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跟一个朋友在讨论摩托车能不能上高速的问题?在很多的省份摩托车是可以上高速的,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比如说浙江和江苏,摩托车是不能上高速的。其实我的建议应该是放开这个限制,因为现在车流量这么大,如果允许摩托车上高速,实际上也就避免有更多的汽车上高速,125排量以下
刚刚跟一个朋友在讨论摩托车能不能上高速的问题?在很多的省份摩托车是可以上高速的,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比如说浙江和江苏,摩托车是不能上高速的。其实我的建议应该是放开这个限制,因为现在车流量这么大,如果允许摩托车上高速,实际上也就避免有更多的汽车上高速,125排量以下的肯定是不能上高速的,因为它影响正常的通行,比如说那种重型的机车。人家都是合法的手续,都是非常靠谱的人,怎么就不能够享有路权呢?
说人话我是谁呢,我就是个每天靠摩托通勤、周末跑远路的普通骑士。证件齐全,年检保险都按时做,车子是中等排量,动力够但不折腾人。我不追求所谓的“炸街”,更在意能不能稳稳当当把路走完。刚和朋友聊完,我脑子里冒出来的不是大道理,反而是前两天那一趟短途的细节。那天城里雾还没散,我穿了反光背心,头盔镜片擦得亮亮的,心里就想着少堵一点,早点到。说到底,我只想按规定走一条效率高又不添乱的路。
那次从城西去外环外的工业区,国道红绿灯密、大车挤,我就沿着导航找到了最近的高速入口。收费站口有醒目的提示牌,写着两轮机动车走人工车道,我照做,队伍不长,收费员看了行驶证还问了目的地,叮嘱靠右匀速。我把油箱盖又按了一下,确认关紧了,卡片塞进夹克内袋,出发时把车速稳在限速下沿,尽量和货车保持距离。其实那一刻还挺轻松的,反而是上了高架之后的风更扎人,手臂得更紧点。车流顺了,心情也跟着顺,耳边风噪像白噪音,脑子反而更清楚。
过了两个服务区,我在第三个里头停了会儿,拧开水壶灌了两口,顺手摸了摸后胎的温度。旁边有个开面包车的大哥绕着我车看了两圈,好奇的眼神我见多了,大家都带着点善意的八卦。我没多聊,就把链条喷了点油,检查刹车灯,再把雨衣塞回尾箱。重新上路时迎面有一段侧风区,路边有黄黑相间的提示牌,风刮得车子微微发飘,我主动降了五六公里的时速。最难受的不是快,是被大货车尾流卷一下的瞬间,那种轻轻“空”一下的感觉,你要提前给出余地才不狼狈。
出了省界就没那么顺了,前方电子屏突然弹出一行字,提示二轮机动车前方匝道禁止通行,我心里“哎”了一声,赶紧看下一出口。按提示下去后绕了一段县道,柏油路还不错,就是村口的减速带多得夸张。说实话,这种不统一的规则才容易出问题,不是大家不愿守,是怕你今天准许明天又变卦。要是能明确标准,比如排量门槛、时段要求、反光装备、雨雪大风天的临时管控,说清楚了,骑的人自然会乖乖照办。至于噪声扰民那一档,谁改得像炮仗一样谁就别上,分贝仪器一摆,黑白立见。
还有个现实问题,摩托车在高速上的位置感需要被看见。我不求专用道,但至少可以规划一下更友好的靠右带,画出醒目标线,服务区给两轮留个安全停靠角落,别让我们夹在油罐车和大客之间发怵。广播里多播一条侧风、桥面湿滑的提醒,比啥标语都实用。保险公司也可以推出高速增险,培训里多讲一讲并线盲区和尾流应对,这比一禁了之要靠谱多了。更别说城市外的那些园区和景点,本来就指望周末的人气,通行顺了,买咖啡的人自然就多了。
回到家摘头盔的时候我也在想,大家要的不过是被当作正常交通参与者对待,谁都不想拿自己的命去赌。我情愿多戴一层护具,多挪一点时间排队,也不愿意在国道上被堵得冒烟。真要说风险,高速有规则就有边界,怕的是“忽然不让”和“忽然放开”,骑的人和管的人都心里没数。点到点的通行、清楚的标识、可执行的约束,这些东西细一细就成了。守规矩的机车手就不配有条高速吗?
来源:朴实海浪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