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娜站在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上,一袭红色改良旗袍,利落的高马尾,往日标志性的“哈哈哈”大笑被得体的微笑取代,语言节奏沉稳流畅——这个画面,让无数熟悉她的观众难以置信。
谢娜站在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上,一袭红色改良旗袍,利落的高马尾,往日标志性的“哈哈哈”大笑被得体的微笑取代,语言节奏沉稳流畅——这个画面,让无数熟悉她的观众难以置信。
10月4日,当央视官宣2025年中秋晚会主持阵容,谢娜的名字赫然在列时,评论区瞬间炸开锅。“央视这是自降身价?”“有谢娜我直接换台!”超过12万人参与的论坛投票里,43%的网友明确表示“无法接受”。
没人相信,那个总在综艺里靠何炅救场、把“Happy new year”说成“Happy birthday”的谢娜,能hold住中秋晚会这种正统舞台。
然而,当晚会播出后,谢娜却以一番惊艳表现冲上热搜第二。这场逆袭背后,藏着一个关于倔强、努力和不认输的漫长故事。
谢娜的争议,几乎与她的成名史同步。
2014年的金鹰颁奖典礼,堪称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时她已是“芒果一姐”,与央视“台柱子”康辉同台主持。
康辉认真讲述主持人应对突发状况的专业方法时,谢娜突然插话:“你是说可以编?”随即又补一句:“那就是演咯?”全场气氛瞬间冻结。
康辉脸上的职业微笑逐渐僵硬,最后无奈坦言:“我发现自己真的没办法跟她沟通。”
这尴尬一幕,只是谢娜众多争议时刻的冰山一角。
跨年晚会中,她将“新年快乐”口误成“生日快乐”;面对成龙、刘德华等资深前辈,她天马行空的问题让对方频频卡壳;某活动开场致辞,她竟对着满场明星说出“今天来了这么多牛鬼蛇神”,一句话得罪所有来宾。
就连金星都曾评价她的主持风格是两个极端:“要不就把场子热翻天,要不就尬到底。”
这些争议背后,很少有人知道谢娜职业生涯的起点,充满了挫折与不服输。
她出生于四川一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都是舞台艺术从业者。14岁那年,她带着浓重口音的四川普通话赴京参赛,初赛即遭淘汰。
失败没有击垮她,反而点燃了她的不服输劲头。她开始系统训练发音,找专业老师纠正语调,每天对着镜子反复打磨语音语感。
后来报考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时,因基础薄弱被校长当面拒绝。但她不肯放弃,软磨硬泡争取到了旁听机会。
那段日子,她把全部课余时间投入学习,最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正式录取,成为全校师生口中的“逆袭典范”。
18岁孤身北上追梦,生活远比想象残酷。最拮据时,翻遍全身只有20元,连8块的公交费都要精打细算;租住的屋子没有窗帘,只能用褪色的旧床单遮挡刺眼阳光。
饿极了的时候,甚至喝过别人丢弃的泡面残汤。
1999年,她临时替补登上《快乐大本营》,活泼外放的风格引起何炅注意。可随后两次尝试主持,皆因表现过于奔放引发观众不满,最终黯然退场。
直到2004年,《快本》面临收视危机亟需转型,她临危受命再度回归。这一次,她以独树一帜的“娜式幽默”开辟出专属路线,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2021年,《快乐大本营》停播,谢娜的处境陷入低谷。
有人说她“失业了”,有人猜测她要“退圈回归家庭”。但谢娜从来就不懂得向命运低头。
她并没有被低谷困住,反而在不同的领域绽放新光芒。2022年,谢娜加盟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十三角关系》,出演女主。
话剧可比综艺难多了——没有提词器,没有剪辑,全程得靠自己的台词功底和演技撑下来。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谢娜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准备:每天早上起来练台词,把剧本翻得满是笔记;跟导演、对手演员反复磨戏,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抠得特别细。
后来话剧上演,不少观众抱着“看个热闹”的心态去,结果全被圈粉了。
谢娜在台上,完全没了综艺里的“疯劲儿”,把角色的纠结、温柔演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她加盟《乘风破浪》,在节目中唱跳俱佳,成功“乘风”成团。刚开始没人看好她,觉得“一个主持人,能会唱跳吗?”
可谢娜偏要证明自己:每天最早去排练室,最晚离开,舞蹈动作记不住,就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直到每个动作都标准。
有次练到脚肿了,她贴上膏药接着跳,说“不能因为我拖了团队的后腿”。
接到央视中秋晚会邀约时,谢娜简直不敢相信。她反复叮嘱工作人员保密,生怕这只是一场空欢喜。直到正式录制结束,央视官宣消息,她才激动地喊出:“我真的要主持中秋晚会了!”
这份忐忑源于外界对她的长期质疑。为了不“掉链子”,她提前半个月恶补三星堆历史,连Rap里的绵竹年画元素都亲自改词。
她知道自己的“短板”——综艺里的“疯癫”是亮点,但在官方晚会上可能成槽点。所以她要做的,不是丢掉个性,而是找到“庄重与鲜活的平衡”。
为了适配央视舞台,她推掉了所有商业活动,把手机屏保换成“稳住”两个字时刻提醒自己;专门请了播音老师做特训,从吐字发音到语调节奏,逐字打磨;
甚至把往届中秋晚会翻出来看了不下二十遍,研究正统晚会的主持逻辑,连“优雅撩裙摆”的小动作都在家反复练习。
晚会总撰稿杨启舫形容她的主持为“麻辣月饼式主持”,既有传统的庄重,又有地方特色的麻辣味。
谢娜的中秋晚会表现,无疑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她以“德阳幺妹”的身份用方言亲切问候观众,当她在台下镜头里看到父母坐在第一排,举着手机拍女儿的样子,这些细节让无数观众动容。
她拿着中江挂面跟观众说“我妈煮这个从不放菜,香得很”,把家乡特产聊得像街坊唠嗑。
这种接地气的文化感,正是她成功转型的关键。
谢娜的成功绝非偶然。张杰低谷期时,谢娜动用人脉帮他渡过难关;杨迪因长相被歧视,她力挺“才华不该被外表定义”;李维嘉陷入抑郁,她日日语音鼓励还牵线工作。
高圆圆为她破例上综艺,陈乔恩冒暴雨赴约,胡歌拍戏间隙特意致电祝福——这些人脉全靠她真心换得。
倪萍对她的评价一语中的:“她有撑伞的能力,更有收伞的智慧。”
从被讥讽“难登大雅之堂”到获得央视青睐,谢娜的口碑逆转绝非偶然。
曾经被视为缺点的直率,在时间沉淀下转化为贴近生活的亲和力;过往暴露的业务短板,也在一次次实战历练中逐步弥补。
晚会结束后,谢娜在后台激动到差点哭出来。那一刻,她不是“太阳女神”,不是“争议主持人”,只是一个靠努力完成挑战的普通人。
二十年前,刘烨就曾评价她:“如果给她十年时间成长的话,谢娜一定能站在大舞台上。”
如今,这句话已成现实。
那个曾从北漂底层一步步爬起的女孩,从来都不惧重新出发。
来源:八卦小喇叭