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一周年,成都给出的答案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08:22 1

摘要:2024年10月,成都公布首批63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一场延续至今的交通治堵工作正式开始。无数成都人见证了家门口的变化:路口变得畅通,路边围挡“退围”,公交车连接了更多学校、园区、地铁站。

2024年10月,成都公布首批63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一场延续至今的交通治堵工作正式开始。无数成都人见证了家门口的变化:路口变得畅通,路边围挡“退围”,公交车连接了更多学校、园区、地铁站。

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要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既面临着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一城”的现实境况,也要维持“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美好生活,成都交通治堵工作迫在眉睫。如今,距离成都交通治堵工作开启将近一年。一年来,交通治堵不仅解决着单个点位的拥堵困境,也成为城市治理能力和精细化水平的“考卷”。

在实践中摸索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2024年9月29日,国庆大假前夕的周日,成都降下大雨。下班回家路上,排行车辆密密麻麻。这一天的晚高峰,拥堵指数较前一个工作日激增了59.55%。

从天空俯瞰成都,环状结构的主干道之间,状如蛛网的道路填满了城市空间。但与之相对的,是成都超过687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即便城市路网密布,一场大雨、一次大型活动,仍有可能让交通捉襟见肘。

道路“增量”需要时间和空间,但眼下的拥堵,必须尽快解决。

▲多车串联掉头

交通组织的优化,是成都治堵工作中的主流方案之一。在武侯大道(三环路至武兴二路)南侧区域路口,经武侯大道出城的车流需要频繁在此处掉头,车辆排行严重。“多车位串联掉头”成了解决“掉头难”的方案:通过在地面划设多个掉头车位,引导多辆车同时掉头,就能缓解车辆排队掉头的压力。此后,天府新区麓山大道二段、天府大道南段与华府大道一段交叉路口、麓山大道一段蓝山美树交叉路口等地也相继实现这一模式。

一次成功,快速推广,整体优化。这是“多车位串联掉头”的经验。

为有限的道路资源“赋能”,也是缓解拥堵的一大利器。今年2月,成都宣布在平峰时段开辟大量公交专用道供社会车辆使用,道路利用率大幅上升。然而,开放一段时间后,大量公交专用道仍然空闲,这是为什么?

不少司机直言,由于不清楚具体专用道使用规则,因此“能不上就不上”。

▲成都公交137路后的移动提示牌

不久后,成都三环路辅道上,一辆辆“移动提示牌”出现了。公交车尾的led屏幕上,“本专用道开放”的提示会跟随具体情况进行变动,为来往车辆指引方向。在三环路辅道试行一周后,成都又紧接着在红星路、人民北路、锦城大道、锦江大道、天府二街等公交专用道已开放路段,实现专用道信息实时提示全覆盖。

政策领头、立说立行、不断优化。这是公交专用道开放的经验。

▲“路中式”公交站台

剑南大道车流量大,拥堵频发,于是引入AI红绿灯控制系统,让“车看灯”变成“灯看车”;针对高架桥上“龟速车”开得太慢,引发拥堵排行,交管部门自主研发了“龟速车”治理系统,最快30秒就能识别认定,并对车主进行处罚;早高峰公交排队刷卡,乘客堵在门口,车辆堵在路口,成都公交将站台调到路中,将刷卡机挪到站台,乘客先刷卡再上车,坐车从从容容......

不同的拥堵点位,有着不同的现实原因。在交通治堵的过程中,循着“病症”找“药方”,才能治标又治本。

问需于民

“金点子”来了,“家门口”通了

面对一个路口的“小梗阻”,从市民投诉到拿出方案需要多久?成都的答案是6小时。

“每次过这个路口,大家都只能直接横穿高架桥下的绿化带,特别不安全,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起来。”今年3月3日,市民冯先生通过本报向交通部门反映:成华区双福一路与双成一路交界处交通秩序混乱,行人通行被迫横穿绿化带。随后,市民与记者同时将情况反映给了相关部门。

当天下午,多个部门来到了现场了解情况。下班之前,一份解决方案已经到了市民手上:计划在双成一路的东西两侧进行适当的工程改造,每侧移除5米宽的中央绿化带,并增设过街斑马线。此时距离市民反映问题,仅仅过了6小时。1个月后,这处路口便已做完了“手术”。

▲双福一路路口改造前后

市民家门口的小变化,反映着治堵的速度和温度,也诠释着“开门治堵”的初衷。数据统计,去年10月以来,通过“12345热线”“五进”“媒体平台留言”等渠道累计收到了诉求意见8300余件,已采纳6600余件。在第二批治堵点位清单中,88点位全部来源市民意见,治堵工作的“灵感来源”和推动力,正是一个个市民提出的“金点子”。

交通治堵,为的是道路通畅,而道路通畅,为的是市民舒心。细数治堵工作清单中的点位,成都人的上班路、上学路、就医路,甚至买菜路都在其中。

在龙潭工业园区,通勤不便一度阻碍着市民“上班路”。为此,“定制公交”应运而生,网上预约,次日准点上车,点到点接送,配合周边公交线路,区域月均服务超175万乘次。

▲华西医院区域经治理后秩序井然

在华西医院,人流、车流交织复杂,仅仅是医院大门与学校大门之间的人行道,每小时通行人次就能达到3000余人。实施交通组织优化后,部分区域改成了步行街,其核心路段电信路拥堵指数已骤降41%。

孩子们的“上学路”,也在变得越来越快。今年开学季,成都公交全面恢复181条通学定制专线,同步新开90条通学专线,成都公交通学专线数量增至271条。

随着时间推移,市民需求和治堵工作的匹配也越来越精准。最新一批的治堵点位清单已锁定“上学、就医、游园”三大场景。青羊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成都铁中等学校,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第一骨科医院等医疗机构,百仁公园、吉泰活力公园等特色公园周边交通治理均已纳入清单。

通力协作

一项没有“局外人”的工作

对于时常往来于城西的市民来说,双流区统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是一个绕不开的节点,也曾是一个提起来就伤脑筋的堵点。每逢早晚高峰期,左转、右转与直行的车辆汇集,从路口反排甚至可以超过2公里。

▲双流区统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

在改造过程中,绕城高速收费广场绿化带被切除,路口西进口辅道增加为3车道,隔离主辅道,多股车流得以分道行驶,再辅以红绿灯的优化,这里的拥堵指数已从6.19下降至1.68,大排长龙的情形不复存在。

在成都交通治堵的过程中,这样的“微创”改造十分常见。而要完成这样的改造,则需要多部门配合,交管、住建、属地等缺一不可。也正是因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双流区统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工程改造从进场施工,到最终投入试运行,总计只用了39天。

“没有局外人”的自觉和要求,正是成都交通治堵工作的重要特点,也是工作能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成都,这份保障被称为“推动科学高效治堵工作协作机制”。在机制下,设立了7个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涵盖了22个单位和23个区(市)县。值得注意的是,其所涵盖的成员单位中,不仅有交通、交管、地铁、公交、住建这些交通运输、建设单位,也包含了卫健、公安特勤和规划设计研究等单位,几乎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都交管部门“龟速车”监测系统

交通治堵,关乎生活方方面面。因此,没有部门是“局外人”,也没有一个市民是“局外人”。无论是治堵点位的出谋划策,还是治堵过程中的积极配合。以交通治堵作为切口,这场千万人参与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共同见证着城市更通畅、更高效、更幸福。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交通治堵,需久久为功。日历翻过一年,一个个可喜的变化已融入生活。着眼于未来,交通治堵仍不能放松:个别“断头路”“烂尾路”还待打通,部分学校、医院周边拥堵情况仍需缓解......当治堵走入“深水区”,当市民的期待不断提升,当系统性的难题不断凸显,这份长长的“考卷”,还等待我们写下更精彩的答案。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煦阳 本报资料图

来源:爱看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