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之争:为什么安徽安庆想独占黄梅戏起源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00:22 1

摘要:2019年,湖北省黄梅县的黄梅戏剧团到安徽安庆演出,却遭遇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地不少观众疑惑地问:“你们湖北的剧团,怎么会唱我们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之争:安庆为何想独占这张文化名片?

> 一场关于文化根源的“抢人大战”正在上演,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2019年,湖北省黄梅县的黄梅戏剧团到安徽安庆演出,却遭遇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地不少观众疑惑地问:“你们湖北的剧团,怎么会唱我们安徽的黄梅戏?”

这样的问题,让黄梅县的演员们哭笑不得。

与此同时,在百度百科上搜索“黄梅戏”,会看到明确标注“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而在短视频平台,但凡有关于黄梅戏起源的讨论,评论区总少不了一场皖鄂两地的网友“论战”。

为什么安徽安庆如此想将黄梅戏的起源地“据为己有”?这场文化之争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场由来已久的“名分之争”

要理清这场争论,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黄梅县在湖北,黄梅戏却常被当作安徽招牌。

从地名上看,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这一点,就连最坚定的“安徽起源说”支持者也无法否认。

但现实是,黄梅戏在安徽,特别是在安庆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都是安徽人,《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也是在安徽被搬上银幕,传播到全国。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黄梅戏不出自黄梅” 的说法广为流传。

一位黄梅县文化工作者曾无奈地说:“每当听到有人说黄梅戏是安徽的,我们的心情就像听到少林寺不在登封,茅台不在仁怀一样。”

为什么安庆“紧抓”黄梅戏不放?

1. 经济利益的现实考量

文化背后,往往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安庆利用黄梅戏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成为安徽省重要的文化盛会。再比如安庆打造的黄梅戏主题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数据显示,安庆黄梅戏相关产业年产值已达数亿元,带动就业上万人。这种情况下,放弃黄梅戏起源地的名分,就等于放弃了一块“金字招牌”。

2. 文化认同的情感需求

对于安庆人来说,黄梅戏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血脉。

在安庆,从小孩到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黄梅戏。当地的广场上,随处可见自发组织的黄梅戏演唱活动。这种深厚的大众基础,使得安庆人对黄梅戏产生了一种“主人翁”意识。

“我奶奶唱了一辈子黄梅戏,我妈妈也是唱黄梅戏的,现在你告诉我黄梅戏不是我们安庆的?”一位安庆网友的评论,道出了许多当地人的心声。

3. 品牌效应的巨大价值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品牌就是竞争力。

安庆已经形成了以黄梅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条——从专业院团到学校教育,从剧场演出到衍生品开发。承认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意味着整个产业体系的“根基”受到动摇。

黄梅县的困境与反击

面对安庆的“文化抢占”,黄梅县并非无所作为。

近年来,黄梅县开始积极 reclaim(收回)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成立了黄梅戏文化研究中心,整理发掘黄梅戏与黄梅县的历史渊源。

黄梅县还大力发展本地黄梅戏产业,打造了黄梅戏大剧院,创排了《槐花谣》、《我的乡村我的亲》等新时代黄梅戏作品。他们甚至提出“黄梅戏,回娘家”的口号,邀请全国黄梅戏院团到黄梅县演出。

2023年,黄梅县启动了黄梅戏文化旅游区建设,试图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们不只是要争一个名分,更是要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黄梅县一位文旅局负责人如是说。

---

黄梅戏起源之争,折射出当代社会一个深刻的变化:文化不再只是单纯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稀缺资源。

在这场争论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安庆对黄梅戏的发展功不可没,而黄梅县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坚守也情有可原。

但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如何避免“独占”心态,转向“共享”思维?能否建立一个超越地域的协作机制,让黄梅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共享,而非划地为牢。黄梅戏不该成为两地争夺的“战利品”,而应成为连接湖北与安徽的文化桥梁。

毕竟,花开一处香有限,花开遍地才是春。

来源:女神看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