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渤海之滨的“小海星”跨越山海传递爱心,邯郸的“科创小将”用发明解决难题,雄安少年在机器人赛场为国争光,唐山女孩用快板传承传统曲艺……他们扎根河北这片沃土,以仁爱之心、创新之智、拼搏之姿、文化之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好少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昂扬向上,用行动书写青春华章
——走近2025年河北省“新时代好少年”
在燕赵大地上,一批新时代好少年正用行动书写青春华章。
渤海之滨的“小海星”跨越山海传递爱心,邯郸的“科创小将”用发明解决难题,雄安少年在机器人赛场为国争光,唐山女孩用快板传承传统曲艺……他们扎根河北这片沃土,以仁爱之心、创新之智、拼搏之姿、文化之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好少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小海星”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 省文明办供图
志愿服务,诠释少年担当
今年7月,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阿勒玛勒克村幼儿园里迎来了几位好朋友。
秦皇岛“小海星”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母轩铭和王梓懿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这里,为幼儿园孩子们带来了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剪纸画和贝壳画,还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跳舞。
这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奔赴,源自2018年春天开始的爱心接力。
当年,当得知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孩子们因经济条件限制,连基本学习用品都难以保障时,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以下简称“经开区二小”)的全体师生决定行动起来。
在秦皇岛市志愿者服务基金会和市文明办的支持下,学校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中心小学、阿勒玛勒克村幼儿园结为帮扶单位,并发起“牵手帕米尔高原的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
也是在那年,学校成立了“小海星”志愿服务队。
“海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代表着希望、坚韧和爱,形状又和我们学校的校徽相近,所以我们的志愿服务队就以‘小海星’命名,希望孩子们也能像海星一样美好,并将爱延续。”该校党总支书记王志鹏说。
一场跨越万水千山的爱心行动就此开始。
志愿服务队每年都会组织义卖活动,学生们自制各式各样的手工零食、工艺品,自己排练文艺节目,通过演出、义卖、捐赠等形式募集善款。
最终,这些善款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用品,飞向帕米尔高原。
经过一代又一代“小海星”的努力,经开区二小已累计捐赠10万余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在“小海星”的带动下,秦皇岛市已有12支中小学志愿服务队、20余名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
渤海之滨的爱心,流淌过华北平原,为帕米尔高原上的孩子们送去温暖。而在保定,一个少年的善举,同样温暖着山区的孩子们。
张宸赫。受访者供图
保定市第十七中学学生张宸赫今年只有14岁,但他参与公益活动已有6年。
8岁那年,父亲带他去阜平县革命老区,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图书和衣物。那些用石块垒成的简陋房屋,让这个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当他将书本和衣物递到那些同龄孩子手中时,有人拿来自家的果子塞到他手里。
“当时感觉心里很温暖。”他说,这份温暖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他幼小的心里。
自那以后,公益服务成了张宸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山区孩子送书、在社区清扫、开展春节禁燃宣传……6年来,他参与公益活动10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00小时。
尽管公益活动占据了不少时间,张宸赫的学习成绩依然优异。
“周一到周五主要就是学习,专时专用。周末或者长一点的假期,时间空出来了,就去做公益活动。”张宸赫有自己的规划。
从渤海之滨到保定古城,这些少年们用各自的方式践行着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张宸赫所说:“我要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在自我成长与服务他人的道路上踏实前行。”而在秦皇岛的“小海星”们,也在准备着新一批捐赠物资,继续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爱心接力。
日前,张世昌介绍自己制作的答题器。 受访者供图
热爱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汲冠旭是邯郸市丛台区曙光小学学生,小小年纪的他,在学校和社区里小有名气。
他不仅是同学眼中的科创达人,更用一个个充满巧思的发明和一次次热情洋溢的宣讲,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少年“为国而战、强国有我”的赤子情怀。
在汲冠旭的房间,随处可见国防科普书籍以及他亲手制作的各式模型。他的书桌,俨然一个微型车间,螺丝刀、电路板、各种废弃零件都是他的宝贝。
他发现每到假期教室的盆栽总是枯萎,便决心解决这个问题。随后的两个月,他查阅资料、绘制草图、反复试验,最终利用废旧饮料瓶和棉绳,成功制作出“自动浇花系统”。
这次成功激发了他更大的热情。担心爷爷忘记吃药,他花5天时间制作出带提醒功能的“智能药盒”……他的小发明层出不穷,并多次获奖。
汲冠旭不仅自己痴迷科创,更乐于分享。
“这是我做的太空空间站。空间站分为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在学校“杏坛讲堂”上,他指着自制的太空空间站模型,向同学们清晰讲解各个舱段的功能,眼神中充满自信。
每逢节假日,他还会带着他的“道具”辗转邯郸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市博物馆、北科科普馆,把科技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同样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还有雄安新区雄县第一初级实验中学学生张世昌。
在小学时,张世昌就常常出现在各类机器人比赛和创客大赛中,并屡获佳绩。近年来,他获得河北省第八届“校外教育杯”系列主题比赛机器人项目二等奖、第十届ICMC国际机器人创客大赛特等奖、2023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二等奖等。
“最开始接触时,我基本靠自学。后来,我就通过在线资源,跟着一些老师上传的教学视频学。”张世昌说。
一有空闲,张世昌便会积极投身各类研学实践活动:在博物馆感受历史厚重,在科技馆探索未来奥秘,在航天基地仰望星空梦想。
这些经历培养了他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2024年雄安新区首届中小学生模拟综合实践大会上,他凭借出色的综合素养和清晰的表达,荣获“最佳代表奖”。
刘占邦。省文明办供图
赛场夺金,青春无限精彩
不玩手机,专爱练武、爬树、骑马、射击;勇战赛场,小小年纪武术大赛摘金夺银。
他就是出生于武术世家的刘占邦,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金牌获得者,如今他在青县盘古文武学校就读。
他的家里常见各式各样的冷兵器,常谈论的话题是武术的门派和技击,常来的是师叔师伯们……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刘占邦的所见所闻都与武术有关。
2019年4月,沧州举办武林群英会。年仅8岁的刘占邦第一次参赛,表现惊艳四座,获得了八极拳儿童组金牌。
此后,刘占邦不断接到各类武术比赛的邀请函,在家中学武、去各地参赛,成了他生活中的日常。他不仅注重个人技艺的提升,还积极参与武术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他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教授小学生武术,培养他们对传统武术的兴趣。
在训练和赛场上突破自我的,还有辛集市第二实验学校学生王伯宇。
与乒乓球的缘分,始于王伯宇6岁那年。一次偶然观看的比赛,电视屏幕上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影和快速飞舞的乒乓球,瞬间捕获了他稚嫩的心。
“那时候就觉得特别酷,很想自己也能打得那么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伯宇眼中依然闪着光。在家人的支持下,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他便开始了专业训练。
短短几年间,王伯宇已成长为一名战绩赫赫的小将,收获了不少成绩。他在全国少儿乒乓球锦标赛中荣获团体第二名,并凭借优异表现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近两年,王伯宇参加了各种比赛,球技也在一次次激烈比赛中得到历练和质的飞跃。最让他难忘的一场比赛是2024年国少集训队选拔赛决赛。那一次,他在领先被追平、决胜局落后的逆境下,顶住巨大压力,及时调整战术和心态,最终勇夺冠军。
比赛对于王伯宇而言,不仅仅是技术和成绩的提升,更是精神和性格的磨炼。他说:“不惧失败,不畏强‘敌’,愈战愈勇,心怀理想,沉着冷静,果敢坚毅,这是乒乓球教给我的。”冠军梦想支撑着他前行,而过程中的挫折与成长,则让他变得坚韧不拔。
昌黎县昌黎镇第六完全小学学生陈昕如意对运动同样热爱。在众多体育项目中,轮滑是她最热爱的一项运动。
系统学习速度轮滑三年来,训练已成为陈昕如意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份坚持,是陈昕如意对速度的渴望和对梦想的执着。
去年冬天,她成功实现了“轮转冰”,从轮滑场自如地切换到真冰场,继续驰骋,并通过刻苦训练获得了不少好成绩:在2024年河北省第五届冰雪运动会上,一举夺得速度滑冰F组500米、1000米、1500米三项冠军,以及速度轮滑F组500米冠军和5000米亚军。今年,她更是在强手如林的2025国际轮滑马拉松巡回赛(上海站)中荣获B组第八名。
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没有让陈昕如意骄傲自满,反而激发了她更高的追求。作为河北省第五届冰雪运动会开幕式的运动员代表,她曾与世界冠军同台,那一刻,为国争光的种子在她心中深深扎根。
“我要努力训练,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这个梦想,如同远方的灯塔,照亮她艰苦训练的每一步。
康靖淇。受访者供图
演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每个周末,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学学生康靖淇总会抽出时间,来到唐山市南湖公园练习快板书。
13岁的她早已能灵活地使用快板,清脆的节奏伴随着朗朗上口的词句,时常吸引不少人围在她身边。每一段快板书结束,周围总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一次次的掌声中,康靖淇对于快板的热爱在不断加深。
康靖淇和快板结缘始于6岁那年偶然观看的一场曲艺表演。当那富有韵律的竹板声响起,她瞬间被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吸引。
“没想到,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讲故事,我也想用这样的方式把好故事讲给别人听。”康靖淇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最初简单的节奏练习,到如今能完整演绎多个经典段落,她把许多课余时间都给了这门传统艺术。
渐渐地,在学校里康靖淇成了小有名气的“快板达人”。每逢班级活动或学校演出,她总是被邀请上台表演,一段段经典快板书,被她讲得有声有色。
去年,她的快板书表演登上了央视舞台——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少儿优秀曲艺展演中,她表演的《雏凤凌空》快板书成功入选。
13岁的康靖淇有个大大的志向——通过自己的表演,向更多的人展示这项传统曲艺的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石家庄,天童小学学生李昊轩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弘扬着传统文化。
2023年,天童小学举办了一场名为“戏曲名家进校园,国粹文化共传承”的活动。
那天阳光洒满校园,李昊轩被舞台上戏曲演员们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吸引。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精致的妆容,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瞬间打开了他对戏曲世界的向往之门。
活动一结束,他便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学校戏曲社团。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每项基本功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打磨。
为了练出字正腔圆的发音,李昊轩常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戏曲名家视频,细细研究一个音、一个调。练习身段时,一个简单的手势、一次转身,他都要对着镜子练习无数遍。
2024年5月,在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中,他身着明黄蟒袍,头戴缀满珍珠、绒球与雉鸡翎的帅盔,背后四面靠旗威风凛凛,脚蹬厚底靴,将老将黄忠的英武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评委与观众眼前。
凭借《定军山》中的一个唱段,他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业余个人表演组“金花”称号。
课外时间,他经常参与各类公益戏曲展演活动。在社区演出时,他的表演让爷爷奶奶们赞不绝口;小朋友们则被华丽服饰与精彩表演吸引,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
他知道每一次演出都是传播戏曲文化的宝贵机会,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爱上戏曲。(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 赵泽众)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