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展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08:00 2

摘要:京郊东北,平谷区峪口镇,山峦连绵起伏……17年前,吴桂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走进这里,成为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此,她在大山里扎下根,将论文写在鸡舍蛋筐间,写在京华大地上。

本报记者 牛伟坤

京郊东北,平谷区峪口镇,山峦连绵起伏……17年前,吴桂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走进这里,成为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此,她在大山里扎下根,将论文写在鸡舍蛋筐间,写在京华大地上。

近20年间,吴桂琴和团队用专业和坚守孵化出一枚枚带有国产基因的鸡蛋,也孵化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京系蛋鸡”和“沃德肉鸡”打破国外垄断。

2025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24年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计划……如今,吴桂琴荣誉等身,峪口禽业也已经跻身世界三大蛋鸡育种公司之列。

国产金鸡展翅飞往更大舞台。

吴桂琴正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闻鸡起舞

与育种结缘,对于吴桂琴来说,称得上是“误打误撞”。

吴桂琴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建议她多考虑考虑农业领域。在厚厚的填报指南中,她选中了中国农业大学。面对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等不同专业,她联想到自己平时看过的《动物世界》,“当个动物饲养员也不错”,抱着这样的想法,吴桂琴懵懵懂懂地来到了中国农大。

刚开学,吴桂琴就傻了眼。

“本来想的是,学这个专业是要跟大熊猫等动物园里可爱的动物打交道,没想到学的全是猪马牛羊鸡。”这时,吴桂琴才知道,自己入学的那一年,专业刚刚从“畜牧遗传饲料”改名为“动物科学”。

从南方来到北方的不适,再加上专业带来的落差,让吴桂琴在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高数成绩不及格!“重修一个学分要100元,也不敢跟家里要,只能从生活费里面省,真是又懊恼又心疼。”也正是这次补考让吴桂琴突然醒悟了,她开始奋起直追,高数成绩也开始在同学中遥遥领先,为后来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很长,曾经跌倒未必是坏事。”

随着学习的深入,吴桂琴对专业的态度也从疏离转为接受,甚至学出了一丝甜意。尤其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遗传育种方向后,她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遗传育种能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发展,但又不完全受你的控制,常常给人带来惊喜和意外。”

博士毕业后,吴桂琴手握多张“入场券”:可以在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里继续做科研,可以留在高校任教,也可以去国外做博士后。每一张“入场券”都指引着光鲜的未来。

吴桂琴却做出了让很多人意外的选择——走出实验室,来到养鸡场。她的理由很简单,“看着自己的研究能为老百姓带来实际的获得,让我感觉更踏实。”

彼时,峪口禽业还是一家种鸡代理商——购买国外公司的种鸡(祖代),祖代交配繁殖产生父母代,父母代产出商品代,商品代产下的蛋被端上国人的餐桌。当时,带有国外血统的鸡蛋销量,占据了全国市场的8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运作体系、畅通的销售渠道、忠诚的客户群体……这些因素并没有让峪口禽业赢得国外公司的平等对待。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种源,种鸡的数量、质量以及供应的时间和价格完全被外方掌控,彼此摩擦不断。

吴桂琴加盟峪口禽业,被业界戏称为压垮双方谈判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来,早在国外读博期间,吴桂琴就曾在导师的引荐下,前往这家外国公司实习。一个制种公司居然引入育种博士,这让外方公司大为恼火。多轮谈判后,对方直接中断了峪口禽业的产品供应链,公司承受着巨大压力。

我国自主育种的进程被迫按下了加速键。吴桂琴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大梁。虽然压力很大,吴桂琴却信心满满。部分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对育种的深入研究,“就是要把我过去在实验室几十只、几百只的经验,应用到几千只、几万只中去,里面涉及的技术我都亲自操作过,流程也都很熟悉。”

吴桂琴的底气还来自实习期间在国外公司的一次参观经历,这次经历让她对高端的育种公司彻底“祛魅”。

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得意地展示着试管中提取的鸡的基因组,引发参观者惊叹连连。“我当时就疑惑,这就是我们在国内做实验时的常规操作,怎么就成了向客户炫耀的资本呢?”

回过头看,正是这些偶然因素的神奇组合,让吴桂琴开启了攀登种源科技高峰之路。

一头扎进大山里,吴桂琴在鸡舍安了家。闻鸡起舞的日子开始了。

“那时刚开始建厂,山里没信号,要打电话只能去第4个鸡舍外面第4根电线杆下。经常吃白菜炖粉条,我一顿饭能吃两个大馒头。”为观察鸡群生产规律,吴桂琴曾长期蹲守在鸡舍。3万多只鸡,每天汇集起海量的数据,成为吴桂琴优中选优的依据。

每天都很累,但每天都很踏实。

进入公司没多久,公司自主培育的“京红1号”和“京粉1号”蛋鸡,就在新品种发布会上亮相。当年,两个品种实现了上亿只蛋鸡的销售量。

比国外晚了近80年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智慧育种

在峪口禽业,要见到蛋鸡的祖辈可并不容易:消毒,换装,鞋套、手套、头套层层包裹,才能进入鸡舍。

随手捡起鸡笼里的鸡蛋,吴桂琴满脸骄傲,“这鸡蛋一看就很健康、很光亮,手感特别好。”她解释,刚生出来的健康合格的种蛋,才能孵出健康合格的小鸡,然后才能继续产出更多的、被送上老百姓餐桌的鸡蛋。

环顾鸡舍,鸡鸣声此起彼伏。其实,真正管理它们生长全程的工作人员不足10人。背后,更多的是科技的力量在发挥支撑作用,只要用机器扫一扫每只鸡的“专属身份证”,从蛋到仔的全过程一目了然。

17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场景。

由于当时的技术受限,吴桂琴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带领团队人工测量每只鸡的产蛋量、蛋重和蛋品质等。

这也是在刚刚加入公司时,吴桂琴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团队都能用起来的技能。也就是说,她需要拟定出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并将流程不断完善、固化下来。

吴桂琴最先挑战的就是电子化记录。“最开始,我们是用在纸上打钩的方式来记录,密密麻麻的格子让人很容易出现左右、上下串行。”她借鉴超市购物的经验,为每只鸡赋予一枚“电子身份证”。

这枚“电子身份证”该有多大?应该使用什么材质?这些都需要吴桂琴自己去设计。“很多科技都在细节里,都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吴桂琴以这枚小小的“电子身份证”举例:鸡舍每天都要消毒,所以条码的材料既要防水,还要防腐蚀;贴的位置要方便工作人员操作,还不能影响小鸡出壳;母鸡集中在上午产蛋,工作人员要在两个小时内扫描完所有数据,所以对网络的稳定性也有要求……“我们最早还试过喷码,但是因为蛋壳是非平面的,码能喷上去但机器识别不了,所以只能作罢。”

吴桂琴要挑战的还有工人们传统的工作习惯。“一开始有的人抱怨扫码麻烦,觉得扫码还没自己记得快。所以与一线的工人也要不断地磨合,帮助他们养成新的工作习惯。”

一次次的失败未能阻挡吴桂琴不断尝试的脚步。信息电子化的便利性也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有了信息电子化做基础,后续的数据整理就更容易了。”吴桂琴说,小小一枚“电子身份证”,汇集起了一只鸡的所有表型数据和基因数据,这只鸡七大姑八大姨的数据也被同时关联到一起,成为团队育种的参考依据。“我们每年产生的数据有十几亿条,如此海量的数据不可能依靠人工,必须得借助现代化、智能化的设备。现在不断有新的设备、新的方法出来,我们就要及时地跟进更新。”

如今,吴桂琴带领团队开发的蛋鸡育种管理系统,不断迭代更新,实现了自动采集、高效分析和智能选择,优化了30多项育种流程,工作效率提高了70%以上。

在育种的路上,想要更精准地选育优良蛋鸡品种,基因芯片是关键。

简单来说,基因芯片就像是给鸡做一次超大规模的“基因体检”,通过小鸡的血液快速读取出其DNA(脱氧核糖核酸)中数十万个甚至上百万个关键位点信息,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育种。

“原来的芯片是固相芯片。”吴桂琴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成人拇指大小的玻璃片。凑近看,能看到上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方块。“上面共有24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一张芯片,每张芯片上刻了60万个位点,可以检测一个个体的基因。”吴桂琴语气中略有遗憾,“这些位点都是用非常精密的仪器刻上去的,但咱们没有这种仪器,所以之前只能使用国外进口的产品。”

一只鸡的检测费就要1300多元,价格昂贵不说,还不灵活。“国外要求我们1万张起订,但我们需要的基因位点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候用不了这么多。”在吴桂琴看来,依赖进口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跟国外公司交付时,给别人提供的都是我们筛选过的好的基因,这等于说是把我们的劳动成果拱手相让了。”

要想不受制于人,唯有自主创新。

联合中国农大,2017年吴桂琴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首款蛋鸡专用基因芯片“凤芯壹号”,将检测成本降至进口的1/6,选种准确性平均提高51%。2021年,团队创新推出全流程国产化的液相芯片,使基因组育种值准确性再提升5%,育种周期缩短1至2年,彻底摆脱了核心工具的对外依赖。

中国创造

“研发‘京红1号’和‘京粉1号’时,我们还处在跟跑阶段,因为褐壳蛋和粉壳蛋当时是中国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两个品种。那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把国外断供的品种给替代上。”吴桂琴说,之后,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团队的研发精度越来越细,“京粉2号”和“京白1号”的亮相,标志着蛋鸡育种进入了并跑阶段。而“京粉6号”的横空出世,则意味着中国蛋鸡育种彻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京粉6号”的诞生,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

此前,公司在湖北调研时,客户提出能产“中粉蛋”的“红毛鸡”需求。原来,我国消费者偏好粉壳蛋,又喜欢吃红羽鸡。但是,传统粉壳蛋鸡多为白羽鸡或麻羽鸡;而红羽鸡多产红壳蛋。红羽鸡产粉壳蛋的技术空白亟待填补。此外,经济水平的提升让人们对鸡蛋的外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55克左右大小的蛋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更好。

市场的需求就是研发的方向。

之前的技术积累发挥了作用。吴桂琴团队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成功锁定控制羽色和蛋壳颜色的基因位点,通过定向选育等,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红羽粉壳蛋鸡”品种,并且实现了“700天产500枚蛋”的超高产量。

“京粉6号”投入市场后,很快便成为“爆款”。

如今,“京系蛋鸡”已形成覆盖红壳、粉壳、白壳蛋鸡的5大品种体系,累计推广80亿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实现了“中国人每吃两枚蛋,至少一枚源自京系”的目标。

其实,近20年来,吴桂琴和团队不仅打破了蛋鸡种源的国外垄断,也打破了肉鸡种源的国外垄断。

针对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的困境,团队创新融合白羽肉鸡长速快与高产蛋鸡繁殖效率高的优势,培育出“沃德188”等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打破了国际市场长达40年的垄断格局。“吃鸡自由”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自主育种的成功也引起国际市场的高度兴趣。曾经高不可攀的国际巨头,如今开始主动向中国寻求合作。

在一些博览会上,国外育种公司的参会代表会专程来到峪口禽业的展台,详细了解“京粉6号”的性能和优势。甚至有国外知名家禽育种公司向吴桂琴表达过强烈的购买意愿,希望将种鸡用于他们的研究推广。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十几年前,我们曾经苦苦追着他们卖给我们种鸡。如今,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创制了育种素材,组建了研发团队,掌握了核心技术,培育出一系列优质品种,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毫不谦虚地说,如今我们的产能全部释放,不仅能供应全国,甚至可以满足全球的供种需求。”吴桂琴壮志满怀。

她的理想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2023年6月,1.55万只“京红1号”高产蛋鸡和1000只“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的父母代种鸡落地坦桑尼亚。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种鸡首次实现出口,也是国产畜禽品种向国际市场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2025年9月,27万枚“京红1号”高产蛋鸡种蛋顺利出口老挝,这是中国自主培育蛋鸡品种首次登陆东南亚市场,为中老“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网友戏称,以前是“洋鸡下中国蛋”,现在是“中国鸡下世界蛋”。在欧美企业垄断国际市场多年后,中国自主培育的品种正在为世界提供一个新选择。

从平谷山区简陋的鸡舍,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演讲台;从打破垄断的“破局者”,到引领中国种禽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吴桂琴一直走在圆梦的路上,“总有一天,中国自主培育的种禽有机会覆盖全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