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机器人超级大国:机器人数量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6:34 1

摘要: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29.5万台,占全球总安装量的54%,相当于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两倍有余。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年度纪录,还推动全球新安装总量攀升至54.2万台,同比增长9%。截至年底,我国运营中的工业机器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29.5万台,占全球总安装量的54%,相当于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两倍有余。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年度纪录,还推动全球新安装总量攀升至54.2万台,同比增长9%。截至年底,我国运营中的工业机器人存量已突破200万台,远超日本的45万台、美国的40万台和韩国39.2万台,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我国机器人安装量领跑全球

这一成就源于制造业的深度自动化转型,小米和比亚迪等企业已建成全自动化“黑灯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工干预生产。广东天泰机器人公司2024年获得1万台人形机器人大单,主要用于养老服务,标志着机器人从工业向服务领域的商业化落地。IFR报告强调,我国机器人生产份额从2023年的25%跃升至33%,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于多轴协作和AI集成,2024年安装中,汽车行业占比32%,安装量增长29%,主要用于焊接和装配线优化。电子和金属加工领域也表现出色,前者安装量占全球64%,后者增长31%至5.46万台。这些应用依赖传感器和伺服电机等本土组件,成本控制在全球平均水平的80%,提升了部署效率。

从工程视角,人形机器人如天泰订单中的型号采用双足平衡算法和视觉SLAM导航,能在复杂环境中执行抓取和护理任务。相比传统四足或轮式机器人,人形设计通过柔性关节实现15%更高的适应性,但热管理和电池续航仍是瓶颈——典型模型单次充电支持8小时操作。IFR数据显示,我国本土供应商市场份额达90%,得益于供应链本土化,如齿轮和控制器的自给率超70%。这一技术路径不仅降低了进口依赖,还通过数据反馈循环优化AI模型,预计将推动机器人密度从当前的162台/万员工升至2030年的300台。

宽带隙材料如碳化硅在机器人电源模块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能效15%,适合高负载场景如物流分拣。行业观察显示,2024年亚洲安装量占全球74%,我国贡献了绝大部分,凸显区域集群效应。

我国的机器人战略嵌入“中国制造2025”框架,支持企业升级自动化生产线。2024年,政府批准多项半导体和传感器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人民币,间接助力机器人生态。面对人口下降1.39%和劳动力老龄化,自动化已成为维持产出稳定的关键——预计到2030年,高技能蓝领缺口达5000万,机器人将填补重复性岗位。

清华大学高旭东教授指出,简单任务将由机器人主导,而复杂决策仍需人类技能,这要求职业教育转向编程和维护培训。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调查显示,亚洲双位数增长主要由我国拉动,全球订单回暖迹象明显。相比之下,美国安装量仅3.42万台,欧洲8.5万台,凸显我国在规模化部署上的领先。

全球机器人市场正从疫情后恢复加速,2025年安装量预计小幅增长至低个位数,2026年起进入中个位数扩张期,到2027年年安装超70万台。汽车和电子行业将继续主导,占比超50%,但服务机器人如养老和医疗应用将增长20%,受益于人口结构变化。WIPO全球创新追踪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安装量年均增长13.3%,我国贡献了翻番效应的核心。

竞争格局中,我国本土品牌如新松和埃斯顿市占率升至31%,挑战ABB和发那科的垄断。供应链本土化降低地缘风险,但也面临人才短缺——预计需培训10万工程师。国际上,欧盟和美国通过CHIPS法案投资物理机器人,以追赶软件主导的AI浪潮。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超500亿美元,我国份额达40%,推动从制造大国向创新中心转型。

这一趋势虽强化全球自动化,但也放大就业转型压力,需平衡技术扩散与社会保障。

我国2024年机器人安装量的霸主地位虽源于规模优势,却在技术本土化和应用扩展上为全球行业树立了务实范式,预示自动化将持续重塑制造业格局。

来源:万物云联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