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8个男的抢100个女的,抢不到的那18个,就是我表弟、我邻居、我小学同学。
118个男的抢100个女的,抢不到的那18个,就是我表弟、我邻居、我小学同学。
2023年最新普查把数字摆桌上,最狠的县冲到130:100,姑娘成了稀缺硬通货。
我春节回家,村口新刷的标语“抵制高价彩礼”,红漆还没干,隔壁老张家已经掏出28.6万,把儿子婚事订在五一。
六万八的婚宴定金说交就交,他得攒六年,还得全家不吃不喝。
老张儿子93年,相亲11次,次次卡在“城里有房”四个字。
县里房价七千,一套小三居首付二十多万,他打工十年存折只有九万。
女方一句话:没电梯的不考虑。
媒人转头劝老张:把宅基地抵押吧,利息低。
老张半夜蹲在灶房抹泪,烟灰落进柴堆,像极了我爸当年为我姐凑学费。
政府也着急。
兰考搞了个“乡村振兴相亲节”,五县联动,现场搭棚子,免费奶茶,妇联主席亲自站台。
那天成功配了23对,听起来挺美,可报名男生378人,女生才159个,现场依旧狼多肉少。
我表妹去凑热闹,回来撇嘴:十个男生围一个姑娘加微信,手机都快戳到脸上。
更离谱的是“两头婚”在福建悄悄流行。
不嫁不娶,生俩娃,一个随爹姓一个随娘姓,听起来公平。
可老家婶子一句话戳破:还是得有房,不然谁跟你两头?
姓啥不重要,住哪才关键。
云贵那边更野。
工厂老板把未婚男女拉进一个车间,下班直接联谊会,灯管一闪,爱情像加班。
我老乡在义乌做快递,老板说介绍一个女朋友奖五百,成一对奖两千。
他干了一年,红包没拿到,倒是看着三个同事离婚。
彩礼砍不掉,有人干脆玩“零彩礼试验区”。
江西某县试点一年,只有17%的家庭肯签字。
村长私下吐槽:姑娘家怕被人说倒贴,男方也怕被人笑“捡便宜”,面子比钱重。
最惨的是心理那关。
公益组织进村发问卷,35岁以上没讨到老婆的农村男人,43%中度抑郁。
他们白天装没事,晚上刷短视频看女主播,打赏五块能换一句“谢谢哥哥”。
村里新设的心理疏导室,半年只来了六个人,五个是喝了酒才进门,第一句话:医生,我睡不着。
我过年去镇上理发,老板阿强89年,手艺好,顾客排队。
我问他为啥不找对象,他指了指隔壁美甲店:她们挣得比我多,凭啥跟我?
说完继续剃头,碎发落在地上,像极了他被剃掉的青春。
转机也有。
小学同学阿旺在外卖公司攒了笔钱,回村包下五十亩大棚种草莓,一年净利二十万。
去年冬天,隔壁县离过婚的90后姑娘主动找上门,带着一个女儿,阿旺说“我不介意”,腊月就领证。
村里老人总结:有钱的叫“返乡创业青年”,没钱的叫“大龄光棍”,标签一换,媒婆踏破门槛。
说到底,还是那口锅:钱。
性别比失衡老天爷给的,彩礼高是人心给的,想破局先得让兜里鼓。
县域工厂、快递站点、直播基地,哪样能让年轻人月入过万,哪样就能让爱情重新排队。
老张最后没抵押宅基地,他把那28.6万拆成三份:十万给首付,八万装修,十万留着给未来孙子买保险。
儿子第十二次相亲,姑娘听完计划,点头说“可以聊聊”。
老张在院子里放了一挂五千响,炮皮飞进菜地,像一场迟到的春节。
炮声停的时候,我忽然明白:
农村婚恋不是缺对象,是缺底气;
底气不是口号,是银行卡里能随时取出的那串数字。
来源:热情的西柚S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