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余杭青山村,孩子们手持雨棍模拟风雨声响,笑声与自然共鸣;海宁神仙湖的矿坑岩壁前,村民讲解员正用方言讲述地质变迁;诸暨山下湖镇的珍珠作坊里,开蚌取珠的惊呼声此起彼伏……据10月7日中新社报道,这个国庆假期,在浙江等地,科普游将县域的生态资源、工业遗产与传统
秋日的余杭青山村,孩子们手持雨棍模拟风雨声响,笑声与自然共鸣;海宁神仙湖的矿坑岩壁前,村民讲解员正用方言讲述地质变迁;诸暨山下湖镇的珍珠作坊里,开蚌取珠的惊呼声此起彼伏……据10月7日中新社报道,这个国庆假期,在浙江等地,科普游将县域的生态资源、工业遗产与传统技艺转化为沉浸式课堂,让游客在触摸自然、观察岩层、体验开蚌的过程中,完成从观光客到学习者的身份转换。这种将教育基因植入旅游场景的创新实践,正推动县域旅游从眼球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文化动能。
科普游兴起,折射出文旅消费需求与县域资源禀赋的契合。当越来越多游客对城市同质化景点逐渐失去新鲜感,县域特有的自然生态、工业遗迹与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就会越发吸引人。夜观昆虫感知生物多样性、解读岩石中的地球演变……各类生动实践不仅满足了亲子家庭寓教于游的需求,更让县域旅游实现了从资源展示到知识传递的变迁。从这个视角看,科普游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旅游的价值表达——村民从旁观者变为知识传播者,游客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乡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县域经济获得更多活力。
这种旅游方式受到青睐,关键在于其实现了科学性与乡土性的有机融合。比如,一些自然教育课因村民导师的讲授而保持原真性,方言讲解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养殖技术被拆解为体验环节,这些尝试都体现了“专业内容+本土表达”的创新路径。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普内容的生硬灌输,又给远离乡村的游客更多新鲜感。从经济效益看,科普游带来的不仅是门票收入,而且有望通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衍生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综合收益。
要让科普游在更多地方热起来,需要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考虑建立科学严谨的内容体系,邀请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等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计,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考虑保留村民讲解、方言叙事等乡土化表达,避免陷入同质化窠臼。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设计分层体验。此外,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也至关重要,通过收集游客反馈、跟踪复游率等数据,持续优化内容供给。
《中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县域旅游总收入增长9.96%,这一数据印证了县域文旅的蓬勃活力。科普游的实践表明,当旅游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消费,而成为可带走的知识体验,一些县域才能实现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蜕变。
未来,科普游的发展需要在创新中求突破。一方面深挖县域特色资源,将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转化为科普素材;另一方面加强科技赋能,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互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应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让科普游不仅成为传播知识的平台,也成为带动当地就业、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当越来越多地方加入科普游的行列,越来越多游客通过科普游获得知识和情感共鸣,这种新型旅游模式才有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