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同庆 保供有我】智驾煤海 青春报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08:24 1

摘要:技术员李佳树端坐在控制台前,双眼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时而调整车辆装排顺序,时而校准运行参数。当系统出现路径偏离预警时,他立即远程修正行驶轨迹,确保作业安全。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这位“00后”专注的神情透露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当

10月6日,清晨的阳光掠过鄂尔多斯高原,在黑岱沟露天煤矿,300吨级的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已经开始有序穿梭,这些“钢铁巨兽”按照规划路径精准运行。

“车辆定位正常,状态良好,可以进行剥离作业。”

无人驾驶集控室内,智能调度与管理平台犹如矿山的“智能中枢”,精准还原着矿区的真实场景,无人驾驶矿卡化作流动的光点,在电子地图上勾勒出高效运行的轨迹。

技术员李佳树端坐在控制台前,双眼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时而调整车辆装排顺序,时而校准运行参数。当系统出现路径偏离预警时,他立即远程修正行驶轨迹,确保作业安全。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这位“00后”专注的神情透露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当大多数人正在享受国庆长假时,他和露天矿无人驾驶作业系统创新突击队的同事们依然在岗位上坚守,用最新的无人驾驶技术守护着能源供应线,用创新的激情和实干的汗水,书写着别样的科技报国篇章。

四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突击队成员刘沅鑫还记得项目初期的艰难:5个人挤在简易办公室里,对着第一台待改造的300吨级矿卡一筹莫展。当时没人能预料,这支年轻团队将成为国内露天煤矿重型卡车无人驾驶的引领者。

2021年8月,随着国家能源集团重点科研项目“准能集团露天煤矿无人运输作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启动,露天矿无人运输作业系统创新突击队应运而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他们先后攻克无人驾驶感知技术、车辆控制技术、行车策略绕障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开始改造第一批卡车时是真的苦,我们基本24小时都在改造现场,大家轮班倒替盯控,困了就喝红牛,累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下。”刘沅鑫回忆道。作为创新突击队最早的成员之一,他经历了无人运输作业系统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困难挑战时常伴随左右,但他从未退缩过,每当遇到问题时,他总说“这有啥,干就完了!”这种对无人驾驶事业的热情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这种攻坚克难的信心鼓舞着更多青年人投身一线。

这个国庆假期,突击队员们的身影依旧活跃在无人驾驶区域各个角落,有盯控系统的李惠,协调车辆信息,确保无人驾驶卡车安全有序运行;有在现场进行设备点检的李钧政,仔细检查车载雷达现场状态,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有进行地图数据采集分析的徐飞,及时更新路线图,为系统优化提供支撑。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正是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础。

“这几年来,我们团队在无人运输作业设备性能、采矿工艺、安全运行和智能调度等方面实现了42项关键技术突破,无人驾驶效率不断提升。”值班班长赵致亮说道。

截至目前,黑岱沟露天煤矿累计完成60台300吨级矿用卡车和129台工程协同设备的改造,实现无人驾驶双编组全流程剥离作业,通过了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并达到高级水平。自2023年5月安全员下车以来,累计运行时长超过1.9万小时,累计作业20.8万车次,完成剥离量2132.14万立方米,运输里程超94万公里。

无人驾驶集控室里,巨大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矿卡运行数据,控制台前,队员们年轻的脸颊上不见疲惫,只有专注与自豪。屏幕上稳定运行的数据流,是他们献给祖国特殊的节日礼物。从最初的5人小组到如今的49人专业团队,从简易的现场办公室到宽敞明亮的集控中心,这些年轻人用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证明,在建设世界一流智能矿山的征程中,坚守岗位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最深情的诠释。

“我们要让每块煤炭都带着科技的温度,让矿山生产模式从人控走向智控。”赵致亮说道。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青年队伍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加快建设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创新示范的世界一流露天煤矿标杆企业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假期里,在准能,还有众多科技工作者,他们深耕一线、默默奉献,用前沿技术和执着坚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准能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