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琉璃河遗址发现80周年,“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自1945年发现这处遗址至今,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歇,不但确定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还对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了保护、利用。伴随着历史遗存不断被发现,北京“城之源”的
今年是琉璃河遗址发现80周年,“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自1945年发现这处遗址至今,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歇,不但确定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还对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了保护、利用。伴随着历史遗存不断被发现,北京“城之源”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
(1)尘封多年后被发现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多年尘封于地下,1945年,终于被人瞧出了“蛛丝马迹”。
那一年,华北最大的洋灰公司决定在琉璃河建厂,生产水泥。该公司向中国银行贷款,银行派经理吴良才商洽相关事宜。吴良才是中国考古学先驱之一吴金鼎的弟弟,对考古也很内行,他在琉璃河发现了非比寻常的陶片,便找到考古学家苏秉琦。苏秉琦看到陶片后,立即断定是商周的东西,无奈时局动荡,考证之事便搁置了。
上世纪70年代,发掘车马坑现场。
上世纪60年代,琉璃河遗址考古有了进展。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衡先生在房山区刘李店、黄土坡、董家林村一带进行调查并试掘。经过对当地出土陶片的仔细整理,他认定燕国的始封地极有可能就在琉璃河。(2015年6月25日《北京日报》4版,《“鼎天鬲地”带您穿越回古燕国》)
1964年,房山琉璃河一位村民在自家菜地挖菜窖时,无意中刨出了两件青铜器。公安部门把文物上交到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后,专家发现,铜鼎上有“叔乍宝尊彝”铭文,铜爵上有“父癸”铭文。这两段铭文虽无特殊含义,但在北京出土带铭文的青铜器本不多见,这两件东西似乎说明琉璃河附近有西周古墓。(2021年2月23日《北京日报》9版,《燕京寻根》)
1984年9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1973年春,北京市文管处、中科院考古所等单位共同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这片遗址进行了首次正式发掘。该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经过调查和钻探,工作人员发现了1座商周古城址和200多座西周墓,大批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其它珍贵文物出土。其中,伯矩鬲是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制作的器物,是周初青铜器中的艺术杰作;而重达41.5公斤、高62厘米的堇鼎,则是北京地区发现和出土的最大青铜器。(1984年9月18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地区考古发掘成效显著》)
上世纪80年代,琉璃河遗址发掘现场。
琉璃河商周古城址和大型奴隶主墓地的发现,大批带有“燕侯”或“太保”铭文的周初青铜器的出土,为人们了解燕国早期都城所在提供了宝贵资料,成为北京地区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此后,发掘工作不断有新进展。比如1986年,琉璃河遗址就发现了第1193号大墓,尽管曾被盗掘,但这座大墓仍出土了各类随葬品200多件,包括礼器、工具、兵器、车马器、漆器、货贝、装饰品等。(2014年9月19日《北京日报》20版,《克盉、克罍:揭开首位燕侯之谜》)
1988年8月8日,《北京日报》2版
1988年,国务院将琉璃河遗址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时候,已发现的两米深的护城壕沟和大量出土文物证明,古城即为西周初燕国都城。(1988年8月8日《北京日报》2版,《燕国古都在何处?商周遗址解史疑》)
(2)考古确定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北京建城始于何年?过去世人公认是始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也就是以往人们关于北京历史的“五朝古都之说”。然而,自从琉璃河遗址有了重大考古发现后,北京建城历史有了新的结论。
1990年,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在琉璃河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推断出当年北京已有3035年的建城史。(1990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文物出土两万三千件》)
1990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其依据来自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堇鼎、克盉、克罍这三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以前,北京地区也曾发掘出青铜器,像这种明确记载人名与事件的还是首次。堇鼎的器内壁铸有4行26个字,记述了“堇”奉燕侯之命,去宗周向太保召公奭进献美食,受到太保赏赐的事。“堇”特做此鼎以示纪念。能够做这样大规格的礼器,并能接触到王侯,得到恩宠,说明“堇”生前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此外遗址出土的一些器物铭文中也都记述了奉燕侯之命参加各项庆典的事,这些人能有机会与王侯接触,说明他们是政权机构的组成人员。克盉、克罍是在一座带有四条墓道的大型墓中发掘出来的,其盖内和器沿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各43字,明确记述了周王册封召公为燕侯的事实。其中“令克侯于匽”一句,与《史记》中的记载得到了相互印证,不但确认了召公与燕国的关系,还证明了燕国初封址就在今天的北京。
1995年1月8日,《北京日报》1版
周武王十一年伐纣后分封各路诸侯,燕侯得此封疆后,开始了燕都城的建设。那么周武王十一年伐纣,究竟纪元何年?我国天文学家按照彗星、木星的运行规律,根据史书《淮南子·兵略训》有关记载,依据现代对太阳、月亮活动的认识,经过精确计算,推论出周武王十一年应为公元前1045年。(1995年4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古老的北京 灿烂的文化》)
关于北京城始建是“建城”“建成”“建立”“建都”等多种提法,专家们也进行过论证,最终,大家认为采用“建城”的说法更为确切。(1995年1月8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今年建城3040年》)
(3)筹建博物馆展现古都风采
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展现三千年前的古都风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出资千余万元,开始筹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1995年4月,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竣工,4个月后正式开馆。该馆占地近40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博物馆内展陈面积为1239平方米,展览分为10个部分,文物展品有1000余件(含复制品),展出了历年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原地保留了4座古燕国贵族墓,展示了血腥残暴的奴隶殉葬场面和车马坑。(1995年8月22日《北京日报》1版,《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展厅里,六件漆器复制品(一件漆罍、不同造型的三件漆豆、两件漆觚)也十分引人注目。它们是按照出土文物复制的,因为埋在土中的原件器胎已腐朽无几,只有粘在墓土上的彩绘漆皮、嵌蚌大体尚存,其外观形迹也已严重缺残破损。在文物专家的帮助下,市金漆镶嵌厂的工艺师们用了近4个月时间终于复制成功。(1995年9月27日《北京晚报》4版,《西周燕都古墓出土漆器复制成功》)
1995年8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作为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以及传播古代燕国历史文化为宗旨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后便举办了“灿烂的古燕都文化”大型展览。这项展览在北京建城3040年纪念活动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国内外观众纷纷到这里,希望探访北京的源头。许多大、中、小学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老师们在展室内对照文物讲起了历史课、美术课。(1996年2月6日《北京日报》5版,《博物馆也能“火”起来》)
1995年,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竣工开馆。
伴随着文物部门对琉璃河遗址发掘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市文研所琉璃河工作站对琉璃河遗址的10座墓葬进行开放式考古发掘,吸引了不少北京市民前去观看。坐落于商周遗址上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也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游客们可以在博物馆参观原地保留的燕国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听工作人员讲解文物考古知识,到文物修复开放区感受文物修复的魅力。此外,博物馆还针对青少年特点,举办了文物知识竞赛以及“我爱北京,我爱博物馆”征文活动等。(2001年5月15日《北京晚报》18版,《琉璃河发掘西周晚期墓》)
2001年5月15日,《北京晚报》18版
2021年6月,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辽金城垣博物馆三家遗址类博物馆整合组建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形成了一馆三址的格局。(2022年5月28日《北京日报》1版,《点亮不落幕的博物馆之城》)
(4)规划遗址公园保护北京“城之源”
进入新世纪后,文物部门仍在一轮一轮地对琉璃河遗址进行发掘与研究,大量出土文物也进一步印证了“琉璃河遗址是北京三千年建城史起点”这一事实。仅2002年8月文物部门启动的那轮发掘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这些3000年前的随葬品,为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新思路、筹建琉璃河西周燕都大遗址展示园区提供了重要参考。(2002年9月26日《北京日报》8版,《3000年前随葬品浮出水面》)
2002年9月26日,《北京日报》8版
2011年,筹建“商周大遗址保护公园”被列为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的议案。房山区专门成立了规划领导小组,挑选专业的规划设计机构为遗址公园描绘蓝图。(2011年7月1日《北京日报》13版,《西周燕都遗址将建公园》)
2001年,琉璃河遗址10座墓葬进行开放式考古发掘,吸引来不少参观者。
2018年,居住在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燕都遗址核心保护区的近2000名村民启动搬迁,旨在为建设由遗址本体和遗址博物馆群组成的西周时期燕文化特色遗址公园腾退,以便遗址区开展接下来的考古发掘工作。(2018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8版,《西周燕都遗址将建考古公园》)
2012年,时值北京建城3057年,一直收藏在首都博物馆的国宝青铜器堇鼎重回出土地展示。
2021年,《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发布,未来,这里将建成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以西周燕国早期遗存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根据规划,琉璃河遗址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从7.1平方公里增至11.6平方公里。(2021年3月17日《北京日报》6版,《琉璃河将建遗址公园讲北京城故事》)截至这一年,文物部门已对该琉璃河遗址建立了科学完备的考古信息系统,对遗址核心区和墓葬区开展了大面积的区域调查和系统勘探,新勘探出各类型遗迹数百处,进一步厘清了城址区的空间结构,考古人员首次在城内发现等级较高的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周初封燕”的史实,为研究早期国家治理水平和等级制度提供了新材料。(2021年4月25日《北京日报》6版,《“十四五”考古聚焦琉璃河和路县故城遗址》)
2021年3月17日,《北京日报》6版
近年来,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刻有“太保墉燕”铭文的青铜卣、兽面形铜饰、炭化植物种子等历史遗存不断被发现。而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也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正在进行建设。(2023年6月30日《北京日报》5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新亮点频现》)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榜上有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琉璃河遗址还会有新的考古发现,届时,北京“城之源”的轮廓会更加清晰。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