,洒在六位曾家子弟的衣冠上,也洒在中国文坛这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里。
[微风]end[微风]
(根据史料整理,精心编撰,大部分插图系作者原创AI绘画艺术作品,少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力求图文并茂,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传播正能量,在阅读中获益……欢迎评论区交流,欢迎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来源:东方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