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满贯刚落幕不到一周,国乒在10月8日又从北京登机飞往印度,赛程紧得几乎没有缝,偏偏赛事方把门票定在100和300卢比,这个反差一下子点燃了讨论
大满贯刚落幕不到一周,国乒在10月8日又从北京登机飞往印度,赛程紧得几乎没有缝,偏偏赛事方把门票定在100和300卢比,这个反差一下子点燃了讨论
飞机落地前,社交平台上关于票价的留言已经一串串冒出来
有人说便宜到“不体面”,有人回怼“总比买不到好”
我更在意的是人,王楚钦在上一个大满贯身兼三项夺三冠,半决赛打向鹏那会儿,坐下时明显大口喘气,隔着屏幕都能听见呼吸节奏乱了半拍
赛程挤成这样,恢复期被压缩到以小时计,运动员强撑的不只是肌肉,还有心劲
这次亚锦赛是团队为主,国乒派了10人,女生孙颖莎、王曼昱、陈幸同、蒯曼、王艺迪,男生王楚钦、林诗栋、梁靖昆、向鹏、周启豪
名单里最出人意料的是,林高远没有随队,反倒多了周启豪
周启豪的对抗风格硬,冲劲够,这是优点;
可说到团体赛的临场经验,外界第一反应还是林高远,毕竟他拿过世界冠军
这个取舍,注定会被放大讨论
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林高远的状态和去留
事实是,他30岁,缺席了本次名单;
事实也是,在中国大满贯那场和梁靖崑的内战被逆转后,他没有马上起身,低头看了看球台,还轻轻摸了一下,像告别某段陪伴
梁靖崑赛后也专门提到“很尊重高远哥”
至于是否筹划退役,都是外界的猜测,没人给过明确答案
在这个节点,我更愿意把那一下抚摸理解为不舍与珍重,很多决定,运动员自己也需要时间消化
对队伍而言,这趟印度之行不轻松
赛事期是10月11日至15日,报名队伍一共有42支,男队22支、女队20支,签表一拉开,可能半天都翻不完
队伍越多,变数就越大,谁都不敢说不会冒出“神秘之师”,朝鲜队前不久的表现就给大家提了个醒
团队赛看的是板凳厚度,也是临场微调的能力,纸面豪华不等于稳拿
门票的话题这两天越炒越热,是因为对比够强烈
印度亚锦赛把票价定在100和300卢比两档,约合人民币8.7元和26元,且是在11日、12日开售
截至10月8日,赛事官方没有就争议给出回应,票务的销售数据也没有公开,舆论只能在信息真空里来回拉扯
有人把“票价低”直接等同于“不尊重”,我理解这种情绪,但尊重从来不是一个价码能概括的,低价也可能是普惠策略,先让更多人进场看一眼,再谈价值的回流
这反差在中国球迷心里有对照坐标
2024年的WTT中国大满贯,最贵决赛票1688元还不支持选座,二手平台上一度被炒到两万多
当时运营方回应说定价由WTT统一制定,赛事级别高所以价格高,这个说法你可以不喜欢,但确实是行业常态
同级别的新加坡大满贯,决赛周末的门票折算成人民币七百多到一千二左右,平均价格低一些,也并没激起太大争议
对比着看,会发现“贵”和“便宜”都能被骂,关键是大家期待的那个“值”,到底是什么
说回场上,最新的实力参照系摆在那
根据10月7日的世界排名,王楚钦男单积分升到10900分,孙颖莎在女单已经连着169周世界第一,两人混双合体的排名升到第三
这样的头部号召力,放在任何市场都能掀起水花,这是事实
正因为他们太能打,票价才被解读成“应不应该配得上”的问题
可体育不止一张票,竞技和传播要一起跑,这件事越到海外越复杂
一个小小的旁证是,乒乓球的观众结构正在改
9月6日的一场海外联赛直播新涨了7566名粉丝,男女比例从“二八开”往“三七开”挪了一个刻度,65岁以上的银发群体占比达到了17.3%
观众更杂、更广,票务策略不可能只盯着一类人,便宜票有时候是把陌生人拉进门的第一步
重要的是,进来之后,是否愿意留下
你看巴黎奥运的技术细节就知道这项运动有多“硬核”
樊振东打出了每秒19.3864米的球速,卡尔伯格和樊振东打出了每秒146.6转和146.48转的高转速球,男选手的平均球速也有每秒7.1米
这些数字不是为了炫技,是在告诉我们:乒乓球的观赛门槛其实不低,光凭肉眼很难看全门道
票价之外,转播和现场呈现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看懂”的可能
在巴黎,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的一位制片人王海威就说过
中国团队的乒乓球转播AI技术为乒乓球电视转播建立了全新标准,体现了中国观众对乒乓球的关注和解读深度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尊重可以体现在把比赛拍好、把技术细节解释清楚、让远端观众也能“站在球台边看球”
当现场票价引发争议时,不妨把关注点也分一点给这些“看不见的努力”
还有一个现实不得不提
2024年国乒的战绩经历了过山车:前半年奥运会包揽五金,紧接着中国大满贯后陷入低谷,亚锦赛只拿到2金2银1铜,创下历史最差
年末情势回暖,世青赛又拿了11金,年轻人给了信心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这站更像一道“稳住阵脚”的小考,比分之外,精神状态、临场应变、体能分配,都是看点
从球员的角度,我也能理解疲惫
王楚钦那场喘得很凶,孙颖莎则是习惯在热身时一遍遍试发球落点,动作一丝不苟
他们把职业当成日常,把极限当成常态,我们作为观众,能做的是把情绪稍微放慢半拍
如果说“尊重”要落在实处,我希望是给他们合理的赛程、充分的恢复、清晰的沟通,而不是用票价来代替全部的评价
现在距离开赛只剩几天,球队已经进馆适应,球馆的灯光、地胶的弹性、空调的风向都会调
截至10月8日,票价争议仍在发酵,赛事方没有发布新的说明,接下来会不会追加档位或优化观赛体验,值得继续观察
不管怎样,真正把人留住的一定是比赛本身,球一发出来,情绪往往就静了
便宜票不是原罪,贵票也不自动等于尊重
我更愿意把这次风波当成一次提醒:要让一项运动在更远的地方站稳,既要尊重运动员的付出,也要尊重市场的差异
当我们为一张8块多的门票争得面红耳赤时,别忘了抬头看看赛场,那里才是价值被不断兑现的地方
来源:寻开心的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